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化石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蹄类
奇蹄类是哺乳动物下的一个目。
包括有奇数脚趾的动物。
原始奇蹄动物的脚趾是前四后三,现生的奇蹄动物貘(tapir)就是这样的脚趾结构。
脚的中轴通过中趾,第一趾(大拇指)和第五趾一般都已消失,这样,前后脚通常只有3个趾起作用,在进步的马类中甚至只有1个趾。
在奇蹄类的踝部,距骨近端有一双重隆起的滑车形的面,以与胫骨相关节,远端与踝部其他骨头相连处则为一扁平的面。
奇蹄目成员胃简单,不具备偶蹄目部分成员那样多的胃室,但盲肠大而呈囊状可协助消化植物纤维。
这类动物的门齿通常齐全,组成一剪割植物的有效器官,现存奇蹄类只有马科、貘科和犀牛科3科7属17种。
榆社地区发现的奇蹄类古生物化石主要有大唇犀、额鼻角犀、梅氏犀、披毛犀、云竹犀、长鼻三趾马、贺风三趾马等。
奇蹄目类在榆社地区生活的时代为中新世到更新世(距今约2000万年—170万年)
偶蹄类
偶蹄类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因蹄多为双数,且第三、四趾同等发育,共同支持体重而得名。
除澳大利亚外,野生的偶蹄类遍布世界各地。
现存10科75属184种。
依动物的消化方式和胃的结构,可分为2个亚目:不反刍亚目(如猪、河马等)和反刍亚目(如骆驼、羊、鹿、长颈鹿、牛、)。
偶蹄目动物由古新世(距今约6500万年—5500万年)的踝节目动物进化而来。
基本上从始新世(距今约5500万年—3400万年)开始分化。
中新世和上新世(距今约2000万年—170万年)是其进化的重要时期。
早期的偶蹄动物类似今天的鼷鹿科:小巧,短腿,以叶子为食。
始新世晚期(3400万年前),当时是奇蹄目动物的繁盛时期。
偶蹄动物只能占据一些边缘生态位艰难维生。
但是同时它们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复杂的消化系统的进化,从而能够以低级食料为生。
始新世开始出现了草。
中新世的时候全球气候变干燥少雨,大量雨林枯亡,草原开始发育,并向全球蔓延开来,由此带来了诸多变化。
草本身是一种非常难以消化的食物,而唯有拥有复杂消化系统的偶蹄动物能有效地利用这种粗糙、低营养的食物。
很快偶蹄动物就取代了奇蹄动物的生态位,成为了食草动物的主导。
在700--100万年的新生代时期,榆社地区生活着大量的偶蹄类动物,现发现的偶蹄类古生物化石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加拿大马鹿、山西新罗斯祖鹿、榆社原大羚等。
肉食类:肉食类动物称猛兽、食肉兽,是哺乳纲的一目。
食肉类体形矫健,肌肉发达,四肢的趾端具锐爪,以利于捕捉猎物。
生活方式为掠食性,猎物多为有蹄类、各种鼠类、鸟类以及某些大型昆虫等。
捕杀方式多种多样,或潜伏要路等待,或嗅迹跟踪、潜伏靠近,凭借利齿和锐爪为武器进行突然袭击。
另一种攻击方式是长距离的追逐捕杀。
食肉动物多昼伏夜出。
有犬科、熊科、浣熊科、大熊猫科、鼬科、灵猫科、猫科和鬣狗科8 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肉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距今约6500万年—5500万年的古新世。
在肉食类中也有少量的种类后来又以杂食为主了。
如熊、大熊猫等。
肉食类大部分陆生。
适合于森林生活。
也有适合于水中生活的,如海豹、海象等。
榆社地区在700
万年—100万年的代时期生活着众多的肉食类哺乳动物,出土的化石种类有:剑齿虎、鬣狗、罐、狼広、印度熊、猞猁、貉、豺等。
长鼻目:长鼻目(学名Proboscidea)是哺乳动物一个目,只包含一个现存生物的科,象科,即大象。
象类因上唇和鼻延长形成灵活的象鼻而得名,长鼻目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形巨大,身型高大,鼻子长,耳大,长有长獠牙,四肢粗大似柱,每足5趾,趾端有短蹄,体重均过吨,素食性。
最大的恐象身高可达5米,最小的侏儒猛犸身高仅有1.7米。
最重的可达16吨,最轻的只有1吨。
长鼻目动物栖息于森林、大草原以及河谷等地带。
均喜欢集群生活。
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现仅存有亚洲象、非洲象、非洲森林象3种。
长鼻目是现存种类不多,但是史前曾经特别繁盛,无论是现存类型还是史前类型,均有包括大家最熟悉的动物。
最早的可靠的长鼻目成员是在大约5500万年到6500万年前的古新世生活于埃及、苏丹等地的始祖象,它的体形大小与家猪差不多,生活习性则近似河马。
大约在距今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晚期,始祖象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支是恐象,一支是短颌乳齿象,第三支经过长颌乳齿象、剑齿象等阶段,最后进化到现代象。
榆社地区发现的象类化石证明,在榆社地区生活在距今530万年--100万年的上新世早起到更新世中期,有桑氏剑齿象、师氏剑齿象(黄河象)、轭齿象、乳齿象等。
啮齿类;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目,其特征为上颌和下颌各两颗会持续生长的门牙,啮齿目动物必须通过啃咬来不断磨短这两对门牙。
哺乳动物中百分之四十的物种都属于啮齿目,而且在除了南极洲的其他所有大陆上都可以找到其大量的踪迹。
下颌关节突与颅骨的关节窝联结比较松弛,既可前后移动,又能左右错动,既能压碎食物。
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
啮齿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也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
最古老的啮齿类化石发现于北美的古新世(距今6500-5500万年)地层中。
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特别是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期的两次大分化,啮齿目动物在形态上已极为多样化。
啮齿类动物没有食肉的,有些可能杂食(如吃些昆虫之类的),在食物链里是比较低等的(仅高于生产者---植物),所以高级的食肉动物许多都会吃啮齿类的。
榆社地区发现的啮齿类化石有:喜马拉雅旱獭、鼢鼠、原鼢鼠等。
爬行类:爬行类动物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
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
颈部较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
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
用肺呼吸,心脏由两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逐步向把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的方向进化。
大脑结构比两栖类有了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也增加了复杂程度,功能增强。
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很繁盛,几乎遍布全球,恐龙就是当时的代表。
以后由于气候和地壳的变动,绝大多数种类灭绝。
现常见的有蜥蜴、蛇、龟、鳖、鳄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