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5.1法不可违(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教案备课序号:第10 节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的责任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故事三】——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近日,陕西吴起县公安局长城派出所依法查处一起谎报案情案件,谎报案情男子被拘留。
2021年7月20日23时许,杨某酒后拨打110报警称其10岁的儿子走失。
接警后长城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赶往杨某家中,到达现场后,杨某并不在家中,民警向其家人了解情况后得知,孩子在走失前曾与杨某通过几次电话,在最后一次通话时孩子已独自一人外出了,之后孩子就一直没有回家,并且手机已经关机。
次日凌晨2时许,杨某回到家中,民警向其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其丝毫没有因儿子走失而紧张的表情,并且说话相互矛盾,最终杨某承认孩子被自己带到出租屋了,报警称儿子失踪的目的就是通过此事能迫使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家。
经调查,杨某夫妻关系不合,妻子外出两个月一直不与杨某联系,杨某便自编自演儿子失踪以吓唬其妻子回家。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杨某?你还知道哪些同类型的违法行为?预设:杨某谎报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破坏铁路封③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的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就是( A )A.不违法B.不违纪C.不说谎D.不犯罪2.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C )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不稽查归案,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伤害。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如果人人遵章守法,国家依法办事,国家和社会的规范和秩序就会得到良好遵守,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社会将和谐稳定。
5.1 法不可违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复习 1.复习上节课知识点2.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10分钟)二、自主学习p46-p52(15分钟)(一)自读课文,找到书中你认为重点的题写在题板上。
(二)根据学习提纲,完成本课重点难点。
*1.法律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1)法律是______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________。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________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________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种?(1)_______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2)_______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3)_______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4.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轻,称为________。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
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5.我们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的各种民事活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5.1 法不可违 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 法不可违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二、自主预习1.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4.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填写有关违法行为的相关内容。
四、随堂演练1.违法行为是指( )A.被逮捕判刑的 B.违反刑法的行为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2.家长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中的(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谨慎交友④收听、观看淫秽的音像制品、书刊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远离不良诱惑最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是( )A.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B.专时专用法C.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筑起心理防御的堤坝D.请人监督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5.八年级(2)班同学学习了“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
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6.生活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
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B.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答案】二、自主预习1.最刚性2.违法行为3.民事行政刑事4.民法三、合作探究四、随堂演练1.C2.A3.C4.B5.C6.C。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5.1 法不可违初二政治组教案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时间5min左右)知识释疑:1、民法:指的是一类民事法律法规,如民法总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费、组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等2、民事责任:补偿和恢复原状的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3、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一种惩罚措施;具体见书本。
知识运用:下列镜头中的行为是何类违法行为?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刑事违法行为环节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示图片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这些行为。
思考:想一想,这些行为违法吗?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何类违法行为?了解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举例: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散布谣言、违反交通规则、旅游不文明行为、破坏公物等。
案例分析: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收一半货物。
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吗?教师总结:镜头一:触犯合同法,侵犯合法财产权镜头二:侵犯公民的肖像权镜头三:侵犯公民的知识产权——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和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导学案

⎭⎬⎫行政违法民事违法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导学案课 题 法不可违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 第1课时(第五课共3课时) 教 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3.知道违法无小事,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4.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学习重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学习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自主学习 主干梳理】分类危害社会程度违反的法律法规+举例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举例 常见的典型的违法行为+举例区别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联系基础问题我探究。
(在课本上用铅笔做出预习笔记) 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含义、地位及理解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3.一般违法行为与的区分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2.社会生活中的民事违法行为 3.青少年遵章守法的具体做法及要求【自学检测 提高能力】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A .遵守纪律B .不违背道德C .不违法D .不违规 2.根据下图所示,“?”正确的选项是( ) A .一般违法行为 B .不良行为C .严重不良行为 D .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3、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 )A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B .违宪行为和非违宪行为C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D .一般违法行为和 4、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 .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B .民事违法行为和所有违宪行为C .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D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5、2021年3月18日,一名旅客在从宁波飞往昆明的航班上谎称其同伴携带了炸弹。
飞机抵达昆明机场后, 这名旅客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机场公安治安拘留15日。
旅客的行为是( ) A .行政违法行为 B .刑事违法行为 C .严重违法行为 D .民事违法行为6、一天,学生杨某拾获一个皮包,内有一部手机和几百元人民币,他拒不交还失主反而占为己有。
5.1法不可违(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线自用课件+教案(部编版)

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探究与分享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权和违约)。
民事违法行为:指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返还财产2、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一看所违法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4、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民事违法行为)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请同学们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言检测反馈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这直接体现了法律(C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2.“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这是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
这警示我们( B )①要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②要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③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④要重视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小结巩固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说出自己的收获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

《法不可违》导学案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实例:《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违法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分析: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违法行为的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实例:医疗侵权纠纷, 土地侵权纠纷, 债权债务。
分析:是否是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民法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实例: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扰乱社会秩序分析:是否是行政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行政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实例: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分析:是否是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刑法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是按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进行区分的。
身边的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行政违法行为展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误区:有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有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实例:校园中有同学被一些同学欺负、打骂,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一些人到文物古迹上刻字留念,或者攀爬、会坏公共物品,以为没什么,其实已经违反行政法律、分析:法律知识的欠缺仍是现阶段公民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
2. 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5.1 法不可违 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
提示:镜头一:卖方不履行合同约定,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①孙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④孙某的行为将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板
书
设
计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 违法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
行政违法
刑事违法 犯罪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
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提示:是违法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三)各种违法行为的区别
活动四:各种违法行为的区别
(学生阅读教材P48内容及“相关链接”再展示表格)
所属违法类别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民事法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1.因为在工地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偷窃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小勤不懂法,做了法律禁止的事情,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
《法不可违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不可违》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法不可违》这一法律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2. 掌握《法不可违》原则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3. 培养学生恪守法律的认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导学内容:一、什么是《法不可违》原则?《法不可违》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指的是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法律规定,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必须峻厉恪守。
在法治社会中,《法不可违》原则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公平公理的基石。
二、《法不可违》原则的具体内容有哪些?1. 尊重法律权威:法律是国家的法定规范,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违反法律规定。
2. 恪守法律规定: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要恪守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行为。
3. 尊重他人权利: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4. 承担法律责任:一旦违反法律规定,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经济赔偿、刑事处罚等。
三、《法不可违》原则适用的范围有哪些?1. 公民行为:任何公民在平时生活中都应当恪守法律规定,不得违法行为。
2. 政府行为: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时,也要恪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
3. 法律适用:在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中,法官和执法人员也要恪守法律规定,保证司法公正。
导学方法:一、理论讲解:通过讲解《法不可违》原则的含义、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件中是否存在违反《法不可违》原则的行为,并讨论如何恪守法律规定。
三、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法庭中进行辩论和辩护,锻炼学生的法律认识和表达能力。
四、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进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了解法律的实际运行和执行情况,增强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导学评估:一、单选题:《法不可违》原则是指()。
A. 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法律规定B. 法律只适用于政府机关C. 公民可以随意违法行为D. 法律可以随意改变二、判断题:下列哪种行为违反了《法不可违》原则?A. 公民在公共处所吸烟B. 政府机关滥用职权C. 法官判决不公正D. 执法人员违法乱纪三、论述题:你认为《法不可违》原则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
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
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
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
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小文家人随即报警。
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
5.1《法不可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
2.通过了解不同类型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认同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面对各种行为选择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避免违法行为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法行为,不盲目跟风或模仿,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即遵守法律,积极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对违法行为说“不”。
2.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明白任何违法行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谨慎行事,做到言行一致,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让学生准确理解违法行为的概念,能够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使学生清楚不同类型违法行为所对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难点: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社会危害性、违法情节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学生对二者的概念混淆。
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遵章守法:将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公园里玩耍时,看到一朵非常漂亮的花,他很想把它摘下来带回家。
这时,他的朋友小红告诉他不能摘,因为公园里的花草是受保护的。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小明如果摘了花,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这种行为不对,因为公园有规定不能摘花,这是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小明摘了花,他可能会面临什么后果呢?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违规行为图片,如闯红灯、在图书馆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可能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本章节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基石。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特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缺乏系统的法律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和作用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3.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法律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素材。
3.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4.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教学环境舒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概念、作用和特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课的主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意义,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对社会有什么作用?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更多的法律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可以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法律如何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共同总结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5-1法不可违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教学过程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5分钟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播放‚吉林省副省长谷春立落马‛的视频。
提出问题:吉林‚首虎‛谷春立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违法,无论是谁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问题。
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法律及法不可违的思考。
7分钟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问题导读自主预习。
导读问题:1、运用你的经验说明法律的规范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P47活动,什么是违法行为?从哪两个角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4、‚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观点对吗?5、P49探究,我们身边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哪些民事活动?哪部法律规范公民的民事活动?7、结合P50探究和P51上相关链接,社会生活中有哪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阅读教材P46~52,整理基础知识。
要求:1、学生会听课,记好笔记。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独立解决各题。
8、民法基本原则有哪些?自主学习方法不一定得当。
措施:深入到小组中,遇到问题点拨、指导。
9、我们为什么要遵章守法?怎样做到遵章守法?5分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整理,疑难问题可组间合作。
深入组内巡视并点拨指导。
重点点拨问题:1、【误区】: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也一定是犯罪行为。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一. 教材分析《5.1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增强遵守法律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重要性2.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3.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增强法律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法律素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法律的作用。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模拟法庭器材和材料,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法律对这些行为有哪些制裁措施。
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题目可以是:“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约束?我们应该如何遵守法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增强法律意识。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法律为什么重要?法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法不可违+导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八上5.1 法不可违导学案一、【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3.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4.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2.教学难点:能区分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二、知识梳理▲1.为什么要尊法守法?(八上P46)⑴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如何理解法不可违?(P46)【变式设问】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⑴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指引作用)⑵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评价作用)⑶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规范作用)⑷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保护作用)(七下知识迁移)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后果。
(八上P48)⑴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⑵分类:⑶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青少年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P51、P62)①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④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⑤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等。
三、合作探究活动一:【情境】景甜代言广告被罚722万(看视频)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景甜为什么会被罚722万?2.在这个事件上法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因为景甜这样做是违法的。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导学案

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根本特征。
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预习要点重点、难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预习问题1、什么是违法行为?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什么是刑法?4、犯罪有哪些根本特征?5、什么是刑罚?6、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四、预习检测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则是〔〕A. 不违纪B. 不违法C. 不违宪D. 守纪律2、违法行为是指( )A.违反宪法的行为B.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C.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D.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3、社会上的违法表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这些行为违反的法律类别上可以将违法行为划分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严重违法行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④探究案一、合作探究小A和小B周六相约去盐官古玩,公交车到站后两人便步行前往景点。
行至风情街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A心想这又不存在交通平安隐患,于是叫上小B一起闯了红灯。
两人到达盐官古后玩得很开心,还去占鳌塔看钱塘江,两人正打算回家的时候,小B捡起石子在占鳌塔下面刻上‘到此一游’说:“今天没带相机,这样再过个三年五年,来这里还能看到我们友谊的见证。
〞〔1〕小A、小B两人在古做了什么?〔2〕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小A、小B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二、随堂检测1.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到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A.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C. 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D. 违反继承法的行为2、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只有对社会危害性到达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才是犯罪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
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设计意图:选取的三个案例中的情形都是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
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由进一步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2.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提示:三个案例分别对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三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镜头一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镜头二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镜头三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属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教师强调: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
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
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教师补充:《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
(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
(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和远离民事违法行为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2.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
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 法不可违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二、自主预习1.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4.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有同学认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
四、随堂演练1.违法行为是指( )A.被逮捕判刑的B.违反刑法的行为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D.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2.家长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中的(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谨慎交友④收听、观看淫秽的音像制品、书刊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远离不良诱惑最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是( )A.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B.专时专用法C.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筑起心理防御的堤坝D.请人监督法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5.八年级(2)班同学学习了“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
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6.生活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
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B.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答案】二、自主预习1.最刚性2.违法行为3.民事行政刑事4.民法三、合作探究(1)一般违法与犯罪,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它们之间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犯罪。
许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坠入犯罪的深渊。
(2)“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小错可能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发展而来的。
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3)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四、随堂演练1.C2.A3.C4.B5.C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