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课时作业对点精练一 文本论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
对点精练一文本论证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
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答案 C
解析A项“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越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在流动。
B项强加因果关系。
D项表述不全面,“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答案 B
解析“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迫切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答案 A
解析“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
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众以怎样的自觉去对外展示、塑造自己国家的文化形象。
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
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
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
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
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
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
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越多的尊重。
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四是创新。
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
“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
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
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
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他者”与“自我”对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虽不相同,但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B.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建成并完善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C.在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态度上,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沉浸其中陶醉不已者有之,对其表现出轻视与不屑者亦有之。
D.中华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保持创新的传统,不断地丰富自我,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因而和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行着良好的交流互动。
答案 C
解析 A 项错,根据原文可知,“两类认知主体”具有“同等重要性”。
B 项“已经建成并完善了”错,原文是“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D项错,强加因果。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逐层分析了认知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所需的五个维度——根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引人关注与思考。
B.文章在论述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对每个维度又以总分的方式进行了论证分析,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
C.文章以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给以尊重的事实,证明持守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彰显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性。
D.“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都追求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答案 A
解析“‘总—分—总’的结构”错,文章最后没有总结。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关注国家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B.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的根本。
C.塑造中国良好的文化形象需要创新精神,这既要表现为对自身的超越,也应表现为对外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
D.在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答案 B
解析根据原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而非“文化精神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