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斯金纳简介
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从小就热爱学习和喜欢动手制作,富有创造性,对人和动物的行为充满兴趣,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在这里他系统的阐明了他的学习理论,20世纪50年代前后,他开始尝试把研究结论及行为主义的哲学观点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程序教学、行为矫正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为了表彰他对心理学的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贡献奖。
1968年美国政府授予他最高科学奖励---=国家科学奖章。
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赠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
斯金纳与华生一样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信条,即,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但他比华生更激进、更彻底。
他认为,心理学的目标是:指明决定特定行为的特定因素,以此来分析行为,并把先行影响与随后行为间的关系的真正性质确立下来。
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实验。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指经典行为主义中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行为“应答“是由一种确立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可以是无条件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发生时看不到刺激的行为反应。
不是由参加激发,而是时不时地发放出来的行为。
其特点有三: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有机体可以受控制变量的影响,而此变量并不一定就是
刺激。
这些控制变量是指有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立的因素。
如:动机、内趋力等。
操作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例如,猫在迷笼中压杠杆,可以用左爪,也可以用右爪,甚至可以用头压,它们都是同一类操作行为。
按照他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育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而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儿童新行为的获得和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
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他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只要我们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
就能随意塑造处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
儿童的偶然行为只要得到强化,这个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增。
强化次数与行为出现的概率成正比。
这就是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过程。
行为是又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2、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中作用
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他认为,儿童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成人一旦注意到儿童的某一行为,例如对他们行为加以表扬或批评,都是对这一行为的强化。
所以承认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例
如愤怒、无理取闹,可以不予理睬,采取冷处理。
排除对他的注意,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
在儿童眼中,是否得到外部刺激的强化,是他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
练习的多少本身不会影响到行为反应的速率,联系在儿童行为形成中所以重要是因为提供了重复强化的机会,只练习而不强化是不会巩固和发展起来一种行为的。
3、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
(1)强化分为
连续强化:指强化物连续多次重复出现,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
间歇强化:又称部分强化,指仅对一部分反应予以强化(间歇的程度不能使强化比率低于25%)
固定强化:指当被试出现所期望的反应时,主试按固定的时距予以强化。
偶然强化:指反应于强化物之间的结合是偶然形成的。
斯金纳通过研究表明,在行为训练之初采用连续强化最好,在保持行为方面,间歇强化最好。
(1)强化还可以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重要概念辨析)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加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是由于一
个刺激的排除而增加了某一个操作反应发生出现的概率。
注意: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增强了某一操作反应出现的概率。
例如:有的儿童喜欢咬下嘴唇,当他不咬的时候,我们表扬或给他糖吃,这属于积极强化,而当他咬下嘴唇时,我们不表扬或不给他糖吃这属于消极强化。
总之,两种强化的目标是为了促使儿童不咬下嘴唇。
注意:消极强化作用不同于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不同。
斯金纳不提倡惩罚,因为惩罚只能暂时压抑反应,而不能最终会使行为消退,他提倡发挥强化的积极作用。
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反应的总次数,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已经建立起按压杠杆得到食物的反射后,在它再次按压杠杆时给予电击,反应率会迅速下降。
如果不给予电击后,反应率又会直线上升,他对惩罚的科学研究,对改变当时美国和欧洲盛行的体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某种行为消退效果与强化的方式有关
当消退开始时,如果是连续强化突然转变成无强化,则消退速度特别快,如果是间歇强化,消退速度要慢一些。
(3) 儿童行为的实际作用
A育婴箱的作用
B行为矫正
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斯金纳提倡家长或老师应不加以强化,予以“忽
视”便能逐渐消除不良行为。
例如:有些儿童出现某些不良行为(入咬手、怪叫、挤眼、咬嘴唇等)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这时成人可以装着没有看到,对儿童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儿童的不良行为就会消退。
如果成人指责孩子或阻止孩子件等于强化了这一不良行为。
就不利于不良行为的消退。
注意:在实践教育中,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有效,比如,对于消退攻击性行为就不太有效,因为”忽视容易当做默认,所以对于攻击性行为应给予坚决及时的阻止,对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可采用模仿疗法、随机强化法、代币法和厌恶刺激。
(5)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斯金纳认为,不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管理措施都是令人厌倦的。
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趣味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厌学、逃学、退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大差异,班里的学生多,老师只能照顾到很少的一部分学生等等。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教育与发展。
因此,斯金纳主张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教学机器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呈现给学生。
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后来呈现的正确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个问题,就这样依次回答完所有问题。
程序教学有其一系列原则,小步子前进原则:学生主动参与原则及时反馈则。
小步子前进原则: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个小的单元,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的难度。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
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过程:第一步(易)———显示问题-----回答问题----确认答案---- 第二步(略难)-----显示问题----回答问题-----确认答案
主动参与原则:传统教学搜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的经常的做出反应。
而程序教学的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形式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及时反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做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办法,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越大。
尽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有防碍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考虑较少,但是斯金纳的工作还是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