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阳市 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一)
历史
2024年2月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莲鹤方壶是春秋早期郑国国君的随葬品,其完美融合了楚国、周王室及晋国青铜器的三
种风格,造型上从下到上依次呈现出严肃神秘、中规中矩、自由飞扬的特点。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上层盖顶盛开的双层莲瓣,中央伫立着一只引颈欲鸣、展翅欲飞的仙鹤。

仿佛冲破了商周青铜世界的神秘威严。

这反映了
A. 郑国文化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B.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
C. 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
D. 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
2.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环”通“原”,宽宥)之
不?不当环,亟执勿失。

”汉简《奏诚书》中提到:“教人不孝,次不孝之律。

不孝者弃市,弃市之次,黥为城旦春。

”这表明
A. 秦朝法律中也含有儒家的思想
B.秦汉律法具有一定沿袭性
C. 中国古代外儒内法的治国特点
D. 秦以法治国、汉以儒治国
3.魏晋阮籍在《乐论》云:“乐者,使人精神平和,天地交泰,远物来集,可乐也。

”嵇康
《琴赋》中也说:“(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

这反映了魏晋士人
A.对玄理哲思的热衷
B.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C.审美趣味非常高雅
D.纵情流连山水之间
4.宋代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租佃土地须订立正式契约,佃农在契约期满后
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他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商业活动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这说明
A.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
B.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C. 宋朝不再以职业来区分贵贱
D. 宋朝契约精神的逐渐加强
5.乾隆年间,全国人口已达3亿,为解决粮食问题,乾隆下令嘉奖对农业有贡献的人。


耀是其中之一,他在《甘薯录》中记述:“蔓延极速⋯⋯每亩可得数千斛,胜种五谷几倍⋯⋯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一至成熟,终岁足食。

”材料反映出甘薯的种植
A. 提高了粮食产量
B. 丰富了食品的种类
C. 缓解了人地矛盾
D. 加速贫瘠地区开发
6.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耆英等以为通过进一步与英国“交涉”便可换取所谓
“万年和好”,于是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等附件。

同时,认为给予英法美等“片面最惠国待遇”,就可坐收“以夷制夷之利”。

这说明
A. 近代国家外交理念转型
B.不平等条约签订影响深远
C.列强侵略进一步的加强
D. 思想认识关乎国家的利益
7.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主张摧毁封建土地关系,土地归国家所有,但经过反复思量,孙
中山在同盟会的纲领中提出“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在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这反映了
A. 孙中山具有土地革命的思想
B. 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 孙中山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
D. “平均地权”顺应历史趋势
8. 据图2可推知
A. 时局变化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 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工业萧条
C.民族工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棉纺织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9.解放前,中国大多数农村基本没有医疗卫生组织机构和相关设施。

在人民政府号召下,1
951年开始,农村私人诊所、药铺从业人员先后办起了多种形式的联合诊所,把分散的个体医疗资源集中在一起。

联合诊所
A. 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B.实现了中国农村医疗的现代化
C.有利于推进农村医疗资源公有化
D.改变了医疗资源私人占有局面
10.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4年,中国邀请美国总统里根访华。

中美关
系进一步改善: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也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
A. 基于国际局势的变化
B. 服务于国家新的发展战略
C.源于强大的物质力量
D. 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孤立
11.中世纪早期的法国,“私战”常是解决贵族之间利益纠纷的有效手段,国王常被迫默
许贵族私战的合法性。

16世纪,国王取缔私战的合法性,诉讼取代武斗成为解决利益纠纷的主要途径,法国法院的数量在此后的100年间增长了 50倍,并吸纳了大量专业人士。

从“私战”到“诉讼”的变化
A. 说明新兴阶层逐步取代传统贵族
B. 反映了商业发展逐步打破封建束缚
C. 说明君主专制逐步被法制所取代
D. 客观上有利于法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12.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殖民统治之下,但直到1876年,欧洲殖
民者统治的非洲却主要是沿海岛屿、大陆沿岸的小型贸易点、港口等外围地区。

可用于解释出现上述差异的重要因素是
A. 地理及人文环境
B. 教育的发展水平
C. 自然资源储备量
D. 人民的反抗程度
13.1858年,英国通过法案将东印度公司所属领土划归王室,由王室委派印度事务大臣统
管。

19世纪末,英印政府在印度推行税制改革、铁路修筑等措施,对知识分子则采取孤立手段,不允许他们参与政府管理。

这说明
A. 特许公司全面退出英国海外殖民舞台
B. 印度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严重危及英国统治
D. 英国试图遏制印度民族运动的发展
14.1927年,斯大林公开提出“贡税论”,即农民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购买工业品。

同时,
苏联还不断从外国采购机床、零部件、专用工具甚至是金属材料。

这些措施
A. 说明苏联融入世界市场
B.服务于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
C. 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D.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5.二战结束后,美国随即宣布停止对英援助,英国必须将已得的剩余物资照价付款。


于物资、外汇不足,英国放开英镑与美元的自由兑换,引起大量国家抛售英镑,英镑大幅贬值且英国外汇几乎耗尽。


A. 标志着美英盟友关系的全面破裂
B. 体现美国欲控制欧洲应对冷战
C. 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变化
D. 导致英国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16.1979年,美国政府制定“航行自由”行动计划。

在执行时,美国军舰经常强行进入别
国领海或专属经济区,实施高强度、长时间、大范围抵近侦察测量、军事演习和军事部署。

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
A. 旨在保障世界海上贸易安全
B. 是地区恐怖主义的根源
C.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反对
D.威胁了地区的和平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 按要求作答。

(14分)
材料一
史料1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601年—673年) 的
《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
臣的情景。

史料2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现分别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西藏
档案馆。

材料二东汉时期,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他们跟汉人杂居,学习农业生产,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是大多也还保持部落组织,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习惯。

到了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族和羌族等族共有几十万人。

西晋末年,由于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也先后南下,逐渐迁移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如此多的百姓来到了长江一带,使长江地区迅速变成我国另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南方也得到了极快的开发与发展。

————摘编自《中国民族关系十讲》等
(1) 指出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迁移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8分)
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14分)
材料一1805年1月俄国戈洛夫金使团抵达中国边境城市库伦,开始访华活动。

双方在礼
仪上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清政府逐于2月将使团驱逐出境。

对此,学者费正清指出,“扩展对华贸易是戈洛夫金使团访华的主要目的,清政府传统
的朝贡体制是导致使团铩羽而归的直接原因。

”学者朱立春认为,“此外交事件对俄国来说
不过是一次战术上的失败,却奠定了日后俄罗斯在远东对华外交战略上的胜利。

对中国充其量
不过是一次外交战术上的胜利,却埋下了日后对俄外交战略失败的种子。


——摘编自陈开科《嘉庆十年失败的俄国使团与失败的中国外交》材料二中国代表团于2023年9月10日-12日出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举办的第八届东方
经济论坛。

问:中方对此次论坛有何期待? 中方谁将出席论坛?
答:东方经济论坛是中俄远东开发合作的一个新的重要平台,中方高度重视。

张国清副总
理将率团出席论坛。

中方愿积极参与俄罗斯远东开发进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同俄方加强合作,发挥互补优势,深挖合作潜力,促进两国毗邻地区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部就东方经济论坛将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等答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对这一外交事件进行合理阐释。

(8分)
(2)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6分)
19. 阅读材料, 按要求作答。

(12分)
材料一抗战期间,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他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
攻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

他指出,运动战、游击战是主要的战争形式,要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

他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论持久战》等材料二基于中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民党认为,持久战战略分为防御和反攻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应着重于防守,依靠现有军队,多线设防,“固守阵地”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拖延战争,以待国际列强的干涉,这是“抗倭胜利唯一要诀”;第二期则采取决然进攻态势。

——摘编自尹艳辉、栾雪飞《试析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持久战略》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抗战战略的异同。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评析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战略主张。

(4分)
20.阅读材料, 按要求作答。

(12分)
材料
————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地图册结合地图,围绕“文明发展”,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古代史内容进行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