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17期
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景色秀丽,构成了青藏高原上少有的优越生境,是青藏高原植物群落最复杂的次生林区之一。
孟达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分布着逾1005种野生植物(约占全省野生植物种的2/5),其中近百种植物是它们在国内水平分布的西界边缘,对于物种稀少、植物景观单一的青藏高原,堪称为一座天然植物园,被誉为“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
保护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种资源,成为西北地区少有的植物地理、植物分类、生物学及森林生态学等方面理想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同时在生物种源保护、学术研究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在生态系统和环境演变规律、青藏高原物种资源等领域的科研价值十分显著。
对于补充和丰富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1孟达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1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地群众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需求不断加大,社区经济发展的压力对保护区的生存威胁越来越大。
目前,薪柴采集、林火隐患、偷猎和非法捕捞、非法采伐林木、非法采集等危害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其中森林火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
一方面,人为干扰活动直接导致森林资源减少,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并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历史上形成的采矿活动和开垦活动对生境造成的破坏亟待恢复;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干扰活动与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处置不当会影响到保护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关系。
同时保护区又处于两省四县交界地带,周围分布有16万贫困群众,文化教育比较落后,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严重,使得保护区保护难度加大,尤其是一些周边社区群众越境界毁林,对保护区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致使植物资源发生变化,如一些林相整齐、质量好的林分已不复存在;林线上移,部分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如保护区原有成片的辽东栎,现已几乎被破坏殆尽;细叶云杉林、冷杉林、圆柏林以及其他林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巴山冷杉、小叶朴则已完全失去更新能力。
如不尽快有效制止毁林行为,则保护区内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将不复存在,保护区
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不仅会给植被稀少的青藏高原雪上加霜,而且会对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后果严重的不利影响[1-2]。
1.2生态定位监测能力较差
孟达自然保护区由于缺乏补充调查,现有的资源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限制了保护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活动;缺少完整的气象、水文、土壤资料,以及管理所需的地质地貌图和野外工作用图;大型猫科动物种群数量动态、栖息地质量、生态系统、旅游环境状况和容纳量、社区经济变化状况、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等专题性的监测活动未开展;科研监测活动与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没有实现有机结合;资料信息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技术,完整的生物资源数据库尚未建立,无法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和分析[3-4]。
1.3科普及宣教能力亟待加强
由于资金缺乏,缺少必要的装备与设施,导致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力度受到限制,使外来威胁因素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和消除,影响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保护区及周边群众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入,尚未形成人们共同的自觉保护行为,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也亟待提高。
2对策
2.1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孟达保护区是我国西部罕见的北亚热带、亚温带和亚寒带南缘植物的汇集生长区,汇集生长了唐古特地区、华北地区、横断山脉地区三大植物区系的植物种类。
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工作重点是保护天然林,保护内容包括森林群落的多样性、完整性、原生性。
禁止乱砍乱伐、盗砍盗伐的破坏行为。
逐步把实验区内的天然林分纳入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的范畴,按重点生态公益林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建立封山封沟区,设置封山标志,公布公告禁令,禁猎禁采。
加强防火巡护和病虫害监测,配备必要的防治设备,防止对森林的破坏。
2.2野生植物保护
保护重点区内珍贵、稀有、濒危、特有和具保护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
坚持“就地保存为主,异地保存为辅”的原则。
绝对禁止在核心区采集植物营养体,严格控制在缓冲区中采集植物营养体,加强保护实验区中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建设珍稀植物扩育基地,收集区内珍稀、濒危、独有的植
(下转第211页)
摘要介绍了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生态恢复、宣传与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区植被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植被保护;问题;对策;孟达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X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7-0208-01
孟达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杜海玉
(青海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循化811100)
收稿日期2014-07-25
208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208页)
物物种基因,建立异地保存资源库,并实现科学研究、生态教育、旅游观光等用途,珍稀植物扩育基地规模控制在10hm2以内。
严禁引入外来有害物种。
2.3生态恢复
2.3.1退耕退牧。
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共有坡耕地、牧地300hm2以上,规划在1~3年内,对核心区、缓冲区内的100hm2坡耕地、牧地进行退耕退牧。
2.3.2珍稀物种扩育基地建设。
孟达保护区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未开展育苗工作,影响了造林绿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为了保证荒山造林、植树绿化工作的正常进行,规划在异地建苗圃1处,面积20.0hm2,主要培育适合于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的造林绿化用苗。
育苗树种包括杨树、巴山冷杉、太白红杉、侧柏、华山松、小叶朴、羽叶丁香、栾树等。
2.3.3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设。
为保证育苗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良种育苗的目的,规划在华山松谷建种质资源保护基地10hm2。
2.4宣传与教育
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偏远山区,当地群众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而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居民的活动范围和经营方式,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对建立保护区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抵触情绪和行为。
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才能消除对立。
因此,宣传教育是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3参考文献
[1]王文浩.甘南水源补给区森林植被保护与修复[J].中国林业,2010 (16):69.
[2]袁军.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J].福建
林业科技,2010(3):138-142.
[3]张正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J].林业
调查规划,2007(3):72-74,79.
[4]熊卫国,赵克金.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评价[J].中南林
业调查规划,2007(4):38-40,48.
温,耐湿,耐热,抗寒,喜光照充足,在排水良好土壤中生长最佳。
株高1.0~1.5m,植株呈亚灌木状。
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浅裂或不裂,基部圆形,先端尾尖,叶缘具粗锯齿,叶被着生星状毛。
花形碗状,单生于上部叶腋间,直径可达20~
25cm。
单花寿命较短,朝开夕落,有白、粉、红、紫等色,花期为6—10月。
蒴果。
种子圆形,棕褐色,种皮易胀裂。
4.2.2养护管理。
大花秋葵花期长,管理粗放,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可丛植、列植,成片栽植。
若点缀于草坪,效果更好。
也可用作花境的背景材料。
大花秋葵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较疏松的砂壤土较好,在碱性过强的土壤中易患缺铁症。
对土壤肥力水平要求不高,在新垫土地上连作3年不施用任何肥料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和开花。
大花秋葵通常用播种或分株的方法繁殖。
成熟种子具有很强的活力,种子发芽的内在潜力很大。
播种苗生长强健,早春播种,当年可少量见花;秋季播种,翌年即可正常开花。
分株繁殖于春、秋两季均可进行,再生能力极强。
春季分株宜在即将萌芽时进行,秋季宜在停止生长时操作。
成年植株宜每3~4年分栽1次,以保株姿匀称健壮,花繁叶茂。
4.3天人菊
4.3.1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
天人菊属菊科天人菊属草本植物。
原产于北美,性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
其耐盐性佳、抗强风、耐旱性佳、稍耐寒,也耐半阴,宜栽植于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是良好的防风定沙植物。
植株高20~50cm,全株被柔毛。
叶互生,披针形、矩圆形至匙形,全缘或基部叶羽裂。
瓣状、舌状花先端黄色,基部褐紫色。
花期7—10月,果熟期8—10月。
天人菊的花属头状花序,“一朵”花其实就是“一束”花,因为里面包含了许多舌状花与筒状花。
外围的舌状花色彩缤纷,中间的筒状花形似小圆球,舌状花凋谢后,这个部位即发育成果团,里面的种子再随风飘散,落地生长。
4.3.2养护管理。
天人菊是很好的沙地绿化、美化、定沙草本植物。
其花姿娇娆、色彩艳丽,花期长,栽培管理简单,可作花坛、花丛的种植材料。
其繁殖力与生命力很强,种子的发芽力可保持2年,宜春、秋播种繁殖,春季播种当年可开花。
也可在春季、秋季进行分株繁殖。
4.4金鸡菊
4.4.1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
金鸡菊属菊科金鸡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原产美国南部。
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耐旱性极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土壤,但在疏松、中等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土中生长良好,适应性强,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
叶片多对生,稀互生、全缘、浅裂或切裂。
花单生或疏圆锥花序,总苞2列,每列3枚,基部合生。
花金黄色,花期6—9月。
有自播繁衍能力。
4.4.2养护管理。
金鸡菊栽培容易,管理比较简单,常能自播繁衍。
生产中多采用播种或分株的方法进行繁殖。
一般春季播种。
另外也可在秋季进行分株繁殖。
选择生长较为旺盛的株丛,挖起后用利刃切开宿根,剪去枯黄的叶片,另行栽植即可。
一般植株在栽植5~6年后进行更新。
花期停止施肥,防止枝叶徒长而影响开花;花后及时剪去花梗,以利萌发新株。
5结语
地被植物因其功能多样而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中,地被植物选用得当,能在完善绿地生态功能、丰富园林绿化景观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养护费用,提高绿化覆盖率。
只有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增强景观效果的重要作用。
6参考文献
[1]高建民,阿拉坦其其格,邢丽萍,等.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生
态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4(S1):171-174.
[2]张玲慧,夏宜平.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J].中国园林, 2003(9):58-61.
[3]李锦馨.地被植物在城市新建绿地中的推广及应用前景研究[J].宁夏
农林科技,2008(5):51-52.
[4]倪黎,黄培森.园林地被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
科技,2009(15):241-243.
[5]高梅.浅谈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 (1):104-105.
[6]李志豪.地被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配置[J].江西农业学报,2006(5): 131-132.
刘瑞玲等:观花型新优地被植物在濮阳市园林中的应用
21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