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景式默写复习++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5.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 可谓生动形象。
• 1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两句概括 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 17.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形容箫 声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
术业有专攻 “攻”别误写 成了“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艺”不要误 写成了“义”。
08
03
高考真题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 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好古文 ”,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则说 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9.韩愈《师说》中指出以“道”为择师标准的陈述句是:
“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6.【2022届湖北武汉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诗句:
3、描写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是“正赤如丹 ” 4、“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 红白交错,宛如鞠躬致敬。 5、“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两句写旭日倒映海面,上下 辉映,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6、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句写出了登上 泰山之巅所看到的山间云雾温柔飘逸美的特殊神韵,“ 下有红光动 摇承之 ”句把太阳初升时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 豪迈。
30.《师说》中揭示韩愈倡导以能者为师的句子是:
“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
”两句描写了
《赤壁赋》 理解性默写
•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 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2.《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 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韩愈
01
特别提示
01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不要误 写成了“授”
孰能无惑 “孰”不要误 写成了“熟”
02
0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也”或“亦” 不要漏写了。
“庸”不要误 写了。
04
05
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别误写 成了“尤”。
君子不齿 “齿”别误写 成了“耻”。
06
07
学不可以已
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青,
,
”都表
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1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
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
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
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 3.《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 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 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4.《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
是:。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5.《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诗句是: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30
1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
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来
1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易错字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彰 假舟楫者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蛇鳝 蟹六跪而二螯
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
• 18.苏轼在《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逝者 如斯夫”,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19.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 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劝学》理解性默写
27. 韩愈在《师说》中感叹从师风尚衰微之后,先讲圣人“_其___出__人__也___远__矣__” 尚且从师,后讲愚人“_其___下__圣__人__ 也亦__远___矣__”却耻于从师。圣人从师之明,
愚人耻师之昧,一目了然。
29.《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
,师不必贤于弟子
8.《荀子·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
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
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
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君子生非:“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 《师说》中韩愈用“____师__者____,所___以__传___道__受__业___解_ 惑也 ”两句开篇提出
了教师的职能。
1.【2022年北京卷】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 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
04
仿真训练
1.《师说》中“古___之__学___者__必__有___师_”以古人尊师重道为旗,为全文开篇,结尾又 以“ 余__嘉___其__能__行___古__道__”赞扬李蟠尊师,首尾对应,文气谨严。
• 9.在《赤壁赋》一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江中驾着一叶小船,饮 着美酒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10.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1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 永世长存名句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经典诗句:
6、写在泰山顶上等待日出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突显了 天气的恶劣。 7、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 ” 两句概括了作者与友人寒冬登泰山途中的困难与艰辛。 8、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 稍见云中白若樽蒲数十立 者 ”和“ 而皆若偻 ”分别出了日出前后群峰的形态, 运用比喻,生动传神。
• 1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 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致所至吟诵明月之诗,让人不禁陶醉其 中。
•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 起时美妙景色的句子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1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 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5.《师说》中韩愈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的态度做了对比,得出他们差距
的结论性句子是:“ 是故圣益圣 , 愚益愚 。”
18.《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韩愈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认
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
21.《师说》中韩愈用 “ _巫__医__乐_师__百__工__之_人____ 工业者互相学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2. 《师说》中韩愈通过古人、今人的对比,用“_其___下__圣___人__也__亦___远矣 , __而__耻___学__于___师__”两句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13.韩愈《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尚且跟从老师请 教疑问;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2.荀子的《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两 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 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2022年新高考I卷】《荀子·劝学》中 “__驽__马__十__驾__,__功__在,不__舍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 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4.《师说》中韩愈先以设问指出人非生而知之,都有困惑,然后指出不从师的结
果是:“ 其为惑也 , 终不解矣 ”。
4.【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淡化了人们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 小,紧接这两句总结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的观点。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6.《师说》中韩愈在论述完年龄比自己大或比自己小的人都可以从而师之,然后以
问句概括自己的从师之道是:“ _吾__师__道___也__,夫庸知其年_之__先__后___生__于___吾__乎_?”
5.【广东省五校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8月综合能力检测】“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_不___耻__相___师__”两句盛赞手
22. 《师说》中“_曰__师___曰__弟__子___云__者__,_则___群__聚___而__笑__之___”两句活灵活现地
写出士大夫嘲笑别人从师的情景。
23.《师说》中“ 位卑则足羞 , 官盛则近谀 ”两句描写了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的原因。
2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语句是: “ ___位__卑__则_足__羞_______,___官__盛__则_近__谀_______”。
理解性默写 《登泰山记》
经典诗句:
1、极天云一线异色 , 须臾成五采
考试: (1)表现出日出之时天边之云的色彩美。 (2)太阳形体未现,光芒已见之景的句子
经典诗句:
2、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考试: (1)作者登上山顶之后,只见“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这两句用极 少的笔墨写出了泰山山顶的雪景。 (2).姚鼐《登泰山记》中“ 苍山负雪”描写初登山顶见到山与雪时的景 象,进而说“ 明烛天南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 (3)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 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苍山负雪 , 明烛天南 ”。
4.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 己的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荀子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在《劝学》一文中他连续使 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借助车马、借助舟船等多个比 喻来强调论点,然后用“______,______”两句加以总结。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 “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以引 用荀子《劝学》中的“__吾_尝__终__日__而_思__矣__,__不,如_须__臾__之__所_学_ 也”。
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7.荀子《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两句以 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6.《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诗句是: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7.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 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
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8.《赤壁赋》中苏轼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两句形象地描 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 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 1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两句概括 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 17.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形容箫 声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
术业有专攻 “攻”别误写 成了“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艺”不要误 写成了“义”。
08
03
高考真题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 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好古文 ”,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则说 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9.韩愈《师说》中指出以“道”为择师标准的陈述句是:
“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6.【2022届湖北武汉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诗句:
3、描写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是“正赤如丹 ” 4、“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 红白交错,宛如鞠躬致敬。 5、“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两句写旭日倒映海面,上下 辉映,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6、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句写出了登上 泰山之巅所看到的山间云雾温柔飘逸美的特殊神韵,“ 下有红光动 摇承之 ”句把太阳初升时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 豪迈。
30.《师说》中揭示韩愈倡导以能者为师的句子是:
“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
”两句描写了
《赤壁赋》 理解性默写
•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 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2.《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 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韩愈
01
特别提示
01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不要误 写成了“授”
孰能无惑 “孰”不要误 写成了“熟”
02
0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也”或“亦” 不要漏写了。
“庸”不要误 写了。
04
05
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别误写 成了“尤”。
君子不齿 “齿”别误写 成了“耻”。
06
07
学不可以已
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青,
,
”都表
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1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
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
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
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 3.《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 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 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4.《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
是:。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5.《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诗句是: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30
1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
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来
1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易错字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彰 假舟楫者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蛇鳝 蟹六跪而二螯
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
• 18.苏轼在《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逝者 如斯夫”,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19.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 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劝学》理解性默写
27. 韩愈在《师说》中感叹从师风尚衰微之后,先讲圣人“_其___出__人__也___远__矣__” 尚且从师,后讲愚人“_其___下__圣__人__ 也亦__远___矣__”却耻于从师。圣人从师之明,
愚人耻师之昧,一目了然。
29.《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
,师不必贤于弟子
8.《荀子·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
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
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
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君子生非:“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 《师说》中韩愈用“____师__者____,所___以__传___道__受__业___解_ 惑也 ”两句开篇提出
了教师的职能。
1.【2022年北京卷】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 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
04
仿真训练
1.《师说》中“古___之__学___者__必__有___师_”以古人尊师重道为旗,为全文开篇,结尾又 以“ 余__嘉___其__能__行___古__道__”赞扬李蟠尊师,首尾对应,文气谨严。
• 9.在《赤壁赋》一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江中驾着一叶小船,饮 着美酒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10.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1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 永世长存名句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经典诗句:
6、写在泰山顶上等待日出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突显了 天气的恶劣。 7、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 ” 两句概括了作者与友人寒冬登泰山途中的困难与艰辛。 8、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 稍见云中白若樽蒲数十立 者 ”和“ 而皆若偻 ”分别出了日出前后群峰的形态, 运用比喻,生动传神。
• 1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 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致所至吟诵明月之诗,让人不禁陶醉其 中。
•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 起时美妙景色的句子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1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 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5.《师说》中韩愈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的态度做了对比,得出他们差距
的结论性句子是:“ 是故圣益圣 , 愚益愚 。”
18.《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韩愈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认
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
21.《师说》中韩愈用 “ _巫__医__乐_师__百__工__之_人____ 工业者互相学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2. 《师说》中韩愈通过古人、今人的对比,用“_其___下__圣___人__也__亦___远矣 , __而__耻___学__于___师__”两句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13.韩愈《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尚且跟从老师请 教疑问;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2.荀子的《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两 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 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2022年新高考I卷】《荀子·劝学》中 “__驽__马__十__驾__,__功__在,不__舍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 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4.《师说》中韩愈先以设问指出人非生而知之,都有困惑,然后指出不从师的结
果是:“ 其为惑也 , 终不解矣 ”。
4.【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淡化了人们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 小,紧接这两句总结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的观点。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6.《师说》中韩愈在论述完年龄比自己大或比自己小的人都可以从而师之,然后以
问句概括自己的从师之道是:“ _吾__师__道___也__,夫庸知其年_之__先__后___生__于___吾__乎_?”
5.【广东省五校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8月综合能力检测】“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_不___耻__相___师__”两句盛赞手
22. 《师说》中“_曰__师___曰__弟__子___云__者__,_则___群__聚___而__笑__之___”两句活灵活现地
写出士大夫嘲笑别人从师的情景。
23.《师说》中“ 位卑则足羞 , 官盛则近谀 ”两句描写了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的原因。
2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语句是: “ ___位__卑__则_足__羞_______,___官__盛__则_近__谀_______”。
理解性默写 《登泰山记》
经典诗句:
1、极天云一线异色 , 须臾成五采
考试: (1)表现出日出之时天边之云的色彩美。 (2)太阳形体未现,光芒已见之景的句子
经典诗句:
2、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考试: (1)作者登上山顶之后,只见“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这两句用极 少的笔墨写出了泰山山顶的雪景。 (2).姚鼐《登泰山记》中“ 苍山负雪”描写初登山顶见到山与雪时的景 象,进而说“ 明烛天南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 (3)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 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苍山负雪 , 明烛天南 ”。
4.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 己的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荀子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在《劝学》一文中他连续使 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借助车马、借助舟船等多个比 喻来强调论点,然后用“______,______”两句加以总结。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 “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以引 用荀子《劝学》中的“__吾_尝__终__日__而_思__矣__,__不,如_须__臾__之__所_学_ 也”。
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7.荀子《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两句以 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6.《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诗句是: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7.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
• 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
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8.《赤壁赋》中苏轼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两句形象地描 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 满的一代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