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俭、皇”等9个生字。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3.根据《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要情节设计连环画,能给连环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教学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设计连环画,能给连环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教学难点】
快速默读课文,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设计连环画,能给连环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3)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并和她结了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继续学习。
教师板书课题[11 牛郎织女(二)],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了快速阅读的方法,今天我
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牛郎织女(二)》。
(出示课件4)教师引导: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出示课件5)
节俭玉皇偎在衰老
珊瑚礁竹筐拗不过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交流认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1)识字方法。
加一加:王+册=珊王+胡=瑚
字理识字:筐是会意字,原表示用来装羊羔的竹筐。
(出示课件6)(2)形声字。
俭:可借助学过的熟字“检、捡”读准字音。
偎:可借助“喂”读准字音。
礁:可借助“焦”读准字音。
筐:可借助“框”读准字音。
拗:可借助“幼”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7)
(3)翘舌音。
衰:有力量减退、衰落的意思,文中指老牛年迈体衰,精力不济。
珊:可组词“珊瑚礁”,是指由珊瑚堆积成的礁石。
(出示课件8、9)(4)皇:本义是灯火辉煌,文中“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5)拗:是固执的意思,文中“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可以感受到织女不肯低头的倔强性格。
(出示课件10)
三、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11)教师引导: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课文先写了什么、是怎么发展的、结局如何。
提示:可以抓住故事叙述中一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语,如“从此、再说天上、从此以后”“人间、天上”来把握事件的发展,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梳理故事的脉络。
预设1:牛郎和织女一起生活后,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老牛死了,老牛临死前告诉牛郎,遇到紧急的事情就披上它的皮。
王母娘娘知道织女到了人间,于是就亲自抓了织女,准备把织女带回天上。
牛郎知道了,就披上老牛的皮追赶,却被天河阻挡。
王母娘娘拗不过织女,同意每年的七月初七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
(出示课件12)
预设2:故事的脉络是“牛郎织女婚后生活幸福”“织女被王母抓走,牛郎织女天河两隔”“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
(出示课件13)
教师板书(婚后生活幸福织女被王母抓走,天河两隔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
四、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设计《牛郎织女》连环画的基本内容
1.了解连环画。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还要完成一项任务,大家从学习提示找一找——绘制连环画。
板书:连环画。
多么新颖的形式啊!
教师指导:连环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在课下都读过,在四年级上册中我们学过连环画,还记得是哪一篇课文?出示:《鸡毛信》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谁能说说连环画有什么特点?
预设1:连环画有图有文字。
预设2:连环画可以讲一个完整的、生动有趣的故事。
预设3:连环画的故事情节有连续性,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
教师小结:就像大家说的那样连环画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由几个主要情节的画面连续讲述一个故事的绘画形式,并且一个情节对应一个画面,图文并茂。
2. 设计连环画——提取主要情节。
(出示课件14)教师引导:联系《牛郎织女(一)》,说一说《牛郎织女》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哪些。
预设:身世凄苦——用心照看老牛——哥嫂霸占家业,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得老牛相助——遇见织女,互诉衷肠——男耕女织,幸福生活——王母惩罚其他仙女,天兵天将到人间寻访——织女被抓,牛郎追赶——王母划天河,天河阻隔——初心不改,七夕相会(出示课件15)
(出示课件16)教师引导: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故事的哪些情节不能忽略?哪些可以忽略?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主要情节,在书上批注出主要情节。
指名说一说。
教师点拨: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其他次要的人物、情节,如“哥嫂霸占家业”“王母惩罚其他仙女”“天兵天将到人间寻访”等情节可以忽略。
(出示课件17)
教师引导:把同学们刚才说的留下主要情节,是哪几个个?
预设1:男耕女织,幸福生活——织女被抓,牛郎追赶——王母划天河,天河阻隔—初心不改,七夕相会。
预设2:身世凄苦—用心照看老牛——得老牛相助,喜结良缘——男耕女织,幸福生活——织女被抓,天河阻隔——初心不改,七夕相会。
(出示课件18)
3.示范引导,师生合作构图,完成文字创作。
(出示课件19)教师提出要求:以“男耕女织,幸福生活”这个情节为例,请大家结合本课第1自然段描写的场景,讨论画面中可以出现哪些景物。
预设:小河旁,大树下,一间茅草房,牛郎和老牛在远处耕田,织女在家纺织,两个孩子在院子里快乐地玩耍。
(出示课件20)
(出示课件21)教师引导:再次阅读第1自然段,你觉得要给这幅画面配上什么样的文字呢?
预设: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幸福美满。
不久,他们有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很幸福。
(出示课件2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思连环画时要指导学生学习提取重点情节,让学生学会合理删减,给连环画配文则需要精炼语言,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缩写”。
)
4.自由创作连环画,概括故事内容。
(出示课件23)教师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参照第1自然段,完成其他情节的连环画构图与创作吧。
要求:①列出每幅图画的场景、人物、事件;②为画面配好文字,语言简洁概括。
小组协商,分工创作。
计时10分钟。
(出示课件24)全班交流、展示原创作品,学生互评。
各小组根据刚刚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连环画创作。
(设计意图:绘制连环画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故事主要情节梳理、删减,最后定格最主要的画面,可以较好地突破这一重难点。
)
五、拓展延伸,传承经典
1.(出示课件25)
七夕
节日名。
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古代神话,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又名“乞巧节”“女儿节”。
民间风俗中,妇女于此日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古书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2.(出示课件26)
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句
乞巧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弄春丝;
牛郎织女年年会,可惜容颜永别离。
——唐寅《<绮疏遗恨>之针》
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朱淑真《鹊桥仙》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阅读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拓宽阅读的视野。
)六、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 (出示课件28)主题概括。
2. (出示课件29)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给《牛郎织女》连环画设计基本内容,还通过给连环画配文的形式练习了缩写故事。
3. (出示课件30—32)课堂演练。
4. (出示课件33)布置课后作业。
(1)把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或小朋友听。
(2)完成本课练习。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快速默读课文,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设计连环画,能给连环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在提取主要情节上,需要提醒学生删掉次要情节,突出主要情节,在设计连环画时,提醒学生避免过多的关注画画上,应多在配文字上下下功夫。
指导给连环画创作内容时应注重学生的语言简练和生动,鼓励学生学会提取主要信息,图文尽量对照。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第2篇】
《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示例
龙口西小学六年级组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这篇民间故事为什么有着那么大的魅力?
二、看结局,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
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
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她给孩子们讲述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引导感悟
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
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王母娘娘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
风,损害她的尊严。
”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牛郎和织女这两个人物吗?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
三、讨论写法
1.谈谈这篇故事怎么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搬上了舞台、银幕?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传说有着丰富的想象,悲剧的结局。
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
2.请学生谈其它收获
四、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附: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民间故事幻想奇丽、情节动人的特点;掌握
“棚、咧、梭、酿、腮、偎、眶、礁、拗”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阅读、分析和复述民间故事,注意叙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并为之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阅读、分析、复述民间故事。
2、难点:对本文中神话手法的理解。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及其特点。
2、掌握“棚、咧、梭、酿、腮、偎、眶、礁、拗”等字。
3、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人们对这个美丽而辛酸的故事非常喜爱,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幻灯出示牛郎织女的,请一位学生简要介绍内容。
(三)幻灯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进行字词教学。
给下列字注音:
棚()咧()梭()酿()
腮()偎()眶()礁()拗()
解释词语: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去。
相依为命:在困难的环境里互相依*着过活。
富丽堂皇:华美壮丽、气象宏大。
拗不过:无法改变。
(四)了解民间故事及特点:
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地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
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五)听课文录音,思考: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就算安了家”)写牛郎的悲惨遭遇。
第二部分(从“一天晚上”到“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写牛郎和织女的追求。
第三部分(从“再说天上”到最后)写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牛郎一家和牛郎织女勇敢的抗争。
(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七)课堂练习:
什么是民间故事?它有哪些特点?
(八)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3次,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长大后,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
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
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
)
4、织女是个怎样的人?(织女是个渴望自由的人,是个善良的人,还是个受苦受累的人。
)
(一)讲读第一部分。
1、牛郎的哥嫂是怎样虐待牛郎的?
明确:叫牛郎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哥嫂独占父亲留下的家产,把他赶出了家门。
从牛郎被歌嫂虐待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态度的丑恶和人情的淡薄。
2、牛郎和老牛的亲密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吃的草干净,喝的水干净,牛身上干净、牛棚里干净”,对牛精心饲养、关怀备至。
老牛对牛郎明白理解,对牛郎的哼曲、说话、商量事情等都能了解。
写老牛和牛郎的亲密关系,既反衬了牛郎孤苦无依的苦闷,突出牛郎命运的不幸,又表现了牛郎善良、勤劳的品质,为下文牛郎与织女的结合得到老牛的帮助埋下伏笔。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文中第十段是插叙,有何作用?
交代了织女的身世、遭遇和向往。
2、课文是怎样描写织女对人间生活的喜欢?有何作用?
明确:课文有一个排比句,渲染织女对劳动、家庭和乡村景物的喜欢,表明她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满足,这样写与织女在天上没有自由、没有幸福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分析第三部分。
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幻灯出示)。
1、这一部分作者写了哪四层意思?
先写王母娘娘下凡捉拿织女;次写牛郎披上老牛的皮上天追赶;再写被王母娘娘画下天河阻隔,最后写牛郎织女争得“鹊桥相会”的权利。
2、牛郎听说织女被抓走,采取了哪些做法?
急赶回家,披上牛皮,挑着孩子,追上天去。
3、王母娘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专制、凶狠、残暴。
4、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写牛郎一家被王母娘娘拆散和牛郎织女勇敢的抗争。
(四)课文内容小结。
(五)布置作业:
思考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天河的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主题思想。
2、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理解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的象征意义。
牛郎织女:劳动人民的典型。
王母娘娘:封建统治者、封建势力的代表。
天河:封建统治者用来迫害、压制劳动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二)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
1、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1)情节:织女逃离天宫与牛郎结为夫妇,王母娘娘画簪为河,
牛郎织女化为星星,“鹊桥相会”等。
(2)人物:王母娘娘、织女、众仙女、天兵天将,都是幻想中的神话人物,他们既有“神”的特点,又具有人的感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动物:老牛会说话,喜鹊能搭桥。
2、鲜明的对比手法。
织女在天上机房里的劳累、拘禁和婚后的温馨、幸福。
兄嫂对牛郎的冷遇和老牛对牛郎的同情。
老牛对牛郎的关切、帮助、成人之美和王母娘娘对织女的冷酷、凶狠、破坏美满姻缘。
3、语言通俗流,描写细致,充满感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牛郎织女悲欢离合遭遇的记叙,揭露了封建势力的专制、残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四)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口语化。
(五)课后练习辅导。
练习二:1、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向往和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
2、象征意义见教案。
(六)课堂练习:
写出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天河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