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传记体裁对唐传奇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人物传记体裁对唐传奇的影响
孔云云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传记体在体裁上对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唐传奇,唐传奇对《史记》人物传记的体裁有很大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传""记"命名,开头与结尾的写法,按照时间顺序记事和与序言论赞三个方面.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27)008
【总页数】4页(P55-57,64)
【关键词】《史记》;唐传奇;传;论赞
【作者】孔云云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创造了一个全新体制的纪传体,《史记》中的“传”与“纪”除了几个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外,都是关于人物的传记,作为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人物传记体裁对后世的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史记》与小说都是以人作为描述对象,所以,在体裁上大都采用纪传体形式,从篇名到整个艺术结构,都有相通乃至相同之处。
”[1]122唐传奇受《史记》人
物传记体裁影响较大,从篇名的命名到结构,开头与结尾,以及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和在文中插入序言和论赞都与《史记》相仿,都是对《史记》人物体裁的借鉴。
一、以“传”“记”命名
《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主要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主,“纪传体为司马迁所首创,《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三种体裁,都是人物传记,只是反映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分出了三种形式。
”[2]007 用“传”和“记”来叙述历史人物的生
平事迹,可以说是司马迁的首创。
《史记》中七十篇列传都是以“传”命名的,如《伯夷列传》《伍子胥列传》《商君列传》等,“纪”在古时可以与“记”互训,《史记》中作为描写帝王生平事迹的本纪也是人物传记,如《项羽本纪》等,虽然在司马迁之前也有像《礼记》以“记”命名的书,也有《乐记》这样以“记”命名的篇章,但是真正意义上以“传”或者“记”命名的具有人物传记性质只有司马迁的《史记》。
“古书翻纪事及解经者,皆谓之传。
非传记一人之事迹也。
其传记一人为一传者,则自迁始”(《二十四史札记》卷一)司马迁之后,“传”“记”似乎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一个标志,后代的小说在体裁上受到了司马迁人物传记的影响。
作为唐代的小说唐传奇受这一影响尤为突出,唐代传奇作品大多以“传”“记”命名,以“传”命名的如《任氏传》《补江总白猿传》《李娃传》《刘毅传》《柳氏传》《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莺莺传》《李章武传》《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河间传》《霍小玉传》《无双传》等。
以“记”命名的如《古镜记》《离魂记》《枕中记》《三梦记》《秦梦记》《广异记》《感异记》等。
“这种称呼的来由,大抵是作者受史传观念的驱使,认为它们是用史家笔法写出来的散文叙事作品。
”[3]145唐传奇原来各篇是没有标题的,是《太平广记》在收录的时候,根
据每篇都是记载一个人事迹的特点,分别取主人公的名字,取名某某传,这种以“传”和“记”命名的方式与《史记》各人物传记以“传”与“记”命名的方式在
实质上是一致的,可以看出是受到了《史记》的人物传记命名的影响。
二、开头结尾
《史记》人物传记的开头一般都是先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介绍,比如姓氏、家世、籍贯及性格外貌等。
如《管晏列传》中介绍管仲“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4]2131上来就将管仲的籍贯,以及因与鲍叔牙交好,且鲍叔牙知道管仲有治国之才,所以在公子纠死后将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使管仲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主的事迹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出来。
这样一开篇就使人对管仲卓越的治国才干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汲郑列传》中介绍汲黯:“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
”[4]3105简洁地介绍了汲黯姓名、籍贯以及敢于直谏、面折的性格。
这种一开始就对人物进行一番介绍的方式,虽然简单,但容易给人留下一定的印象,对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唐传奇中就借鉴了《史记》人物传记开篇就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介绍的开篇方式,而且这也成为唐传奇开篇基本叙事形式的一种。
唐传奇中一上来也是先对主人公的姓氏、籍贯及背景经历进行一番简单的介绍。
如《李娃传》中开篇“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瑰奇,有足称者。
”[5]100《谢小娥传》中介绍“小娥,姓谢氏,豫章人,估客女也。
生八岁丧母,嫁历阳侠士段居贞。
居贞负气重义,交游豪俊。
”[5]93《莺莺传》中“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5]135在唐传奇中有很多篇目都是以这种纪传体的开篇方式
开始叙述的,其他不以这种方式开篇的,在叙述中也是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以及相关的人物,这与《史记》人物传记开篇的方式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继承。
《史记》中人物传记的记载是通过历史人物一生的事迹来实现的,所以必然会包括历史人物的生以及死,而且作为一部史书,所记载的人物事迹要力求真实,所载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要尽量明确,这样才能符合史书的真实性与严谨性,因此《史记》的人物传记中都会对历史人物的最后结局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交代。
如《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因为自己的变法最后无人收留,被车裂而死。
在《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写魏其侯窦婴虽然有赫赫战功,为人正直,最后却因救灌夫累及自己而死,而武安侯田蚡在诬陷窦婴与灌夫之后恐慌不已,最后也因恐惧而死。
在《李将军列传》中一代名将李广立下诸多战功,最后却被倾轧逼迫至死。
《司马相如列传》中一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早期凭借自己的才华受到汉武帝赏识,官拜中郎将,晚年却贫困潦倒病死。
唐传奇中对人物的结局的介绍也受到了《史记》的影响,在篇末也会对主人公的结局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任氏传》中任氏在被狗咬死之后,郑六最后做了总监使,家里的财富也逐渐增多了,变得很富有。
《李娃传》中李娃虽然作为妓女欺骗过荥阳公子,但还是凭借自己的善良悉心照料生病的荥阳公子,陪伴他读书直到成功考取功名,最后被朝廷封为汧国夫人。
《霍小玉传》中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李益只爱慕霍小玉的美丽,却并未付出自己的真心,所以可以没有顾忌地遵循母亲的建议娶自己的表妹卢氏,甚至在听闻霍小玉生病之后也为此想要逃避,虽然最终迫于无奈见了霍小玉最后一面,但是霍小玉却含恨而死,而李益以后却终日怀疑自己所娶的妻妾不正经,虐待她们。
在《史记》中还会采用一种存疑的方法来交代人物结局,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对于某些人物的结局掌握的不太确切,而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必须保证其严谨的科学性,所以便用“莫知所终”这一类不是很明确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结局。
“这种交代人物命运和结局的方式,同样是司马迁的发明。
”[6]125这种“莫知所终”的写法
一般是针对那些我们所说的“得道之人”,比如《史记·留侯世家》中写道张良遇
黄石公,黄石公在送张良兵法书之后“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关于黄石公的说法众说纷纭,司马迁所以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来交代黄石公。
在《史记·老子韩非
子列传》中写道:函谷关令尹见老子将要归隐,便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4]2141。
这种不明确交代人物结局的方法也影响到了唐传奇,如在《谢小娥传》中文末交代谢小娥最后的去向时写道“告我归牛头山,扁舟泛淮,云游南国,不复再遇”,谢小娥在为父亲与丈夫报了仇之后,选择回到牛头山,选择乘舟去南方游历,具体去到哪,没有明确指出来。
三、按照时间的顺序记事
《史记》中人物传记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事的,根据时间的先后展开人物的经历,有关传主的出生及生平遭际,有的能够具体到某一年的某月的某日,最后交代去世的情况,按照这样的写法,《史记》中的部分人物传记可以按照传主的生平大致做出一个年表,如《李将军列传》中所写的李广的生平,就可以作如下的年表:孝文帝十四年:广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凭借骑射功夫,杀敌很多,封为汉中郎。
孝景初立之年:李广任陇西都尉,后又改任骑射郎,七国叛乱之时,李广为骁骑都尉,随周亚夫反击吴国与楚国的军队之后,由于梁孝王私自授军印,徙为上谷太守,后又徙为上郡太守、边郡太守、徙上郡,并做过陇西、北地等五郡太守。
孝景崩,武帝立之年:李广为未央卫尉,后在马邑城诱单于之时,李广为骁骑将军,后四年,李广作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由于敌人众多,被生擒,后虽然得以逃脱,但是却因为损伤过多,被判死刑,李广以钱赎罪,被贬为庶人。
数岁之后,因为匈奴杀了辽西太守,李广被天子拜为右北平太守,并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石建死后被天子召为郎中令。
元朔六年:为后将军,跟从大将军抗击匈奴,随后二年内,以郎中令率四千骑出右北平,因为博望侯的延迟,功过相抵,没有被封赏。
元狩四年:李广自请跟随大将军与骠骑大将军出击匈奴,被天子封为前将军,
因为迷路问题,没能参战,所以最终引刀自刎。
这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的方式能够将传主的经历缓缓展开,给人一种层次非常鲜明,脉络清晰的感觉,因此也成为《史记》人物传记体的一个特点。
唐传奇《李章武传》中作者开始介绍李章武与王家媳妇的恋爱过程时先写到“贞元三年,崔新任华州别驾,章武自长安诣之。
”在贞元三年,李章武因与崔信交好,所以在崔信任职的时候拜访崔信,在街上行走的时候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便辞别崔信来到王氏家租房居住。
后来李章武有事需要离开,两人便分别,“既别,积八九年,”两人分开七八年后,一直没有机会互通消息。
“至贞元十一年”李章武去拜访自己的朋友张元宗时,想起曾经与自己相好的王氏媳妇,便决定去探望一下,到达原来王氏的居住地时被邻居告知,王氏媳妇因为思念他,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所以已经去世两年多了。
并且告知李章武王氏媳妇想要在梦中与他见面,以弥补死前两人未见面的遗憾。
李章武晚上吃饭饭后,便上床睡觉,“至二更天”王氏媳妇出现,两人相见,“至五更,有人告可还”王氏媳妇与李章武告别,两人赠送礼物,分别后李章武收拾行装,与友人拜别。
李章武与王氏媳妇的恋爱故事完全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发展来叙述的,具有一种“史家章法”,在唐传奇中效仿正史的体例,唐传奇作家受到了把小说比附历史这一观念的影响,希望能够以“异史氏”来攀附正史,而所谓正史的体例就是作为正史之首的《史记》在人物传记的撰写中所创造的这种纪传体,因此这样的写法是唐传奇作家受到《史记》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影响。
四、序言与论赞
在《史记》人物传记中有时为了交代创作材料的来源,以及为历史人物立传的原因,会在正文开始之前另外加一段序言来进行简单的介绍。
如在《徇吏列传》中“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
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奉旨徇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4]3099就指出了对于严刑峻法和酷
吏的厌恶和期待有一些奉法徇理的受到百姓爱戴的官吏的出现,即写《徇吏列传》的原因。
《滑稽列传》的序言中以“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说明天下解决问题方法有很多种,而这些滑稽而有趣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来解决问题。
《史记》中还有篇目都有这种序言,如《外戚世家》《伯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
唐传奇中也借鉴了这种在正文之前以一段小序介绍写作目的、写作材料来源以及简单概括故事内容的叙事方式。
如在《李娃传》的序中写道:“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瑰奇,有足称者,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
”就介绍了写作的目的,李娃是一个妓女,但是因为有高尚的节行,所以她的事迹被记录了下来。
《史记》的每一篇人物传记后一般都会有以“太史公曰”为标志的有关于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看法或者评论的论赞。
虽然在司马迁之前的《左传》等历史著作中就已经存在以“君子曰”为标志的赞语,但是在历史人物传记的每一篇之后都有论赞,则是司马迁《史记》的创举。
这种形式一般都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评价,表示自己对于历史人物内心的一种情感态度。
如在《越王勾践世家》文末论赞中写道“勾践可不畏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4]1756表现出了司马迁对于勾践在灭吴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忍辱负重,进而发愤图强的一种欣赏与赞扬,对于范蠡能够帮助勾践富国,了解勾践能共患难但是不能共富贵的性格,所以在复国成功之后选择及时隐退的明智之举的一种认同。
在《李斯列传》文末最后的论赞中写道:“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4]2463司马迁对李斯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全面的评述,李斯虽然辅助秦始皇成就了帝业,从而位列三公,但是李斯因担心自己的祸患,杀害公子扶苏而立胡亥为皇帝,展现了极端的自私的本性。
唐传奇《任氏传》中在讲完任氏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选择自己引走猎狗,被猎狗咬
死,郑六把任氏埋葬之后回到长安城,最后郑六做了总监使之后,感叹道“嗟呼,异物之情也。
有人道焉。
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虽今有妇人不如者
矣。
”[5]47作者认为任氏的行为是非常值得赞扬的,虽然任氏是个女妖精,并不同于普通的女人,但是她在危机面前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自己的爱人,同时也为郑六只欣赏任氏的美貌,而没有仔细认真地观察到任氏与普通女人的不同之处而可惜。
感慨作为妓女出身的李娃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欺骗郑生,但是其后为郑生所做的各种行为不得不说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她用自己的善良与聪慧赢得了别人对她的称赞。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论赞的形式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有一部分情感态度在里面,更希望能够宣扬一种社会理想。
唐传奇受《史记》的影响,也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积极宣扬忠孝节义的思想,因此在唐传奇的故事中可以轻易地发现作者本人的爱憎情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些善恶观念。
总之,唐传奇在以“传”“记”名篇,开头简单介绍主人公的身世,结尾说明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事交代主人公的生平遭际,并在文中以序言形式交代写作缘由与材料来源,在文末以论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爱憎喜恶方面,具有《史记》人物传记的特点,都是受到了《史记》人物传记体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3]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