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翻身我是怎么把一所薄弱学校变成优质学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前面:
上周,我们跟大家透露了上海教育的诸多秘密,其中有一条是创新专业资源配置。
上海和其他
地区一样,也有薄弱学校,对于这些学校,上海市有一个创举,即“新优质学校”项目,这个项
目的特殊之处就是对项目校采取“不挂牌、不命名、不表彰、不给特殊资源”的原则,这是不是
很出乎您的意料呢?
其实,该项目的初衷就是要摒弃功利思想,从而激发学校校长、教师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
今天,我们就以一所学校为例,和大家分享一所薄弱学校走向新优质学校的历程。
上海市迎园中学地处郊区,是一所只有20年历史的年轻学校。
从无人知晓的薄弱学校到上海
市新优质学校,它逐渐成为让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这些变化,源于全体教师在美好
教育理想和坚定教育信念引领下不断走向“以生为本”的变革力量。
一、九年换了七任校长,我该怎么办?
2004年我来到迎园中学时,此前学校九年里已经换了七任校长,并且正在经历连续186天的“校长空缺期”。
心怀不满的家长频频投诉;看不到希望的老师纷纷逃离,留守的老师对未来感
到迷茫;区片内的民办学校提前招生……
我们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依靠的是全面、深入的改革。
问题即是选择。
学校改革中,我们集体协商、层层推进,主要聚焦了几个问题。
第一,是人治还是法治?
学校的发展史不应该是校长的轮换史,而应是学校制度不断完善的变迁史。
第二,是照搬还是基于校情科学研究?
只有基于自己的校情进行研究,才能真正诞生有持久生命力的制度。
于是我们建立起学校的科研室,组织科研队伍,针对学校情况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确立
了“ISO9000标准视野下的现代学校管理研究”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推动学校管理创新的实践
探索”两个研究课题。
随着研究逐步推进,成果被应用到学校的战略规划、组织、制度、文化、课程与课堂、德育与学生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等七个领域,形成了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的质量
体系。
第三,是依赖第三方专业机构还是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一个动态均衡和利害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实现制度的内化和完善。
管理应当尊重人性,而人性有趋利避害的一面。
所以好的管理一定要让人享受到有前提的利益
最大化,前提是学校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
全校教师最后将管理制
度原则下的合作精神总结为“迎中精神”,即顾全大局的合作,不求功利的默契,人道主义的关怀。
在共识下,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制度制订的过程,制度草案经过几度讨论和修改,在博弈过程中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基本实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间的均衡。
而均衡就意味着每个人有
动机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管理制度不仅管理日常事务,还给每一位教职工提供了个人发展路径的选择。
任何一位教师,
甚至是一位职员,都可以在“管理”和“专业”两条路径中做出选择,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恰当的回报。
我们设立见习岗位,面向所有教师开放,使每一位教师可以得到尝试和锻炼的机会。
见习
经历不仅给每位教师提供了成长空间,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潜力,确定自己的定位;还让教师
感受到管理不易,融洽了干群关系。
第四,制度管不到的地方怎么办?
教育不同于工业生产,建立制度、监管流程并不能保证形成合力。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制度
管不到的地方怎么办?我们的答案是让学校文化发挥作用。
学校文化首要的是精神内核,是共同的价值观。
我们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定位在“悦、和、诚、慧”四个字上,快乐来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内心世界,这种和谐又是依靠真诚和智慧创造
出来的。
二、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如何诞生的?
在厘清课程逻辑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校本课程的价值:不在其多寡,也不在于对国家课程的
内容有多少补充,而在于能否适合本校师生的发展,能否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
形成补充;校本课程要面向学生的兴趣,尊重教师的能力,基于学校的情况,全面统筹,协同
规划。
根据课程基本逻辑,我们分析后得出四个基本结论:其一,学校课程和教学的基础良好;其二,学校课程缺乏系统的设计,与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三,学校课程的自
觉性明显增强,但课程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需增强;其四,学校在未来五年中致力于课程发展,以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响应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从而形成新的竞争力。
针对分析结果,我们梳理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完整结构。
我校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三个部分:国家
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校本化;基于教师能力点和学生兴趣点开发的学校校本课程。
课程实施
主要采用行政班机制,与学生社团有机结合。
最终我们形成了“ACTIVE卓越课程体系”。
“ACTIVE”即“积极(Active)、创新(Creative)、
坚韧(Tough)、独立(Independent)、灵动(Vivid)、活力(Energetic)”六大课程目标。
整套课程以三个层级面向学生,分为“基础型核心课程”“修身课程”和“展能选修课程”。
“基础型
核心课程”给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知识能力;“修身课程”是为使学生成为合格公民设立的基本素
质必修课程;“展能选修课程”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
三、学校提升的突破点在哪里?
在课堂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不变的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学习品质包括学习动力、学习
态度、学习监控、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大部分是属于非智力因素。
在学生学习品质培养上
的探索,我们以语文教学为例来说明。
真正的语文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靠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来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我
们以“语文是生活,不是考试”为核心理念,改变语文教学模式,搭建语文教学“金三角”,以生
活化的阅读、写作和演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语文的学习品质。
为了推广阅读,学校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增加图书馆购书量;二是组织知识竞答、笔记评比、读后感交流等活动来激励和推动学生;三是建立起“学生阅读发展平台”,利用线上
资源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学生阅读发展。
我们还借助第三方技术支持开发了三个功能:阅读可进阶,用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阅读可分享,用平台化方式充分表达,增强学术性;阅读可分析,用可视化方式提取信息,反馈教学。
随着愿意读、愿意写、愿意背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们又积极开发学生“说”的能力,进行每节
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
从确定内容到背演讲稿再到紧张登台,有的学生要准备好几周,
无数遍地在家长面前练习。
而当学生们都展示过后,他们收获的已不仅是能说、敢说,更是自
己成长路上通向自信的一大步。
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让所有的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如
果孩子的学习方法与他人不一样,那么这个孩子拥有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就与别人不一样,
这就是学校不断寻找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