与书为伴□骈国华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许多人爱在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书为伴□骈国华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
许多人爱在网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许多人爱在网上阅读。
我新华书店的朋友说,买纸质书的人比过去少了,即使买,也是为了孩子,多数以买学习辅导材料为主。
有个老同事见我买纸质书,不解地说,要看书可以下载,存在电脑、手机里慢慢看,还可以用手机听书,省钱省地方,还有必要买纸质书吗?
电子书与纸质书各有所长,两书并存是大趋势。
我也读过一些电子书,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读纸质书。
纸质书捧在手里像是有生命似的,人与书之间有一种亲近感。
无论铜板纸、轻质纸、卡纸,感觉有温度。
书中夹着的书签,记录着自己阅读的进度和轨迹。
读书的感受、批注可以随手写在书页边,页面的眉头上,这是读电子书无法做到的。
我一向爱读书。
退休后,更有时间慢慢读书,并把读书作为一种愉快的生活方式。
老伴说,退休了,还读那些书有什么用?我说,继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啊!我的枕边常放着三四本书,每晚睡前喜欢看半小时左右。
也会看手机,读电子书,看网络上重要的文章。
姜戎的著作《狼图腾》火时,买回来后天天看,特佩服作者对那些血淋淋的场面,对狼性、人性细微深入的观察,以及对狼性、人性的个性评价,也记住了作者是个插队内蒙的知青。
金宇澄的《繁花》,把发生在上海的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似琐碎,却有着无法掩盖的情致,各色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如繁花照眼。
张允和的《最后的闺秀》,叙
述平和有趣,不刻意卖弄学问,字里行间却闪烁着大家闺秀的光芒。
薛尔康的《母亲不会死》是游记,写法与众不同,以特别的视角,无形中拉近着读者与她同行。
读白岩松的《白说》,“说了,白说,不说,白不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掷地有声,富有哲理。
就是幽默,也幽得正儿八经。
我读书还有个习惯,喜欢反复读旧书。
如《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的》、《红旗谱》、《红岩》等,都看了两到三遍。
旧书自然是旧相识,不陌生,知道什么地方写得精彩,翻找过来,重读一遍,再过把瘾。
其余的部分,可以略读,也可以不读,完全凭兴趣。
打开一本旧书,会想起初见时的情景,犹如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刻。
那或许是在春眠不觉晓的清晨,或许是在赤日炎炎的晌午,或许是在秋叶飘零的黄昏,或许是在北风呼啸雪花飘飘的冬夜,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精彩的章节,一句令人拍案叫绝的语句,都能令自己再次激动起来。
我的旧书里有许多折痕,页眉上有不少阅读时的心情涂鸦,灵光一现的生活感悟,还有自以为是的高谈阔论,那么真实,那么触手可及。
读一本曾经读过的旧书,如同与老朋友叙旧,如同重走曾经走过的一段路,依然那么温馨,那么动情。
有的旧书,其实不旧,是放旧的。
买回来后,可能因为忙,也可能大致翻翻,感觉不对胃口,就一直放在书橱里,放旧了。
现在翻出来读,感觉不一样了,还很喜欢。
我最喜欢读的还是古典诗词和精短散文。
如《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100首》、老舍的《幽默文选》、周瘦鹃的《花木丛中》,以及《读者》《特别关注》等杂志上的精短文章,这些短文短中蕴识,
庄中寓谐,读之不烦不腻不燥,既赏心悦目,又陶冶情操,花时少,受益多。
人间乾坤大,书中日月长。
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确实如此。
多读书,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物质生活,但一定可以充盈他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在全民阅读中,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尽量都多读一些,在人生路上,与书结伴同行,让阅读照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