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报”之八《星期画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画报”之⼋《星期画报》
2019-08-28
⾃国家图书馆⽂献缩微复制中⼼编印的《清代报刊图画集成》(2001年)、《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2003年)、《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续编》(2003年)陆续刊⾏,中外学界对于晚清画报的了解⽇渐深⼊,这⽆疑是⼀件⼤好事。

唯⼀的缺憾是,“集成”太依赖国家图书馆⼀家的收藏,没能放眼海内外并博采旁收,故留下很多遗珠——现藏⽇本东洋⽂库的《星期画报》,便是其中之⼀。

光绪丙午年(1906)⼋⽉创办于北京的《星期画报》(图1),起码坚持到了1908年4⽉间。

我见到的最后⼀期是第67期,刊⾏于光绪戊申年(1908)三⽉初四,此后有⽆续出,不得⽽知。

报馆地点先署“总发⾏处北京琉璃⼚东北园⼝内⾃怡悦斋”,后改署“总发⾏北京琉璃⼚东北园⼝内路东星期画报馆”,或周刊,或旬刊,每期⼗⼆页,前⼏期署鹏秋或杨寿龄作,后多为杨采三演说,顾⽉洲、孙⽉樵绘图。

此画报的宗旨,见第三期上的《本馆附启》:“本馆同⼈创办此报,志在开通风⽓,择紧要新闻排印在前,掌故、历史、科学、说部,捡有庇(裨)时局者,挨次附列于后,加注浅说,即妇⼥⼩⼉,听⼈讲解,⾃能明悉。

前两期业蒙阅报诸君许可,复添⾸尾⼆页,并不加资。

⾸页新闻,末页⼩说,总期精益求精,以供众览,诸君当共赏之。

”所谓“⼩说”,并⾮长篇连载,⽽是如本期之介绍吴趼⼈《⼆⼗年⽬睹之怪现状》,属于点缀性质。

画报的主体部分,是⽤图⽂并茂的形式,介绍当下发⽣在京城⾥的各种有趣的故事。

其新闻眼光与写实笔法,使得后世读者可借此了解那个光怪陆离的过渡时代。

这⾥选⼏幅有趣的图⽂,略加评说。

第⼆期《星期画报》上,有⼀《京张铁路开车》(图2),讲的是刚刚发⽣的激动⼈⼼的时刻:“⼋⽉⼗三⽇,京张铁路由京西丰台到京北南⼝,第⼀天开车”,铁路总办派⼈在南⼝车站设茶会,邀请诸多官商⼠庶前往观赏,詹天佑道台等殷勤接待。

“午后始散,有回京城的,还⽤⽕车送回。

⼈⼈莫不夸说⽂明。

”对中国近代史略有了解的⼈都知道,1905年9⽉开⼯修建,1909年10⽉建成通车的京张铁路,连接帝都北京与京畿重镇张家⼝,全长200公⾥,是第⼀条由中国⼈⾃⾏筹资、勘测、设计、施⼯的铁路。

⼯程分三段,第⼀段⾃京西丰台⾄京北南⼝(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区南⼝镇),地势平坦,施⼯相对容易;接下来的⾃南⼝⾄⼋达岭⼀带,地势险峻,最⼤坡度为千分之三⼗三,修建难度很⼤,很多外国专家并不看好。

⽽主持此项⼯程的京张铁路局总⼯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詹天佑,设计了“之”字形铁路,完成此艰难的使命。

此励志故事⼴泛流传,进⼊中⼩学课本,故中国⼈多⽿熟能详。

《星期画报》上介绍的是初战告捷,铁路局邀请六百⼈参观,既是庆祝典礼,也是为了争取各⽅⿍⼒⽀持。

晚清画报中,多有⽕灾的报道以及关于救⽕场⾯的描述,因为如此突发事件,既有新闻效应,场⾯也⼗分壮观,绘制成图很好看。

《星期画报》第20期上的《起花惹祸》(图3),讲述的是正⽉⼆⼗三⽇晚外城南下窪⼦城隍庙隔壁起⽕,原因是附近街坊放起花,落在⼲草垛上。

起花乃爆⽵之⼀种,《红楼梦》及《儒林外史》中均有提及。

作者感叹:“巡警出过告⽰,严禁双响爆⽵、起花等类,怎么还有偷放起花的呢?中国的官事,往往如此,这个病原,总因在上的不认真,在下的不开化,才闹成这样⼦呢!”北⽅冬天⼲燥,因年节燃放烟花爆⽵引起⽕灾,乃⾄闹出⼈命来,直到百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惨剧仍不时发⽣。

我关⼼的是,⽐起⼗⾥洋场上海来,北京的救⽕设施明显落后多了。

此前⼆⼗年,在《点⽯斋画报》《沪游杂记》及《申江胜景图》中,已经多有关于“汽机⽔龙”的介绍与渲染,⽽京城救⽕还靠⼈⼯拉动压杆。

但或许正因为技术落后,此画⾯保留了某种明清版画的味道,煞是好看。

《星期画报》对刚刚出现的⼥学堂及⼥学⽣均持嘉奖态度,如《⼥学传习所开学》《⼥学展览》《慧仙⼥⼠遗像》《⼥教起点》等。

这幅⼤兴杨采三撰稿、潞河顾明善(⽉洲)绘图的《⼥⼠⾛马》(图4),则显得有点特别。

画⾯上,⼥学⽣骑马⾛过琉璃⼚,引发众⼈关注。

有⼈很不以为然,称⼥⼦只配管⼆门⾥头的事,不该如此瞎逞能,作者则站出来为⼥学⽣辨
解:“咳,说这话的,就算顽固到家了。

古⼈教⼥⼦办家⾥的事,是他的天职;没说过教⼥⼦不懂外边的事。

现今盼望中国⾃强,⼥⼦会骑马,正是⾃强的苗头⼉。

请问当年那花⽊兰替⽗从军,谯国夫⼈领兵打仗,他们都不会骑马吗?”花⽊兰、冼夫⼈(谯国夫⼈)、秦良⽟,这可都是晚清新学之⼠经常挂在嘴边的⼥英雄(参见陈平原《流动的风景与凝视的历史——晚清北京画报中的⼥学》,《中华⽂史论丛》2006年1辑)。

据《清实录》,光绪三⼗⼆年(1906)⼋⽉⼆⼗六⽇,出使各国考察政治⼤⾂戴鸿慈、端⽅等奏:“各国导民善法,拟请次第举办。

⽈图书馆,⽈博物馆,⽈万牲园,⽈公园。

”其中的筹办万牲园,因⽆关政局,且近乎游玩嬉戏,得到了慈禧太后等的⼤⼒⽀持,得以迅速展开。

1907年6⽉5⽇,端⽅出洋期间定购的动物抵达天津塘沽,随后转运北京,这批动物包括斑马、花豹、狮⼦、⽼虎、袋⿏、驼鸟等,⼀共装运了59笼。

1907年7⽉19⽇,万牲园正式接待游客。

如此新奇的“万牲园”,在引起公众⼴泛兴趣的同时,很快也进⼊了画家的视野第39期《星期画报》上《兽欺华⼈》(图5),便是关于万牲园(即⽇后的北京动物园)的详实介绍:“西直门外三贝⼦花园,现在改作公园,⼜叫做万⽣园。

⾥⾯安放着各种猛兽,各样异禽,都是中国⼈不常见的动物,许各⾊⼈⼊内游玩。

为教华⼈开开眼,除礼拜⽇期不放游⼈外,其余单⽇男⼦⼊内,双⽇⼥⼦⼊内,每⼈收资铜元⼆⼗枚。

开办以来,游⼈很多。

”游园规则同样见诸其它报刊,此画报的特出之处在于,追问⽼虎为何不咬德国饲养员,⽽对前来挑逗的中国⼈很不友好,难道真的是“兽欺华⼈”?同期画报还有⼀幅《花条马》,说的是:两匹斑马格外好看,在万牲园中独擅⼤名;记者因此很不服⽓,认为那只是⽪⽑⽽已。

“窃恐怕伯乐复⽣,斯马必⽆取焉”——如此道德化的解读,未免太过迂腐了(参见陈平原《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像》,《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2期)。

⽆论政治⽴场还是笔墨技巧,《星期画报》本不擅长⾟辣且刻毒的漫画(尤其是相对于⼴州的《时事画报》),可第40期上杨竞夫撰⽂、顾⽉洲绘制的“讥讽画”《压榨机》(图6)是个例外:“外国有种机器,名为压榨机,专⽤他压取果品的汁浆。


在某国政府,花费了许多银钱,把这种机器才买到⼿,可不⽤他压果品,借他的压⼒,好取⼩民的脂膏,倒也很便利。

但只⼀样,这机器的⾏情,从此可⼤涨起来了。

嗳呀,外⼈可肥了,⼩民可瘦了。

”那⼀⼤盘从⼩民⾝上榨出来的脂膏,看得⼈胆战⼼惊。

百年后阅读,此图还能让⼈浮想联翩,这很不容易。

只是压榨机不仅存在于租界,⼩民百姓也不仅被洋债所榨取。

这就说到了京城⽂⼈及画家的局限——只敢⼤声骂洋⼈,不敢嘲讽当今皇上或中国官场。

晚清画报中,表彰新学时,多出现演说的场⾯。

刊第59期《星期画报》的这幅《青年开会》(图7),讲述北京东单牌楼某阅报社开中国青年会,“演说的是中国少年⼦弟与⽴宪时代关系重⼤的意思”,作者称此乃中国⾃强的标志。

画⾯上的青年(或
⽈“少年⼦弟”)神情专注,只是不够活泼,显得有些拘谨。

不过,想想⼗年后,就在这同⼀座城市,⼤学⽣们奋起抗争,⼀举改变了中国政治及⽂化的格局,还是很令⼈神往。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晚清画报”之⼋《星期画报》
被举报⽂档地址:
我确定以上信息⽆误
举报类型:
⾮法(⽂档涉及政治、宗教、⾊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