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英译中形式美学要素的审美再现
《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

《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摘要:《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此基于“三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关键词:“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关雎》;一、引言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在自己长期的翻译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即诗歌翻译的“三美论”.拥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诗歌是最精致的文学形式,达到了美学的极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在翻译过程中,译诗也应力求达到原诗的美感,“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即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即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即形美”[2]85.由此可见,“三美论”对于诗歌翻译的美感再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直以来,许渊冲的“三美论”都是翻译研究的热点。
笔者对知网数据库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从2005年至今,国内学者从“三美论”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数量达到1400余篇,其中期刊类770余篇,硕博论文类270余篇。
从“三美论”视角分析和研究《诗经》翻译的数量为10余篇,而从“三美论”视角赏析《关雎》的仅有1篇。
从2013年到2017年,“三美论”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发表论文共466篇。
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下,对诗歌翻译的经典理论“三美论”应用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关雎》可谓中华文化经典的肇始,“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3].《关雎》结构整饬,内容质朴,因其翻译涉及语言和文化的诸多方面,很值得基于“三美论”视角进行研究。
诗歌翻译中的音_形_意三美的再现_李清照_声声慢_两英译本评析

方式来表达 。 《声声慢》原词分为上 、下两片 ,上片十句 ,押四平韵 ,四十
九字 ;下片九句 ,押四平韵 ,四十八字 ,共九十七字 。且全词多 用齿声字 (齿音) 及舌声字 (舌音) 尤其是末了几句 :「梧桐更兼 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十多 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 ,不但读来明白如话 ,听来也有明显的 声调美 ,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 。如此规则的词我们该如何把 它译成英文 ,也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它的音韵之美呢 ? 许氏译 文通篇韵律明显 ,体现在尾韵上如“miss - is , sad - dread , it -
(2) 乍暖还寒 :林氏译为 now warm ,now cold ,而许氏用 lin2 gering cold (lingering : 逗留的[4]) 更形象地呈现了原词所要表达 的天气状况 ,即天气刚刚转暖 ,但寒气久久未消 ,变化无常 ,忽 暖忽寒 。将息 :调养休息 ,保养安宁 。林氏把“最难将息”译为 make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在原诗要表达的意思上有所延 伸 ;相比之下许氏的译文更忠实于原诗 , How hard is it …的感 叹句式的使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
四 、总结 通过以上对比 、评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林氏的译 文在音美 ,形美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但是在诠释原词意境 时有创作之嫌 ;许氏在其“三美 ”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既很好 地体现了原词的“意”,也兼顾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可谓 是音形意三美皆俱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1 ] 方梦之. 译学辞典[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 ] 郑严国. 英汉双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M] . 长沙 : 湖南科技出版社 ,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隐喻构建:古诗词英译的审美再造

从 翻 译 美 学 的角 度 看 ,翻译 是 语 际 的 审美 再 现 翻译 ” 朱光 潜, 97 26 27 。( 19 : 5 ;1)中国古典 诗 歌 由于
(etei rpee t in 。 翻 译 是 一 个 对 翻 译 客 体 其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 as t e rsna o ) h c t 在其英译 中要完美地再现
( 湘南学院 外语 系,湖南 郴州 4 30 ) 2 0 0
摘
要: 从翻译 美学的角度 看, 翻译是语 际的审美再现 。翻译审关的成功再现在 于译者将 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
验 艺术地物 态化于译作 中。 中国古典诗歌 由于其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 在其英译 中要 完美地再现 原语 文本的审美蕴 涵相 当困难。但是译者在翻译 实践 中, 以, 可 也应该发挥 自己的审美主观 能动性 , 艺术地、 创造性地处理审美客体 的各
馆 .0 :8 . 2 011 O
收 稿 日期 :0 2 0 — 5 2 1— 2 1
作者简介 : 李气纠( 9 8 )湘南学 院外语系副教授 , 16 一 , 硕士 , 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 认知语言学; 李世琴 (9 9 )湘南学院 16 一 , 外语 系副教授 , 硕士 , 研究方 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1 隐喻的审美功能 .
隐喻 是不 同概 念域 之 间基于 相似 性 的映 射 , 其实
①原话 来 自弗罗斯特 1 3 9 5年 5月 1 7日在 弥尔顿研 究院的讲" (d rs a / A des t io A ae y。参见 张致祥著《  ̄ M l n cd m ) t 西方 引造 , 隐喻 的构建是翻译 中审美再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 而
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以翻译美学为视角

集 中地 反 映社会 生 活 。用 丰 富的想象 、 富有 节奏感 、 韵律美 的语 言 和分 行 排列 的形 式 来抒 发 思 想情 感 。 诗歌是 有节 奏 、 有韵 律 并 富 有感 情 色彩 的一 种语 言 艺 术形 式 , 也是世 界 上 最 古 老 、 最基 本 的 文 学形 式 。
关键 词 :古诗 意境 ; 翻译 美学 ; 审美主 体 ; 审美客 体 ; 美再 现 审
中 图分类 号 :H0 9 5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1 8 ( 0 1 0 —0 4 - 0 61 1 121 )3 0 9 4
诗 歌 翻译 的最 高境 界 是 美 的 追 求 , 这 种美 的 而
第2 1卷 第 3期
21 0 1年 9月
湖 南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n I s i t fEn ie r g o r a fHu a n t u eo g n e i t n
v0 . 1 No 3 12 . .
Sp. 0 1 e t 2 1
古 诗 英 译 中意 境 美 的 再 现
一
定为 : 揭示 译学 的美 学渊 源 , 探讨 美学对 译学 的特 殊 意义 , 用美 学 的观点来 认识 翻译 的科学 性和艺 术性 , 并 运用 美 学的基 本 原理 , 出翻 译 不 同文 本 的 审美 提
标准, 析 、 分 阐释 和解决 语际 转换 中的美 学 问题 。在
充 分认识 翻译 审美 客 体 ( 文 ) 翻译 审 美 主 体 ( 原 和 译 者) 基本 属性 的基 础上 , 剖析 客体 的审美构 成 和主体 的翻译 能动作 用 , 明确 审 美 主 体 与审 美 客 体之 间 的 关系, 提供 翻译 中审美再 现 的类 型和手 段 , 以指导 翻 译实践 。 ] [ 。 据此 , 我们 可 以对 “ 翻译 美学 ” 做如 下界定 : 翻译 美 学 的研究 对象 是 翻译 中 的审 美客 体 、 译 中的 审 翻 美 主体 、 翻译 中的 审美 活 动 、 翻译 中的 审美 判 断 、 审 美欣 赏 、 审美标 准 以及 翻译 过 程 中富有 创 造性 的审 美再 现 等等 。 中国古典 诗歌从 来就 是一 个美 学范畴 。诗 歌是 种 主情 的文 学 体裁 , 以抒 情 的方 式 , 度 凝 练 , 它 高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三美”再现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三美”再现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唐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而作为世界文学史的的一颗璀璨明珠,唐诗也值得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共享。
然而,截止目前,记录在案的中国古典诗歌,仅有小部分被翻译成英文。
在这种情况下,承担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责任,对于翻译者而言,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统一。
唐诗翻译是综合性的艺术,在译文中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因此如何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
我国知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有着五十多年的翻译经验,为我国的古典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都做出重大贡献。
他不仅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而且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译诗理论“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长恨歌》是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杰作之一。
该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汉乐府为体裁,讲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他的挚爱妃子杨玉环之间一个美丽而悲剧的故事。
《长恨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之一,亦被认为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本文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先生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
些借鉴的方法。
古诗词英译中意境美再现的要点及翻译策略

古 典诗 词是 中华 民族 语 言 的精 粹 , 中意 境 其
论 [ 。早 在 1 7 1 ] 9 1年 霍 姆斯 就 提 出把 描述 翻译 学
是 中 国古 诗 词 的最 大 魅 力 所 在 , 在 诗词 的创 作 它
和 鉴赏 中有着 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 作 为诗 歌 的 灵 它 魂将 诗人 抽象 的 、 易 把 握 的 主 观感 情 和 思 想 加 不
p er .Thsp p ru e h e c pieta sain su ymeh d t t d h h e i i c lisa dgv h rn l- o ty i a e s st ed s r tv rn lt td t o Os u yt et remandf ut n jet eta sa i o i e
【 稿 日期 ] 0 0I-6 收 2 1-I1
【 作者简介】 岳秀丽( 9 9 , , 1 7 一) 女 山西忻州人, 州师 范学院助教 , 忻 硕士 , 主要从 事翻译理论 与实践研 究。
一
7 — 5
求 理论 意义 转 向注 意译 本 的文学 词句 本身 。该方 法主要 应 用于本 论 文 的 诗例 研 究 部 分 , 者 从 客 笔
“ 意象主义 ” 1 1 一1 2 ) 响 了以庞 德为代 表 的 (9O 90 影
一
模糊 美更 为恰 当 。最后一 句试 改译 为 :
M a e h s l ir l o t wa d d t e o d e s o k o r s t e r h m e o s a l i h o g h i o t wn l n g tl n .
保留原诗的意象及结构 、 弘扬东方含蓄美学文化 ; 其二 , 译诗读 来要符 合原诗 的情绪 、 节奏 , 不要 因韵损 意 ; 其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审美层面上实现原文的艺术再现。
翻译美学,作为研究翻译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以期深化对文学翻译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随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案例,详细分析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美学特质和风格;创造性原则强调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可接受性原则则关注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力求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
在语言学方面,翻译美学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美的传递和再现。
美学和文艺学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美学的实证基础,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出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再现是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相似的审美体验。
汉语古诗的音韵美在英译中的创意再现

61
2018 年 7 期
总第 420 期
安徽 文学
安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学
翻
烽火连三月,(荫荫茵茵荫)
译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家书抵万金。(茵茵荫荫茵)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对联,平仄对仗。颔联和颈联,意义对仗。全诗偶数行 译者去探索。为了重现原作的音韵效果,译者首先应
最后一个字符押尾韵。这种形式,使诗歌读起来抑扬 该充分理解诗歌的拟声词,同时还应该知道音韵效果
顿挫,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不仅显示出一种令人愉 所达到得程度取决于互文文本。在对原作有了很好理
悦的音乐美,最重要的是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解的基础之上,译者可以选择合适的策略再现原诗的
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诗歌。诗人们采用拟声词,有的 美、音美和形美。音美是三原则之一。
原作的音律美是一个重点,译者应多加关注。
二、中国古诗的音韵美
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就音律而言,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单一的音节,同时四
声音调产生了节奏韵律。韵母占主导地位,声母不重
复,这些都确保了汉语的音乐性。在汉语词汇方面,单
音节词素在构词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语法方面,汉语
注重语序和运用功能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文源自学汉语古诗的音韵美在英译中的创意再现
翻 译
张波
河南大学
摘 要:音韵美是汉语古诗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在翻译汉语古诗时再现其音韵美有着重要意义。许渊冲教授 在诗歌翻译方面造诣很深,采用头韵、尾韵、重复及拟声等多种手法创造性地再现了汉语原诗的音韵美。这说 明在翻译中再现汉语古诗的音韵美是可能的,但是每首古诗要实现各自的音韵美,翻译策略各不相同,因诗而 异。 关键词院音韵美 音美原则 创意再现
中国古典诗词英文翻译探析——意、韵、形之完美结合

个 片断 的描写 : 床前 一片 皎洁月 光 , 仿佛 地上铺 了 层 白霜 。抬头 仰 望夜 空 的 明月 , 头 思念 远 方 的 低
一
故乡 。唐诗 的朦 胧 之处 是 : 诗从 头 到 尾 没有 一 个 全
主语 。谁 的床前 ?谁在 望月 ?谁 在思故 乡 ?对 比英
(95 、 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 19 ) 《 19 ) 《 ( 97 、 唐诗三
L o i g u Ifn e mo n brg t o k n p, d t o ih ; i h
Bo n i o sc ne sI m r wn d wi g,n h me i k s ’ d o e .
( 渊 冲译 ) 许
汉 诗整齐 、 简练 , 虚词 很 少 , 续 几个 词 造 成 的 连
一
2 0 赵甄 陶 :9 6 。以 中外 名 家 的英 译作 为 分 析 0 0; 18 ) 对象 , 形式 和内容两个方 面着手 , 从 来考察 这些译例
个 最 终 说 法 : 同一 作 品 , 者见 仁 , 者 见 智 。 对 仁 智
在意境传 达方 面的得与失 。我们来 比较两 种不 同的
百首 》 20 ) , 长期 的 翻译 实 践 和 翻译 研 究 基 (0 0 等 在
础上 形成 了 自己独 到 的 翻译 见 解 和 理 论 。他 认 为
[ 收稿 日期 ]0 0— 7—1 21 0 6
语, 英语 的句 子 中主语是 不可 以省略 的 , 英译 时必 须
补出主语 , 这就构成 了翻译 的困难 。要想把文章的 意境表 达 出来 , 要求 译 者 对诗 中的 情感 有 深 刻 了 就
[ 作者简介 ] 马铁威 (9 2一) 女 , 17 , 齐齐哈 尔大学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 , 士, 硕 主要 从事英语 语言与文化研 究。
形式美的移植和古诗英译的审美再现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a p o e m c a n n o t b e s e p a r a t e d f r o m i t s f o r m .T h u s t h e s p e c i l a f o r ma l c o n s t i t u e n t s o f c l a s s i c a l p o e t r y n e e — d e d t o b e t r a n s p l a n t e d i n t o 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 ,S O t h a t t h e or f m b e a u t y o f t h e o r i g i n a l p o e t r y c a n b e r e c r e a t e d
Ke y wo r ds:P o e t y r t r ns a l a t i o n;Chi ne s e c l a s s i c l a p o e t r y;Be a ut y i n or f m ;Cu l t ur l a ra t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 j o n .F o r m ,t h e r e f o r e ,s h o u l d b e g i v e n p r o p e r a t t e n t i o n i n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o c o n v e y i t s a e s t h e t i c
“形”“神”兼备,从翻译美学看中国古诗英译共7页word资料

“形”“神”兼备,从翻译美学看中国古诗英译诗歌是音、形、意完美结合的艺术整体。
中国古诗更是如此。
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中国古诗是否可译,是这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
其一认为诗是不可译的。
根据美国诗人弗洛斯特对诗歌的定义: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来看,中国古诗音韵优美、精炼隽永、意象鲜明,音韵节拍和平仄形成了几乎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里再现的难度。
如果译文不能再现原诗的音律和意象,必然难以反映原文的风貌,从而失去原文的情趣。
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是,如果是真正的诗,通过翻译也依然是诗,因为诗应该是在翻译中保留下来的东西;真正的诗具有永久的生命,不仅时间的流逝不会使其磨灭或消亡,不同的语言亦不会形成理解的障碍。
它会世代相传,源远流长。
因此,许许多多中国古诗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享有世界声誉。
一、“形”与“神”的内容与关系在讨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形似”和“神似”前,我们认为应当先明确“形”与“神”的内容和关系。
在《“形”与“神”辩》中,许钧认为,“形”,在翻译活动中(当然也包括诗歌翻译),最主要的是指“语言”。
而“形变”,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是不可避免的,音的变化,形的改变,音形义结合的方式也要改变。
陈西滢把文学翻译中的“形”主要归结于“字”与“句”;在他看来,所谓“形似”的翻译,就是“字比句次”的翻译。
(陈西滢,1984)许渊冲则对“形”有两种理解:一是语言层次的“形”,如词语的形式、句法形式等;二是言语层次的“形”,如语言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式。
(许渊冲,2003) 傅雷对“形似”中的“形”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我们可以发现傅雷所说的“形”主要包括“原文字面,原文句法”以及“文字词类”、“句法构造”、“文法”、“修辞格律”和“俗语”等。
(傅雷,2006)由此看来,这些方面主要还是属于“语言文字”层次的“形”。
试论音乐美在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再现

试论音乐美在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再现诗歌与音乐关系密切。
从人类文明的远古时代,诗歌和音乐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不仅可以吟唱,而且还有伴奏和舞蹈。
再后来,诗歌与音乐虽然分了家,但诗的语言还是要讲究音乐性的。
古典诗歌具有形象美、凝炼美、修辞美和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借自然界的音响来组合音乐美,借诗歌节奏的回环往复来创造音乐美,借音调的抑扬顿挫来营造音乐美,借韵脚的交错回旋来构建音乐美。
由此可见,诗歌音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韵律。
它指的是相同的语音有规律的重复,这种重复能够产生声音回环的美感,从而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正如朱光潜所说,诗中的韵,“好比贯环的串子,韵的最大功用在于把涣散的声音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
”韵律讲究押韵。
押在句子的落脚(停顿处),称为“韵脚”,韵脚有“句读”并押的,也有只押“句”不押“读”的,但是无论是古代的歌、行、吟,还是近体的诗、词、曲,韵脚都必须“合辙”。
本文将选取不同翻译家对王唯诗歌《送别》和《鸟鸣涧》的英译版本作为分析文本,从韵律这一诗歌音乐性的基本因素在诗歌英译中的再现及影响进行探讨。
二音乐美在诗歌《送别》英译版本中的再现及影响我们来看王维的这首诗:送别下(xià)马(mǎ)饮君酒,问君何所之(zhī)。
君言不得意(yì),欲卧南(nán)山(shān)陲(chuí或chueí)。
但去莫复问(wèn),白云无尽时(shí)。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得平平淡淡,如话家常,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比如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问君何所之)和对友人有意归隐的理解(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尽管如此,诗人对于友人的离别还是非常感伤。
那么,诗人如何表现细腻而又内敛的感情呢?韵可以帮助诗人表达这种感情。
按照法国语音学家Grammant的观点,诗人在诗中想要达到的效果取决于他所运用的行末韵。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万 里 悲秋 常作客 , 百年 多病独 登 台 。
翻译 审美 成 功 的再 现 在 于 主 体将 已经 过其 加 工 的审 美 体 验 艺 术 地 物 态 化 ( a r la o m t ai t n) 于 译 作 e zi i
艰 难苦 恨繁 霜 鬓 , 潦倒新 停 浊酒 杯 。
从句 法来 看 , 联 不 仅 上 下 旬 相 对 , 且 更 难 得 首 而 中… (1。这种 审 美 体 验 来 自于 审美 主 体 ( 者 ) p8 2) 译 对 的是 句 内又 自成 对偶 。对 得精 工 细巧 , 又似 自然 天 却 审美 客体 (L 各 审 美 要 素 的正 确解 读 、 解 , 且 在 成 , 象纷 呈 , 义 绵 密 , 乎 一 字 一 景 , 人 产 生 目 s) 理 并 意 语 几 令 不 背离原 语 文本核 心 审美信 息 的前 提下 , 挥 自己 的 不暇 接 的审美 感 受 。这种 “ 句 自对 , 发 本 而又两 句 相对 ” 审 美主 观能 动性 , 艺术 地 、 造 性地 通过 翻译 , 创 实现 语 的对 仗格 式 增 加 了 诗 句 的密 度 与 容 量 。从 写 作 角 度 际 的审美再 现 。杜 甫 的 《 高 》 视 为 中 国传 统 七 言 看 , 句 仰视 对 下 旬 俯 视 , 句 听 觉 对 下 句 视 觉 。颔 登 被 上 上 律诗 的巅 峰 之作 和经典 代 表 , 韵 和谐 、 声 意象 绝 美 、 意 联 两 句 , 词类 、 组 、 仄俱 对得 天衣 无缝 。颈联 与 尾 词 平 境 深远 , 典型 地体 现 了 中国古典 诗歌 的美 学 要 素 。本 联 词性 相 对 , 意 相 承 。律 诗 的 要 求 , 要 中 间两 联 词 只 文 拟从对 《 高》 登 的两 种英译 文 本 的 比较 和 分析 , 讨 对仗 , 尾两 联不 作要 求 , 杜甫此 诗却 通 篇 皆对 , 探 首 但 在 如何 在 翻译 中实 现语 际 的审美 再现 。 对仗 和声 韵 上可 谓登 峰造 极 , 给读 者带 来 和谐 的视 觉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2020年7月第39卷第7期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Jul.2020Vol.39No.7doi:10.3969/j.issn.2096 8531.2020.07.044 收稿日期:2019 12 10作者简介:刘瑞(1981—),女,湖北沙洋人,中级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典籍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本的审美再现刘 瑞(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530001) 摘 要:所谓的翻译,简单来说就是从一种语言文本的信息向另一种语言文本信息进行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负责翻译的工作人员需要准确无误地进行翻译,同时还要将相关翻译作品中的优势、特点、美感体现出来,从中不难看出,从事翻译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翻译工作可不仅仅是“翻译”,由此也就诞生了翻译美学。
基于此,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英译本的审美再现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后续国内其他作品的翻译美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翻译美学;美学视角;《诗经》翻译;审美再现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8531(2020)07 0139 03 引言《诗经》在我国诗歌发展历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诗歌也是我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诗经》中的多个作品的内容和蕴含的作者的情感都值得去学习和去理解,由此可以看出《诗经》的美学翻译就是十分重要了,其有利于我国优秀的诗歌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在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本的审美再现进行详尽的阐述,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还会提出一定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对策,这对于我国其他诗歌的美学翻译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诗经》翻译美学的大致叙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JOURNAL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OF Liaoning Econom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在翻译美学视域下,翻译工作是将原始文本的文化特征与信息架构准确地转化成目的语文本的工程。
在古籍翻译中,英译工作者不仅需要全面理解原始文本的人文内涵、思想格律,更应以审美的角度看待古籍中所蕴含的形式美、音律美及意境美,以此保障原始文本中的审美元素得到有效的转化。
所以在英译工作中,需要以翻译美学理论作为引导,才能有效探寻到原始文本的美学特征及审美转化机制。
一、翻译美学内涵与诗歌特征翻译美学主要指通过艺术美学方法及标准衡量英译过程中的各种审美及语言转化规律,继而提升英译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而从研究角度出发,翻译美学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审美标准、审美活动、审美主体以及审美客体等。
换言之,其研究的本质是一切蕴含在翻译、译文、原文中的审美因素。
所以在翻译美学视域下,英译工作可被界定为翻译者根据审美意识衡量并解释审美客体的美学特质,并借助语言转换技巧,实现创造植根于目的语环境下的审美客体的过程。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诗歌是审美意境较高的文学形式,语言简洁、精炼、意境深刻、明确,能对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文关系、社会属性、精神状态及社会架构做到有效的展示,并通过丰富的语言内涵,优美的语言格律为读者带来不同寻常的文学体验。
其中,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是诗歌主要的特征,是我国诗歌艺术与西方诗歌艺术所共同拥有的语体特点。
《诗经》是我国首部诗歌全集,汇集了由西周到春秋,共计五百年的三百多首诗歌,被国际誉为中国上古时代的人文宝库及文化瑰宝。
在形式美学层面上,《诗经》主要表现为叠韵、双声、重言、叠字;通常以四字为主,音韵和谐、言简意赅、节奏整齐,通过重章叠句技巧的应用,使《诗经》具有了独特的韵律美,深邃的感官美以及悠扬的音乐美。
古诗词英译中意境美再现的要点及翻译策略

古诗词英译中意境美再现的要点及翻译策略
岳秀丽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7)002
【摘要】作者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以英译诗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就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再现意境美的三大主要问题作了研究并给出对应策略:其一,掌握保留原诗模糊美感与使译诗具可读性之同的度: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及结构、弘扬东方含蓄美学文化;其二,译诗读来要符合原诗的情绪、节奏,不要因韵损意;其三,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文化因素采用替代、一般化等变通、补偿手段.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岳秀丽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以翻译美学为视角 [J], 胡玢;刘丽珍
2.西湖古诗词意境美在英译中的重现——以许渊冲西湖诗词英译为例 [J], 胡佳
3.古诗词英译中闺怨诗的类型与翻译策略研究 [J], 李佳颖;韩春晖
4.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翻译策略探讨 [J], 韩春晖;李佳颖
5.古诗词英译中形象的理解及其审美再现 [J], 叶红卫;郭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
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引言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术体验过程。
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翻译而言,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中⋯(p218)。
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
本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一、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089’。
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意象的铺陈。
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声韵律,二是对仗。
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请看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古诗英译的审美再现

古诗英译的审美再现作者:邓景茹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7期摘要: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要素由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构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表象要素,解读非表象要素,真正理解原诗的审美意境,在译文中形而上质地再现原作的质感之美。
关键词: 古诗英译表象要素非表象要素审美一、前言中国古诗是文学的灵魂,是精炼的艺术形式,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情感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鲜明,情景交融。
古诗最重要的要素是思想情感、意境形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
古诗是这几个方面的统一体,译诗也要从这几个层面把握,完美地再现原诗的审美。
从美学的视角分析,译者是审美主体,原诗就是审美客体。
判断原诗的审美价值的是它的审美构成:构成原诗特色的种种美学要素。
按其性质可分为美学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刘宓庆,2005:222)。
在具体的翻译操作过程中,审美主体要理解审美客体,把握原作的表象要素,在此基础上,揭示它的非表象要素,从而再现原作的审美质感。
二、诗歌的审美要素诗歌的审美要素包括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刘宓庆认为原诗的表象要素就是原文语言形式上的美,在美学上称为“物质存在的形态美”(2005:223)。
在语言符号学中,美学表象要素是语言符号系统三种构成意义:所指意义、语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
根据皮尔士的符号理论,语言内部意义指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结构意义。
这里的符号就是表象的物质形式,而结构意义则是表象的物质内涵,主要表现为文字结构和组合形式的形式美及音位组合形式的音乐美。
文本都是由符号组成的,皮尔士指出:符号不仅要有物质的形式(body),以至于可以感觉和认知,而且必须有精神的层面(soul),即它必须包含一个可以认识的信息,至少是潜在的。
物质层面就是原诗的文字和韵律,而精神层面的则是诗歌的意境和情景。
原诗的审美要素是诗歌翻译的审美旨归。
译者要首先实现基础性、低层面的审美再现,即按照原诗的语言形式美研究古诗的汉语结构:平仄、声调和汉语的单音节文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