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经济史期末考试卷 岳麓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经济史期末考试卷岳麓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请把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本题的答题卡里。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
B、铜器
C、铁器
D、牛
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能力和再认再现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刀耕火种”是什么时代,然后回忆教材内容。

答案为A.
2.战国以后,我国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A.屯田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B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A、C、D都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的应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为D。

3.以下哪些说法不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A.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生产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D.丝绸之路使得中国的海外贸易兴盛
【解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有海外贸易,而且有时也很兴盛,但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而且,海外贸易有时几乎很少,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影响不大。

答案为D。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含义是:
A.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C.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民用企业的诱导
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解析】“近代化”一词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经常提到。

“近代化”从生产力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实现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是开办新式教育,因此,答案为 B。

5.关于徽商和晋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明清时期
B.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产物
C.支配某些手工业生产活动
D.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主要来源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时代特征的掌握。

明清时期,在对外关系方面,实行闭关政策,只有广州十三行与外国进行贸易,徽商和晋商,是没有可能从事海外贸易的,也就不可能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主要来源。

因此,答案为D。

6.以下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骨贝②半两钱③交子④开元通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骨贝是商朝时期的,半两钱是秦朝的,交子是北宋的,开元通宝是唐朝的。

答案为D。

7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始终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官僚、商人更乐意将赚得的钱投资于土地,其主要原因除了土地收益高、可靠外还有
A.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利可图
B.资本主义工商业风险大
C.国家不鼓励投资工商业
D.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工商业
【解析】注意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

答案:C.
8.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解析】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只要读懂了材料就可选出答案为B。

9.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问题
【解析】只要把握好时间就能选出答案.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在1958年,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也是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答案D。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答案C.
1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是最早尝到包产到户好处的农民们所总结的朴实话语。

请问,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省份是
A.广东
B.安徽
C.江苏
D.黑龙江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答案B。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A.科学技术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B.汽车的发明
C.飞机研制成功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广泛应用于生产
【解析】首先要审好题,要求回答的是特点,而不是成就,其次,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答案:D
13、经过对外开放,成为现代化的新兴都市,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
A.汕头
B.厦门
C.深圳
D.珠海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答案C。

14.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答案B。

15.清政府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是()
A.福州船政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金陵制造局
D.湖北枪炮厂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注意两个限制词“最早、规模最大”,答案:B。

16、到2000年末,我国的电话使用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解析】中国不是疆域最辽阔的国家。

再者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应是主要的。

答案D。

17.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

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①火车②轮船③汽车④飞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汽车、飞机出现在20世纪。

答案A
18.以下对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B.巩固了工农联盟
C.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D.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新经济政策在列宁等看来,当时是一种过渡,并不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D
19、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顺序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是从欧洲出发的,必然首先经过大西洋,又向西航行,就又经过了太平洋、印度洋。

答案D 。

20.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深远影响是
A.平息了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而发动的暴动
B.改善了人民的极端困苦的生活
C.恢复了国民经济
D.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注意“深远”一词,ABC都是近期的。

答案D。

2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走了一些弯路,主要原因在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ABD都是外因。

答案:C。

22、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征是:
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②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③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④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罗斯福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不可能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答案A。

23.以下标志不属于国际经济组织的是:
A B C D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B是世界银行的标志,C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志,D是世界贸易组织标志,A是联合国的标志。

24.二战后初期,美国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欧洲经济恢复
B.凭借经济实力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C.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D.借此遏制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答案:B。

25.当今世界局势呈现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
B.世界经济力量中心增多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
D.世界性军事政治集团的消亡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B
二、非选择题(26题10分,27题15分,28题10分,29题15分,共50分)
26、(9分)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

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2分)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分)(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3分)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请各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的一项成就。

(3分)
【解析】此题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为命题的角度。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济政策,在当时确立的时候有其积极性,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实行这一政策,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维护自然经济,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

所以,统治者力图维护这一传统的经济政策。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弊端,主张工商皆本。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都有突出的成就。

⑴材料一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理由是农业可“使天下各食其力”、商业“游食之民甚众”。

材料二认为农工商皆为本。

理由是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2)生产工具:汉代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生产技术:北魏《齐民要术》记载推广绿肥种植和实行轮作,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3)冶炼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丝织业:明清时期花楼机能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

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摘自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
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摘自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1992年初南巡讲话(1)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包含的基本思想。

(4分)
(2)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4分)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并谈谈你的认识?(7分)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⑴否定以计划与市场来区分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4分)
⑵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

(4分)
⑶一致。

(1分)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

(2分)
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认识问题,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材料三: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

材料四:1953年到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为38300个,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1950年的不到100户扩大到1965年的426户。

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485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庄)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
践效果。

(15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联各个时期经济政策的掌握和评价。

苏联的经济政策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再到五六十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每一时期的经济政策都有其不同的影响,其影响如何要注意联系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

答案:(1)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列宁在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的胜利,但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1921年列宁又开始在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希望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2)斯大林:斯大林时期先后实施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在斯大林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但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多问题,逐渐僵化,从而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赫鲁晓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体制上进行的局部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因而改革效果较差。

29、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请各举两例。

(2分)
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2分)
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要求从三个方面回答:生产力、社会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

(6分)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先弄清楚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及其影响。

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答案:⑴火车、汽船;汽车、飞机。

⑵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⑶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各国逐渐朝工业化方向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高度发展,重工业比重上升。

社会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方式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各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主义阶段。

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