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试卷居民与聚落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怀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德雷克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
A. 印度洋、亚洲
B. 北冰洋、南极洲
C. 大西洋、非洲
D. 太平洋、大洋洲
(3)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稀疏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4)③处分布着因纽特人,他们属于()人种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答案】(1)A
(2)D
(3)C
(4)B
【解析】【分析】(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是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故选A。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故选D。
(3)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图中人口稀疏的是③处北冰洋沿岸地区,故选C。
(4)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要理解答题。
2.小明计划到澳大利亚留学。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小明需要加强学习的语言是( )
A. 英语
B. 法语
C. 西班牙语
D. 阿拉伯语(2)为更好的适应当地生活,他最好了解以下哪种宗教习俗(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英语是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
澳大利亚通用英语,故选:A。
(2)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主要信仰基督教,故选:C。
【点评】(1)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域:汉语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英语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几亚洲南部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
(2)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3.甘肃省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600万,则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A. 33人/平方千米
B. 60人/平方千米
C. 600人/平方千米
D. 300人/平方千米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一个地方的人口密度是由当地的人口总数除以当地的面积大小,可以得出甘肃省的人口密度是由2600万人/43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是60人/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人/公顷。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人口密度的土地面积是指领土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
4.下列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的是()
A.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B. 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
C. 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
D. 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
【答案】 D
【解析】【分析】世界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四选项中,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赤道附近的雨林地区气候湿热,自然条件恶劣,都是人口稀少的地区;欧洲西部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而寒冷的极地、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5.读不同宗教风格建筑图,结合所学知识。
判断下列有关世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是基督教堂,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
B. 乙是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最多
C. 丙是佛塔世界最大佛塔遗迹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寺庙群
D.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均位于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答案】 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甲是基督教堂,中东地区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A不符合题意;
B.乙是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最多,B不符合题意;
C.丙是佛塔,世界最大佛塔遗迹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寺庙群,C符合题意;
D. 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位于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而佛教起源于古印度,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6.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A. 城市聚落
B. 工业生产
C. 乡村聚落
D. 农业生产(2)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A. 水运发达
B. 商业落后
C. 水流湍急
D. 全年少雨(3)苏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产生于丝绸之乡—江苏。
苏绣()
A. 能体现出西北大漠的地域特点
B. 作品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
C. 是我国蒙古族女子的传统技艺
D. 原料取自当地盛产的优质蚕丝
【答案】(1)A
(2)A
(3)D
【解析】【分析】(1)图中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等景观符合城市聚落的特点,且根据材料“北宋都城”可知,图中景观反映的是城市聚落。
(2)据图可知,该地区商业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流平稳、航运发达;该地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该地区地势平坦,高低落差小,水流平稳;该地区地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3)江苏属于南方地区,苏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内容众多,例如:人物、植物、动物等,并非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蒙古族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
故答案为:(1)A;(2)A;(3)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7.两河流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读两河流城聚落分布图和当地民居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两河流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
②聚落分布区气候适宜,降水丰沛
③该地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④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
②③④
(2)对两河流城所在的中东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宗教文化多元,矛盾冲突不断
B.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
C. 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D. 全部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关于两河流域聚落的说法,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河流沿岸才有灌溉水源;聚落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该地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对两河流城所在的中东地区的叙述,宗教文化多元,矛盾冲突不断;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也有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淡水资源严重不足,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
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8.读“世界人口增长及预测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A. 一直很快
B. 一直缓慢
C. 1900 年后逐渐变缓
D. 1950年后迅速加快
(2)我国人口现状是()
A. 人口基数已变小
B.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 人口素质下降
D. 城市人口比重过低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特别是1930年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结合题意。
(2)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同时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1)D ;(2)B。
【点评】(1)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了很大的控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每年人口还是在不断增长。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9.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图示地区开发利用方式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在图示地区的南部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业
B. 在②地附近地区培育天然橡胶林
C. 在①地附近地区发展探险漂流运动
D. 在甲地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
(2)甲、乙两地中,乙地聚落发展规模更大,对其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乙地()A. 地形更平坦开阔 B. 更接近水能资源富集地
C. 水陆交通更便利
D.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
【答案】(1)C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该地是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位于北方地区,在图示地区的南部不适合发展柑橘种植业,故A错;天然橡胶林是热带的经济作物,不适合在北方种植,故B错;探险漂流运动要求漂流速度快,故而河流水流要急,落差要大,①地附近等高线密集,落差大,最适合漂流,故C对;甲地位于盆地中,四周高,中间低,不适合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故答案选C.(2)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河流与支流
的汇合处,地形更平坦开阔,水陆交通更便利,水源充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聚落发展规模更大;由于这里地形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所以答案选B.
故答案为:(1)C;(2)B。
【点评】(1)该小题考查区域开发利用方式,需结合图示地区所在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综合分析解答,有一定难度。
(2)该小题考查聚落的形成原因,有一定难度,需结合所给图示提取相关解题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作答。
10.(自贡)下列地区人口分布最稠密的是()
A. 北美洲西部
B. 欧洲北部
C. 南美洲南部
D. 亚洲东部【答案】D
【解析】【分析】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在这些地方,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孕育出发达的社会文明。
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于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故选:D
【点评】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1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岡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三题。
(1)该区域()
A.河流是内流河
B.有高原和平原
C.森林多在平原
D.桥梁跨越河流
(2)图中()
A.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
B.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
C.山区修路取最短路线
D.城市建设要靠近湖泊
(3)“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在()
A.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
B.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
C.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
【答案】(1)D
(2)B
(3)C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河流流入海洋,是外流河,主要地形类型为山地和平
原,没有高原,森林多分布在山地,桥梁跨越河流,故答案为:D。
(2)由图可知,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山区修路选择最平缓的路线,城市建设靠近河流,农田靠近湖泊,故答案为:B。
(3)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引发水土流失;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不利于农田的发展;山区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
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2)山区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开发时要注意保护性开发。
如在缓坡可以修梯田,既增大了耕地面积,又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陡坡则需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改变山区经济结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样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可以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12.下列不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A. 非洲的北部
B. 亚洲的东部
C. 亚洲的南部
D. 欧洲【答案】 A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人口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都是人口稠密区,非洲的北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美洲东部等。
这些人口稠密地区都处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13.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居民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3)图中河流①②之间河段流向是()
A. 自西北向东南流
B. 自东北向西南流
C. 自东南向西北流
D. 自西南向东北流
【答案】(1)A
(2)C
(3)B
【解析】【分析】(1)由图示可以看出,①②③④四点都靠近河流,而①由于地势高,位于两个小山头之间的鞍部,受水患影响小,故选:A。
(2)③地处于河流交汇处,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所以,地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点是③;故选:C。
(3)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
有此刻判定。
图中①②之间河段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流;故选:B。
【点评】(1)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盆地等高线数值外高内低;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处有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
(2)河流对早期城镇的形成影响较大,在河流水运的起止点因水运障碍,货物需在这里集散,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如江西赣州市;在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因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如武汉、重庆;在河流入海口处,因处于河运和海运的转运点,也有利于形成城市,如上海、广州。
(3)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一般为正北,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左为西右为东。
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没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参照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4.读我国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图及该区域某地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A. 寒潮、泥石流
B. 雪灾、寒潮
C. 台风、地震
D. 干旱、滑坡
(2)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A. 自北向南
B. 自南向北
C. 自西向东
D. 自东向西(3)若在该区域修建一水库,大坝位置最好选择在()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4)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C
(2)D
(3)B
(4)A
【解析】【分析】(1)我国特殊的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遭受台风的袭击,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台风过境时,通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给人民财产造成损失,但是台风带来的暴雨也会缓解旱情;东南沿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读图可知:该图有指向标,指向标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北方向,背北为南,故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致是自东向西,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若在该区域修建一水库,大坝位置最好选择在位于盆地(或河流)的狭窄出口处②处,利于蓄水,工程量小,节省成本,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4)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甲处,因为甲处地势最平坦,交通便利,靠近水源,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水库的选址要选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要寻找“口袋型”的盆地和洼地。
“袋大”“口小”—
—“袋大”表示库容量大,且汇水区域广;大坝选在“口小”的峡谷地段,利于建坝,工程量小,投资小,安全性高。
但要注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分布区。
15.2019年5月,北京市某校同学到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参加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爨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随着古道的渐渐没落与破败,爨底下村也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
”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古村落建筑特色的描述,最可能出自上述考察报告的是()
A.红墙绿瓦的皇家园林
B.高低错落,利于采光通风
C.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
D.毛毡制作,利于拆卸搬运
(2)影响爨底下村的兴衰的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自然资源
D.交通
(3)为实现传承与振兴,该村最适宜发展的是()
A.现代物流业
B.水稻种植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旅游服务业
【答案】(1)B
(2)D
(3)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景观描述、提取信息能力、中国区域地理景观建筑特征。
古村落建筑特色的描述:高低错落有致、利于采光和通风。
(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能力。
信息显示这个小山村本是由古时商路上一个驿站发展而来。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为了传承和振兴”,;利用报告中“爨底下村以人文景观为主,辅以山水之趣,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故答案为:(1)B;(2)D;(3)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6.下图为聚落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
A.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
B.交通线数量、分布不同
C.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
D.人口数量、服饰不同
(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①优越的位置②平坦的地形③高山、峡谷④气候湿热⑤靠近河流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1)C
(2)A
(3)D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和丙都是农村景观,甲是牧区景观,丙是农村景观,以种植业为主,本题选C。
(2)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建造了许多高层住宅,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且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故本题选A。
(3)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结合选项选D。
故答案为:(1)C;(2)A;(3)D;
【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
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17.“一带一路”将沿线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给沿线国家经济带来了活力。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马六甲海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它连接的两个大洋是()
A.太平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北冰洋
C.北冰洋和印度洋
D.大西洋和北冰洋
(2)图中①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①地区是()
A.欧洲西部
B.东南亚
C.南亚
D.西亚
(3)内罗毕所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种多为()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棕色人种
【答案】(1)A
(2)D
(3)C
【解析】【分析】(1)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故答案为:A。
(2)①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故答案为:D。
(3)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居民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故答案为:C。
【点评】(1)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全长约900千米,可通行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