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密云区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新闻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B . 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 .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也称“倒三角”,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写出,然后按“次要——次重要——重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D . 新闻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一篇消息。

2. (2分) (2019七下·通州期末) 可用“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进行评价的是________句中的人物事迹。

()
A . 孟子的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抚育孟子,为了让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她煞费苦心,几次搬家,最终使孟子成才。

B . 革命老兵张富清,退役后藏起满身军功章,主动到偏远地区,为当地的发展与建设默默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干就60年。

C .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与丈夫在难以想象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冒着被辐射的危险,最终发现举世瞩目的元素“镭”。

二、基础知识综合 (共3题;共21分)
3. (5分) (2017八下·东台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在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jǔjué这错过的苦果,竞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hóngcǎi。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惆怅憬悟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ǔ juéhóng cǎi
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4. (7分) (2017七下·阜阳期末)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一suì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
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桨?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划线字注音。

su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花沉淀忍俊不禁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3)“忍俊不禁”的意思是________。

(4)文中划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________。

5. (9分) (2019七下·通州期末) 下面的文段选自《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改动),阅读后,完成各题。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甲)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行为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乙)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甲)冒号(乙)破折号
B . (甲)逗号(乙)破折号
C . (甲)冒号(乙)逗号
D . (甲)逗号(乙)逗号
(2)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3)下列文章题目的结构类型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不同的一项是()
A . 《驿路梨花》
B . 《一棵小桃树》
C . 《泊秦淮》
D . 《已亥杂诗》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
6. (1分)(2019·凤庆模拟) 根据提示填空。

(1) 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古诗词中有很多体现亲情的名句,请写出上下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7. (9分) (2017七下·如皋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此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特点的画面?
(2)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8. (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

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

”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

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 ,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

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

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前所书大异。

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 ,而穆父死已久矣。

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祐:宋哲宗赵煦年号。

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

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

④涪陵:地名。

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

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

⑥已:同“以”。

⑦不诬:不假。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罢:结束
B . 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但:但是
C . 绍圣中,谪居涪陵谪:被贬降职
D . 摹临累日,几废寝食几:几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始信穆父之言不诬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 . 因借之以归请从吏夜归
C . 山谷曰:“何故?”故渔者歌曰
D .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渔人甚异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因借之以归能以径寸之木
B . 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 . 得草书于涪陵相与步于中庭
D . 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山谷心颇疑之:山谷心里很疑惑这句话。

B . 鲁直之字近于俗:鲁直的字接近于俗气。

C . 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

D . 恨穆父不及见也:憎恨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5)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钱穆父看了黄庭坚写的草书,嫌黄庭坚的草书有些俗气。

B . 苏轼对黄庭坚草书的评价与钱穆父不是一样的。

C . 黄庭坚认为自己没有见过怀素的书法真迹,所以不肯为他人写草书了。

D . 黄庭坚把怀素《自叙》从石杨休家借走后,废寝忘食临摹,顿悟了写草书的方法。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
9. (10分)名著阅读。

(1)电视剧组正在筹拍《水浒传》,请你帮杨志的扮演者出谋划策。

你认为演好杨志这个角色应该注意他性格上的哪两个特点?
(2)中国有句俗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请结合《水浒传》中的有关情节,谈谈你对“少不读水浒”这句话的理解。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10. (17分) (2019七下·南昌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

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

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

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

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

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

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

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关,才华的美。

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

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

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

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

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

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

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

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1)选文①、②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

(2)结合文章解释第⑥段画线词语“叫座”的含义。

(3)闻先生上课,“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作者为什么要交待这些
(4)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
11. (8分)(2014·宜昌) 探茱萸之谜寻民俗源流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

”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

榝就是茱萸。

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

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

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

《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

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

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

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

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

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

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

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

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

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

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

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

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

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

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

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

(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

(3)文段⑦中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

端午节
________挂艾叶、喝雄黄酒________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重阳节农历
九月初九
________汝南桓景登高避灾的传说________
(5)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

请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

八、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请从以下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择一个进行写作。

(一)溪水,因游鱼而灵动;田野,因庄稼而丰饶;山峦,因雾霭而神秘;天空,因云彩而绚丽……
请将题目《我的世界因而美丽》补充完整后作文。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鲜花感激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激天空,因为天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激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激你明眸的凝视,因为它像一股暖流,永远奔流在我心谷。

请以“那一股暖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基础知识综合 (共3题;共21分)
3-1、
3-2、
3-3、
4-1、
4-2、
4-3、
4-4、
5-1、
5-2、
5-3、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
6-1、
6-2、
6-3、
6-4、
6-5、
6-6、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7-1、
7-2、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8-1、
8-2、
8-3、
8-4、
8-5、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
9-1、
9-2、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11-4、
11-5、
八、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