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7《归园田居》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预习案
Ⅰ。

教材助读:
1.文学常识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五柳先生”之称,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Ⅱ。

预习自测
1.注音。

羁()鸟暧暧( ) 榆柳荫()后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池鱼思故渊.方.宅十余亩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
..烟久在樊笼
..里
【信息链接】
探究案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建议】
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理解文章主题
【问题1】文章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作者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生活
【问题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官场生活而回归田园?
结合背景,现实纷乱,加之本性使然
探究点二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问题1】从何而归
◆引用原文回答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尘网”、“樊笼”比喻: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问题2】为何归来?
◆引用原文回答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 B、守拙归园田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提升】“羁鸟”、“池鱼”
潘岳《秋兴赋并序》“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陶渊明之前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时,就曾取潘文中“池鱼笼鸟”之意写了“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问题3】归向何处
◆引用原文回答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并且请同学们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副图景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空旷的田园背景下点缀着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
榆柳覆郁,桃李飘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间
炊烟袅袅,弥漫飘渺,胜似仙境,美似神仙
鸡鸣狗吠,一副和谐祥和之景象
◆这幅图景给大家带来什么感觉?
明确:恬静、优雅、宁静、和谐、朦胧
◆为何把这幅图景渲染得如此之美?
明确: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拓展提升】“鸡鸣”“狗吠”
《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乐府诗集·相和曲·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4】归去如何
◆引用原文回答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提升】“虚室”“自然”
虚室:源自《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自然:“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它不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

Ⅱ.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串联整合
背诵指导
内在逻辑:本性 ------- 遭遇 ------ 理想 ------ 实现 ------自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