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超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着无限憧憬的心情,阅读了《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观点令我耳目一新,顿时有一种醍湖灌顶之感。
对于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我都予以认可,一小部分不理解,另一小小部分持反对意见。
下面我就发表一些对这本书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中部分章节的浅陋看法。
浅谈一:现代化之革命手段及东西方革命之比较对于革命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
纵观中国历史,农民革命这个词出现的频
率最高。
因为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然后农民又变成新的统治阶级,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等现象。
于是又有新的农民革命,如此循环,社会政治停滞不前。
但我们今天要谈的“革命”并非此“农民革命”。
这个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活动和政策以及主要价值观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命是一种历史的前进,是一种现代化的手段。
而“农民革命”充其量也只能算的是起义。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明治维新、法国大革命等可以被定义为革命。
我们必须把革命和起义、反叛、暴动、政变、独立战争等名词严格区分开来。
革命是现代化所特有的,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现代化。
记得高三的一本历史资料上写的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1566--1581年的尼德兰革命,但后来老师讲课时只是简单提了一下,他说这个没代表性。
今天我们就按作者的观点,现代革命的先驱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
这场革命以1689年的《权利法案》颁布为最终胜利。
这场革命的最终目标和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现代化的。
因为它要推翻封建专制王朝,通过立法活动重新构建社会,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化国家。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于是美国独立战争(一般的独立战争不算革命,但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制度,成为现代化国家,因此我认为应是革命)、法国大革命、德意志帝国等众多革命就陆陆续续出现了。
革命不会随随便便发生,它需要一种特定的历史的环境。
革命最容易发生在经历了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但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却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的社会之中,也就是说政治落后于经济。
政治现代化是指让新兴的社会集团获得政治意识并参与政治活动。
政治发展指建立一个灵活、复杂、自主和凝聚的政治制度,让新兴集团来参与。
革命有时就是一种极端性的“政治参与爆炸”。
然而,一场彻底的政治革命还应包括: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一场新的革命包括推翻现存的政治制度,动员新型集团参与政治活动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在西方性型的社会中,先是旧政体的崩溃,然后是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最后才是建立新政治秩序。
而东方型社会则是先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然后是建立新型政治制度,最后是推翻传统政治制度。
如中国的辛亥革命,先是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最后推翻了封建王朝。
西方型社会中,旧政体的崩溃(革命的开始)有一个确切的时间,如1789、7、14攻占巴士底监狱。
而在东方中则是革命的结束有一个特定的时间,如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在西方,革命军是以首都为中心向外进军来控制周围城市,农村。
而东方型革命则是农村包围城市。
我想这个原因可能是西方封建势力弱,东方封建势力强:①东西方经济结构不同:西方商品经济更发达,社会流动活跃,资产阶级力量较大,而东方以自然经济为主,社会阶层僵化,资产阶级力量小。
②东西方的社会成员结构不同:在西方以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发达,
商人多,有利于资本积累,而东方是传统农业社会,农民比重大。
③思想解放程度: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后封建势力大大受挫,思想开放,而东方的几千年的封建势力根深蒂固,非常强大,思想落后。
浅谈二、革命发生背景
革命的发生大致有两个过程:第一是现有的政治制度没有能力容纳新的社会集团,第二是新社会集团非常渴望参与政治。
于是就出现了“不让进”和“要进入”的矛盾,僵硬后,革命便会慢慢的发生。
如果统治集团能够容纳新社会集团,那么就会扩大统治集团力量,避免革命。
如果新的社会集团被拒绝,便可能会发生革命,以此来进行政治参与。
革命的进行必须要有多个社会集团组合在一起才能发生,必须包括城市集团和农村集团,两者缺一不可。
而且这两个集团必须同时对统治集团不满,同时采取行动。
这果此时再有一个合适的契机,那么革命就出现了。
由此可见,一场革命的产生是多么的艰难。
浅谈三、城市的革命者
在城市,游民无产阶级、工业工人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三股可能产生革命的集团。
(一)游民无产阶级(指旧社会中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失去土地和职业的一部分人。
大都是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常常以不正当的活动(如偷盗、欺骗、恐吓等)谋生)。
住在城市里贫民窟的群体是城市社会中的最底层。
他们生活贫困,按理说应该是最有肯可能产生革命的群体。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贫民窟的大多数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虽然他们位于社会的最低层,但是他们已经满足了,因为他们毕竟住在城市里。
他们可以自豪地对农村人说,我是城市人。
由于农村人有一种“奴性意识”,他们不懂争取,不敢反抗。
他们关注的只有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不会关心无聊的政治。
只要让他们的生活过好,他们可以把选票投给独裁者、右翼集团、劣迹的政治家等。
但是这种状况是会改变的。
这个时期就是他们的下一代,他们在城市里长大,接受着城市的价值观,他们会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员。
但现实是城市这个圈子不允许他们进入。
由此,他们会产生巨大的落差,为了追求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他们就会和这个圈子撞击。
这样,冲突就出来了。
(二)工业工人。
工业革命后,工业化走在工会化的前面。
在雇主和政府的剥削下,工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于是就是经常搞摩擦。
在公会组织后,他代表工人集团,反抗现存制度,矛盾有所缓和。
越往后发展,工会就是变得极具保守性。
政府为了社会稳定或获得工人的选票,他们自上而下的给工人福利等,甚至有些工会官员同时也是政府官员。
而且工人的最终目标是改善生活获得经济利益,而不是进行政治革命。
(三)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都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是现代化社会中最坚定的革命集团。
在此,我不禁想到了高三时那个激进的政治老师。
可能是由于待遇较差的原因,当他讲到《政治生活》这本书后,总是对党、政府热嘲冷讽。
有一句话说得好啊“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显然,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就是这类人。
浅谈四: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城乡是一体,都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确有革命性,但倘若没有农民集团,
他们也是成不了气候的。
农民集团不参加,只能算是制度内部的一种变动。
农村稳定,社会方有可能稳定,农村若不稳定,则社会绝不可能稳定。
农村在国家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
谁控制了农村,谁就控制了整个国家,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多么的明智。
在经历了早期的挫折后,1927年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终于走出城市,走向农村。
工农武装割据、十年抗战、三年内战,共产党人与农民越来越近,真正成了农民的代言人,从“淮海战役是用小车推出来的”就可看出农民和共产党的亲密关系。
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倒下,而是越挫越勇。
最终打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在结尾之际,我又想到了高三政治老师的一段话:这届政府(2003、3--2013、3)干的最大的好事就是把农民安顿好了,先是废除了农业税,让农民不再给国家交粮食,又实行两免一补,照顾农村孩子,再对农业补贴(一亩地补贴几十块钱),对60岁以上的老人发养老金,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新农合医保,现在基本上全国农民都办的有新农合,看病能报销百分之七八十,于是农民照顾了,他们生活好了,就自然感谢党和政府了,这样农民问题解决了。
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
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由于字数限制,本次读书笔记到此为止。
本人郑重承诺,本读书笔记,所有内容,除部分参考《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外,其余均为原创,从未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