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徐朔方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徐朔方先生
怀念徐朔方先生
看到黄仕忠先生的《徐门问学记》文,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徐门考博的往事。
徐先生当年领我游天目山时的身影依然清晰,而先生却已成仙远去,让学生不胜感叹。
我认识徐先生是在1990年山西临汾的戏曲研讨会上,当时徐先生精神很好,背个双肩包,带着两个日本留学生,露了下脸就走了。
他走了之后,我才从别人那里知道是徐先生。
1995年,我准备报考徐朔方先生的博士研究生,给徐先生写了一封信,问有没有什么重要的参考书。
徐先生很快就给我回了信,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偶尔还能看到,没想到今天去翻找,却没有找到。
徐先生信的大意是欢迎我去报考,考他的博士不需要参考书。
1996年初夏,我到杭州大学参加博士入学考试。
我到了之后,打电话给徐先生,说想去见见他。
徐先生很高兴,问我去过天目山、黄龙洞没有,得知我没有去过后,约我在校门口见面,领我去游天目山。
徐先生精神很好,步履轻松,他在前面领路,不时问些我学习上的问题。
走了约一个小时,我们从另一个方向下山。
后来我也去过天目山,但当时徐先生领我走的是哪条道,再也想不起来了。
博士专业考试快结束时,一个老师(据说是徐先生的弟子)用粉笔在黑板上写道:元明清文学的考生已面试过了,可以回去。
我这才明白,徐先生领我游天目山,实际上是在面试了。
徐先生学问做得非常大,但考试题却出得非常小。
二十年过去了,大部分题我还依稀记得。
他的考题分名词解释与论述两种,名词解释中我记得有一道叫“黄公望”。
论述题中我记得有一道是:《玉箫女两世姻缘》第一折有一支曲子“今日在汴河边倚画船明日在天津桥闻杜鹃”,汴梁河、天津桥都在开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知道“天津桥上闻杜鹃”的典故吗?这道题25分。
另一道题是:孙楷第先生在苏天爵的《滋溪文集》发现王结的父亲叫王德信,猜测王实甫或即王
结的父亲,你认为如何?这道题也是25分。
还有一道题是:李卓吾评点本前面有一首词:剪冰与裁雪……。
试分析这首词与小说的关系?一看到试题,我就傻眼了,估计这次没戏了。
特别是最后那道题,徐先生要是把全词录出,也许我还能分析分析。
也许是徐先生认为考他的博士,那样的词是应该背熟的,所以用省略号省去了。
我只能凭想象加揣测,围绕《水浒传》去瞎扯了。
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出来了,我的专业成绩66分。
后来才知道,我还是三个考生中最高的。
其他两位,一位是52分,一位是36分。
我打电话给徐老师问消息,徐老师说,看你的答题,知道你是系统学习过元明清文学的,录取应该没问题。
我心里在想,专业成绩才66分,估计没啥希望。
后来徐先生打电话给我,说因为我的外语分数低了几分,研究生处要我读委培或自费的。
我对徐先生说:考生几乎全都是考英语,学校考前有英语培训班;考日语的就一两个人,没有培训班,划同样的分数线有点不公平。
徐老师说,他也对研究生处说了,但研究生处没有松口。
我临时也不好找委培单位,也就放弃了。
缘分差一点,没能成为徐先生的学生,后来有幸成为吴新雷先生的学生。
之后偶与徐先生联系,徐先生说他知道我,说我没读博去经商,做得很好。
我知道徐老师可能把我与别人混了,因为毕竟只相处一个小时。
那一个小时,给我的印象却是永远的。
若干年后,我到汕头大学出差,一个老师听说我的姓名后,说:呀呀!你是我的同屋!我们在一起住了一年呢!说得我满头雾水。
后来他解释说,当年他去杭州大学读博,宿舍安排我与他同住,我没有去,他名义上与我住了一年。
我后来还想去跟徐先生做博士后,因为家事也未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