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探究
洪牡丹
【摘要】The use of metaphor can be a pragmatic phenomen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course. Metaphor may be abundantly informative and carry the pragmatic intention of the addresser, and its use is influenced or determined by the context. Its potential function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s achiev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addressee’s reasoning for its acceptability through the textual coherence in the discourse.%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在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

隐喻体现了发话人的意图,具有较高的信息性,受到语境的影响和支配,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在受话人寻求可接受性的过程中通过语篇连贯得以实现。

【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4页(P124-127)
【关键词】隐喻;连贯;可接受性;语篇建构
【作者】洪牡丹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池州 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在国外,Lakoff&Johnson (1980)除了阐述隐喻的机制和语义等方面,还与Hoey(1991)分别论述了隐
喻的连贯功能和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在国内,冯晓虎(2004)在其专著中阐释
了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张沛(2004)从诗篇的角度论述了隐喻的衔接功能、魏在
江(2006)也在关于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中探讨了隐喻的语篇功能。

为了进一步完善隐喻的理论研究、拓展语篇研究的领域,本文拟采用语篇建构理论从认知和语用等层面来探讨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

1 语篇建构的理论
在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1981)一书中,Beaugrande&Dressler
提出了认定语篇的七条标准,即: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
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境性(situationality)和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

他们把语篇定义为一个应符合以上七个标准的交际活动。

但是,罗选民(2002)认为
Beaugrande&Dressler提出的关于语篇的七个标准不够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篇的建构观点,对交际中的话语进行动态的、系统的分析。

罗选民指出:从发话人(Addresser)到受话人(Addressee)的话语交际中,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是话语的核心条件;意图性(intentionality)承载着发话人的意图,意图要蕴含信息性(informativity),
信息性的强弱是决定意图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信息通过衔接和连贯得以体现;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和情境性(situationality)使话语具备逻辑和语篇特征。

话语的这七项标准相互制约、互相联系。

也就是实说,在这个交际过程中,首先,发话人交际的意图由信息体现,信息通过衔接和连贯来表达,文本间的关涉联系和语境则影响与制约衔接与连贯,最后,信息和意图被受话人接受,交际任务完成。

由此可见,这种从认知的角度描写语篇的建构过程具有可行性。

2 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
任何一段话语若想达意,必须具备语篇性(textuality),即必须句法上衔接和语
义上连贯,但这是对一般话语或语篇而言。

至于包含隐喻的话语或语篇,除了衔接
和连贯之外,还有其它要求,下文将从隐喻的信息性、意图性探讨其语篇建构功能。

2.1 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信息性
隐喻意义通常具有较高的信息性,这种较高的信息性通常会引起受话人的兴趣,从而使受话人寻求隐喻的真正含义。

束定芳(2001)认为,隐喻性的高低具有相对性,新的隐喻信息性通常较高,经常使用的隐喻信息性较低。

因此,只有恰当的隐喻才能引起受话人的兴趣并能够传达发话人的交际意图。

鉴于隐喻在语篇中具有信息性高低的特点,为了准确而又形象地传达说话人的意图,隐喻在语篇中的使用既不能随意地出新,也不能保守地维旧,必须符合语篇建构的需要。

例如《培根随笔》论读书一文中的名句: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在上例中,隐含了一个隐喻,即“A book is food”(书籍是有益的[精神]粮食)。

从语篇建构的角度来说,正是这个隐喻使得
“tasted”,“swallowed”,“chewed”and “digested”在这个语篇中获得了
隐喻意义。

2.2 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意图性
语篇建构的目的在于传达发话人的意图,而隐喻的使用就是为了使交际中的受话人明白发话人的特定意图。

所以,某一隐喻的使用往往具有明确的意图,为了传达这个意图,发话人会合理地组织信息来保证信息的可接受性,从而使受话人准确地领悟他的意图。

Lakoff(1980)认为,隐喻意义是在喻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向本体事物映射的过程
中产生的。

在这个过程中,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认知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发话人会在考虑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些相似性的基础上,选择隐喻的意义;为了理解发话人的意图,受话人会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寻求隐喻的真正意义。

因此,理解隐喻的关键是找到发话人使用隐喻的意图。

实际上,发话人的意图才是构建隐喻意义的关键,不理解发话人的意图就无法理解隐喻使用的奥妙。

例如:
But what we also have been able to do is position ourselves so we can start rebuilding America,and that's what my plan does.
上例是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在与罗姆尼第三次辩论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中隐含了一个隐喻,即(America is a building.),“America”是本体,“building”是喻体,这里喻体建筑(building)的“可重建性”特征映射到本体美国(America)中。

奥巴马在与罗姆尼进行总统大选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当时的美国就好比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楼需要政府进行重建(rebuilding)。

这个隐喻的使用既揭示了美国的现状也展示了重建的的蓝图,更让美国选民认识到调整美国各项制度与政策的必要性,该隐喻的使用无疑会提高奥巴马的民众支持率。

在这个隐喻中,“America”与“building”之间本没有相似性,正是发话人的意图创造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3 隐喻的情境性和文本间性
语篇往往都发生和应用于某一情景,而且不可避免与其他语篇产生关涉。

但是包含隐喻的语篇的情境性和文本间性更强,也就是说更依赖于情景和其他语篇的存在和解读。

3.1 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情境性
语篇的生成是发话人意图与语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语境对于语篇意义的选择具有重
大影响。

以语篇内外为界,语境可分成言辞内语境和言辞外语境。

语篇中的隐喻作为话语的一部分,通过上下文语境产生特定的意义。

因此,语境是隐喻意义构建的关键。

王寅(2007)认为,隐喻意义的产生包括过程映射和结果映合两方面,语
境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语境决定着喻体事物的哪些特征映射到本体事物中,从而决定了我们对隐喻意义的选择。

例如, 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1902-1967)对“短暂的爱情”是这样描述的:
在上例这首诗中出现了“You are my love song”、“ You are my pure-hearted pray”、“You are my rose with thorn”这三个隐喻。

在这个语境中,作者目的在于突出“short-lived love(短暂的爱情)”。

我们在解读这个语篇时会根据语境,结合作者的意图进行推理,从而明白爱情之歌是短暂的、真诚的祈祷只是那时那刻的、玫瑰也只开在盛夏,一去不复返。

在这首诗里,作者将喻体的某些特点如:“短暂(short-lived)”的特点映射到本体“爱情”上,作者对于喻
体这一特点的选择与其创作意图相关,这也表明语境同样制约着语篇中隐喻意义。

3.2 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文本间性
文本间性指的是一个语篇的产生和解读往往依赖于另一个语篇。

根据文本间性理论,一个语篇的产生离不开对另一个语篇的吸收和改造。

对于隐喻性语篇来说,隐喻的产生和解读会受到发话人、受话人的影响(亦即受到他先前所已掌握的诸多旧语篇的影响)。

通常来说,隐喻的意义产生于喻体特征向本体映射的过程,这种映射的前提是发话人和受话人都了解喻体的特征。

受话人只有了解新旧语篇之间的联系,才能理解新语篇中的隐喻意义。

例如:
A:我是你的什么?
B:你是我的优乐美,
A:啊…原来我是奶茶。

B: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里。

上例是一则奶茶广告,该广告词成功地采用了隐喻“你是优乐美”(新语篇)。

但是如果发话人A事先不知道“优乐美”是一种早已存在并成为品牌的奶茶之名称(旧语篇),也就无法感受到受话人B把她比喻成“优乐美”的美好意境了。

4 语篇的衔接性、连贯性和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可接受性
对于一个隐喻性语篇来说,衔接和连贯是其基本特征,只有具备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语篇才是可接受的。

而隐喻在语篇中的可接受性也使得发话人的意图能够被受话人推测和理解。

4.1 隐喻与衔接性、连贯性
张沛(2004)认为,隐喻不但可以使语篇获得连贯性,而且可以使语篇内部各成分衔接。

在隐喻性语篇中,隐喻的使用与上下文衔接、连贯、与语境相符,并能够传达发话人的意图。

作为受话人,会根据发话人的意图和相关语境,选择喻体中的某些特征投射到本体上去,这些被选择的特征使得上下文衔接、语篇连贯、语境相符。

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隐喻获得隐喻意义的过程。

由此可见,语篇的连贯与语境紧密相关,隐喻意义的构建也与上下文衔接、语篇连贯不可分割。

例如兰斯顿·休斯(1902-1967)的诗中的三个隐喻“You are my love song”、“You are my pure-hearted pray”、“You are my rose with thorn”,这里的“you”和“song”、“pray”、“rose”表面上看似矛盾,读者在解读这首诗时,必然会联系语境和诗人的意图来进行推理,从而理解这首诗的意义。

因此,这三个看似矛盾的隐喻其实隐喻意义一致,实现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换句话说,这三个隐喻的意义也正是在保证语篇衔接和连贯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

4.2 隐喻语篇的可接受性
对于一个语篇,语篇接受者总是希望它是句法衔接、语义连贯的,并且是应该与它
相关的。

语篇接受者的这种主观态度,决定了语篇的可接受性。

而所谓主观态度,其实就是他通过认知推理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接受程度。

对于包含隐喻的语篇,受话一方总要进行一定的认知推理,以推测、理解和接受语篇的信息和发话人的语用意图。

例如:
I would describe life in terms of a journey.But we’re walking through it. Sometimes we see clearly,and other times it’s dark and hidden.And you can still walk and think through it.And walking through it,in walking through a darkness,you come to a fuller understanding.A sense of it.And sometimes tripping and falling.A nd yet still“come follow me” is what you have to remember.Get up again and continue on the journey.
(Goatly 1997)
上例这段话包含了“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旅途).”这一隐喻。

“life”和“journey”分别是这个隐喻的本体和喻体。

在阅读这个语篇时,我们会结合语境和作者的意图来理解它,并把喻体“journey”的某些特征与本体“life”联系起来。

本体“life”的蕴涵包括“difficulties”、“frustration”等,“journey“的蕴涵包括“dark and hidden”、“trip-ping and falling”等。

因此,“life”这一抽象概念和“journey”这一具体概念之间发生映射,“journey”的部分蕴涵转移到“life”上,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学会“think”和“understand”,如果摔倒了,我们应该“Get up again and continue”。

因此,本体“life”和喻体“journey”的意义一致,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得以实现。

因此,读者或者受话人是在寻求隐喻性语篇可接受性的推理过程中理解了隐喻的意义。

5 结语
我们从语篇建构理论出发,探讨了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

不难看出,从隐喻的角度
出发,构建隐喻性语篇的这几个语篇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隐喻的意义体现了发话人语用意图,同时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

实际上,隐喻意义的构建体现了语篇的构建,隐喻对语篇(含有新信息和特定语用意图的语篇)的创造性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隐喻的意义也体现于新构建的语篇之中。

因此,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学的结合为隐喻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和新的认识,从语篇运作的层面去研究隐喻机制不但可以揭示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而且能进一步丰富语篇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R.de&W.U.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1.
[2]Goatly 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ge,1997.
[3]Hoey Michael.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Lakoff 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冯晓虎.隐喻一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6]罗选民.话语的认知模式与翻译的文本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11-14.
[7]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J].外语教学,2000,(5):10-15.
[11]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