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古诗简介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
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注释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s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
临,
从高处往下看。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推测。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
知:懂得。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个命题不合逻辑。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
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
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
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
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
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
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
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
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
“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
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
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
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
这是作者的讽刺。
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
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
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
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例:策之不以其道。
策: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是
【策】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或】
或以为死(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才美——才能,美貌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样的
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
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
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个命题不合逻辑。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
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
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
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
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
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
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
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
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
“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
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
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
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
这是作者的讽刺。
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
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3
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同: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虽然。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
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虽然。
能:本领。
足:足够。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尽(2):竭尽,发挥出。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赏析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创作背景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
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与柳宗元并称“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