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大小猫洞》学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小猫洞》学案
[学海导航]
一种事物往往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这犹如一个多棱体、立方体,可以找出多个不同的侧面,也犹如摄影,可以对一物体选取多种角度拍照,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金克木写的《大小猫洞》由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说起,联想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的故事,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故事中、书中都存在着道理,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去思索、去探究。
学习这篇驳论文,积累文中的字词,学习从平凡的故事中变换角度领悟道理的方法,从中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精彩视点]
1、采用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
从文章的逻辑结构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故事里面有道理——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在“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一句中隐含。
其分论点有两个:第一个分论点是“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隐含的道理是:社会的管理不应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应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第二个分论点是“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门的设置和使用应当从人的实际出发,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
这样分论点很好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2、文章思路流畅,运用联想和生动幽默的语言叙写故事。
文章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门洞,从门联想到文庙的门,从文庙的门联想到文庙的桥,又联想到现在北大的门和桥,思路可谓流畅。
生动、幽默的语言表现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
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有关,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
小猫:谢谢。
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
可是你进得去吗?”语言的生动也表现为句式的变化,例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的流畅相关,例如一个“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
“话说”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了。
[典例精析]
1、中考经典思维激活。
(2004.盐城)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
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
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是一个字;这个字的字义,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更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这是符合于一般学习规律的正确方法。
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
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有多强,他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
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从三到万》)
1、第1段中的“终南捷径”一词在文中是指;第2段中,有一个与第1段“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意思相近的词语,它是
2、第2段末尾“总要有一个过程”后面,为什么要使用分号?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理由。
3、请概括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答案:1、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循序渐进 2、因为分号前后两个分句是从正反两方面谈学习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3、学习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不宜过急。
解析:此阅读段的第1题主要考查了词语的理解。
第2题是对标点符号分号的运用的考查。
第3题概括主要观点,是归纳概括能力的检验。
议论文的阅读,尤其要注意每一段的中心句、总结句。
温馨提示:概括归纳论点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
2 诱思探究思维激活。
(2004.兰州)生活中需要思索
①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