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西省萍乡四中第20课《山市》教案(人教版七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
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章节第四单元课题名山市课时一课时执教教师单位萍乡市第四中学教师姓名李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蜃景、睥睨、高垣、逾时、倏忽、连亘、窗扉”等字词。

2.理解、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词汇。

3.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

能力目标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写法。

思想教育目标
激发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顺畅地诵读,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语汇,概括山市出现全过程的写景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教具
多媒体CAI课件
时间安排导语——资料助读——顺畅诵读,整体感知——研习课文内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用一堂课学习这篇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
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大致采用了以下几种学法:1.情境设置法。

课前充分
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从感性上让学生自然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

整堂课我以诵读
贯穿始终,从初读、译读到背读,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
会文意,赏析美点。

3.质疑法。

教学过程中,我一直鼓励学生相互释疑,教师
只作适当补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注
教案内容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神奇、壮观的海市幻景,好多年才难得一见,我们只能望而兴叹,无缘目睹。

山市蜃楼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今天,我们将在蒲松龄的引领下,去感受山市的美妙神奇。

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资料助读
投影: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

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

《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3.介绍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三、顺畅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提示读准字音的三个方法。

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1)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2)查工具书;(3)举手询问。

2.指名学生读投影的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合作翻译全文。

(圈注难词难句,以便课上提问。


学生活动:词语解释接龙
一同学出题,可指定班上任一同学作答,被指定同学回答后,又可出题指定其他同学作答。

(回答不出者可选择求助。


5.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点评范读。

四、研习课文内容
1.讨论分析主体部分。

(1)山市的景象有变化吗?变化快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市所呈现的景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读相关句子,找出相关描述景象的词语。

(3)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

明确: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即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结局阶段:危楼消失。

(4)师建议学生积累表示时间的词及写景的四字美词。

投影:学生用这两类词填空。

2.学生活动:
(1)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山市奇观。

提示:
①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
②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
③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
3.美读课文,再品优美意境。

4.思考:这样的美景,为什么那时候的人却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更多有关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五、课堂小结
学习贵在养成好的习惯。

学习文言文,最好的习惯就是积累。

投影:知识积累卡。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并弄通其义。

2.课后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后,以二十一世纪中学生的身份给蒲松龄写一封信,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七、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初生阶段孤塔、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出现
高潮阶段危楼出现
结局阶段危楼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