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反思者——读《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反思者——读《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有感
发布时间:2022-03-12T11:47:41.6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月中作者:李苇
[导读]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黄珊总园长主编的北京市第二批“园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真实记录了北京市关于园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阶段进展,是长期研究、探索、实践的生动展现和经验总结。
记录着他们的团队在引领园所践行园本课程的过程中秉承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研究幼儿、研究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课程,为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北师大什邡附小附属幼儿园李苇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黄珊总园长主编的北京市第二批“园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真实记录了北京市关于园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阶段进展,是长期研究、探索、实践的生动展现和经验总结。
记录着他们的团队在引领园所践行园本课程的过程中秉承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研究幼儿、研究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课程,为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4年4月我有幸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参观学习,正逢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百年有园”庆典,园区布置呈现出这所名园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厚重的办园文化,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革,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课程模式,她们始终不懈地追求着“以儿童为本”的教育实践理念,从管理到研究,从教学到保育,一切措施、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源于一个主体——儿童。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研究儿童、促进儿童主动发展是这一部分的核心,尊重儿童和研究儿童互为前提和基础,有了尊重儿童的意愿,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才会主动地去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而研究儿童所获得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又能够让我们得以更理性、更专业地尊重儿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
有这样一个案例:周南园长在从美国学习回来后组织了一次聚焦在尊重儿童方面的教研,她讲述了在美国幼儿园看到的一件事:一天早上,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活动,有一个迟到的女孩带着一对美丽的蝴蝶翅膀高兴地进来,立刻将其他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老师的活动已经无法进行了。
这时周南园长向所有老师提问:“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做?”老师们纷纷说“要批评这个女孩迟到了,影响集体活动”“告诉她明天要按时到园”。
等老师们都说完了,周南园长将美国老师的处理方式叙述出来。
美国老师说:“你的蝴蝶翅膀真漂亮,请你飞到小朋友中吧!你知道‘蝴蝶的一生’的故事是怎样的吗?”接着,老师做了介绍,将孩子的注意力全吸引过来,然后才对女孩说,第二天要按时来,接着继续进行之前的活动。
读到这里,我内心豁然开朗,明白这样处理才是真正顺应幼儿特点和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
记得曾经一位身高180cm,体重接近100公斤的外教到幼儿园为孩子们上英语口语交际课,交流过程中这位大个儿老师一直采用蹲俯式与幼儿亲近时长大约35分钟,后来孩子们都开心地爬在他背上跟他玩游戏,他们之间成为了好朋友。
在和谐的心理环境中他们建立了平等、尊重、宽容、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精神氛围,我想教师在与幼儿接触和交谈时保持温和、耐心、亲切的态度是何等重要。
黄珊园长在书中提到从小班幼儿一入园开始就采用轻声教学的方法,教师之间也形成不大声讲话的习惯,为幼儿树立榜样,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他们生活在一个温馨、友爱、友善、礼貌的和谐环境之中。
我体会到在尊重儿童、与儿童平等相处方面,教师与幼儿谈话时主动降低自己的高度,蹲下或弯下腰来,让幼儿从心理上感到舒服,组织活动时也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坐在地上,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她们还研究如何在一日保教工作的每一环节中落实促进幼儿主体性的教育,打破了几十年来教师为幼儿盛饭、端汤、倒水等习惯性做法,把生活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是对儿童尊重的进步,幼儿的自信心和生活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第二部分“‘以儿童为本’理念下的教师培养”。
是否能够落实“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曾经有人说,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文化,也就是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生命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群体,而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又传承和丰富着这种文化,推动着幼儿园的持续发展。
在管理上,他们借鉴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模式,注重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建设,努力营造“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氛围。
其中我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是“专业的爱——师德建设的核心”,教师对儿童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师的爱专业性更强。
教师只有了解儿童、掌握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才能做到对儿童真正的爱。
大二班有这样一位孩子,已经在幼儿园毕业,本该读小学的年龄,可到了学校后因不能适应新环境新老师加之住校生活,让他在一个月时间彻底崩溃了,从此一走到学校校门便哇哇大哭,拉住栏杆不松手,家长实在没办法与校领导商量后决定再回到原班重读大班。
回来后第一天看见班主任老师开心极了、踏实了,可到了午睡时间就不脱衣服,不上自己的小床,害怕睡着了老师离开了,从那以后每天就跟老师团抱在一起午休,第二天开始在教室里面也一步都不要离开老师身边,不然就又哇哇大哭。
发现这一情况后,我与妈妈谈了一次,交谈中发现他有一画画的爱好,便与他约定每天画一幅完整的画给我,我帮他收集整理并给予鼓励,这样他每天要思考画什么给我好,心中有事情,慢慢把心平静下来了,是师爱的力量让孩子变得可爱懂事了。
教育包含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生活即教育”,在《纲要》中也非常强调“生活”与“教育”的联系,如在组织教育活动内容时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还让我明白了教师逐步形成了关注儿童、研究儿童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够在日常的教育中自觉地研究儿童,成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反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