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历史人民江苏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检测(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十五)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
..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2.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3.(2011·东北师大附中三模)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
4.“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

”体现这一观点的实践活动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5.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

”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
6.(2011·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7.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
8.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春秋战国时期②隋唐时期③新文化运动时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9.(2011·天津文综)《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
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10.蔡元培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担任北大校长后,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11.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A.《庶民的胜利》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敬告青年》
12.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同志在1918年秋至1920年夏这段时间翻译了涵盖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等书。

李达同志当时的这些活动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新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C.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13.1917年陈独秀曾说:“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陈独秀当时认为()。

A.社会主义理想脱离了社会现实B.社会主义学说只适应于欧洲
C.中国缺乏实行社会主义的基础D.中国资本主义产业没有兴起
14.明朝后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

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是自相矛盾的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15.新文化运动留下的许多成果至今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如白话文的通行、标点符号的采用、汉语拼音的创立等。

以上这些文化平民化的做法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A.有利于国民思想的解放B.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6.陈独秀说:“自于吾国旧日三纲、五伦之道德,则既非利己,又非利人,既非个人又非社会,乃封建时代以家族主义为根据之奴隶道德也。

”这一材料反映了()。

A.20世纪初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
B.新文化运动时期弘扬传统文化精华
C.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严厉批判
D.向西方学习中资产阶级的困惑
17.“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

因此,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

”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A.进行维新变法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D.掀起新文化运动
18.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

这说明李大钊()。

A.能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20.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

”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新文化运动C.国民革命D.维新变法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4分,共40分)
21.(2011·广东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

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3分)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作出了不懈努力。

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分)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

”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19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思潮或流派?(2分)
(4)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3分)(5)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3分)
22.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发觉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材料三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侯官严氏丛刊》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晚期西方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请分析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分)
(2)对于材料二中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2分)
(3)材料三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4分)
(4)20世纪初,我国在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思想文
化成果有哪些?(3分)
23.(2011·江苏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

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

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

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

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5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4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解析:材料中的邮票是1878年清朝政府发行的“大龙邮票”,以中国传统“龙”的形象为图案,A项正确。

发行邮票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B、C两项正确。

注意题干的时间1878年,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

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据材料可知,徐继畬盛赞了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丰功伟绩及其创立的近代西方民主制度。

A项徐继畬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睁眼看世界”,不存在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的说法;C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指曾国藩、李鸿章等;D项徐继畬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主张。

本题选B 项,徐继畬盛赞西方民主制度,对中国的君主制有一定的反思。

3.B解析:康有为赞同“今为机器之世”,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他认为“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说明他主张废除旧的思想主张,其实质是吸收世界文明,故选B项。

4.B解析:材料中有“议院”说明涉及政治制度,“君不甚贵”说明保留君主,所以应该选择B项。

5.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项。

6.A从题干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是:宁愿中国传统文化消失,也不愿中国灭亡,中国应该主动变革,不应该听任自然淘汰。

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文化,排斥中国传统文化,故选A 项。

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被抛弃的,B项错误。

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C项。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也与题干意思相违背,排除D项。

7.B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2年;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时务报》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创立;《新青年》是1915年创立。

故选B项。

8.D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均体现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没有出现大的变革和动荡。

9.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10.D解析: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实际上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11.C解析:本题A、B、C三项所述都是李大钊在十月革命后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作的文章,其中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2.B解析:李达的这些活动出现在1918年秋至1920年夏,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五四运动;李达的这些活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介绍,说明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不是实质问题。

13.C解析:材料中的“产业未兴”是指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并不是说资本主义产业没有兴起。

14.B解析:李贽否定孔子,康有为托古改制,陈独秀提出“打倒孔家店”都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李贽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色彩,康有为本质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陈独秀否定了封建统治基础,所以三者都体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15.B解析:白话文的通行、标点符号的采用、汉语拼音的创立等做法,直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有利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16.A解析: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
道德。

陈独秀的话反映了20世纪初新旧道德观念的尖锐冲突。

17.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和所学史实应该指的是辛亥革命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18.A解析:注意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抓住题目最后一句“悟儒家日新之旨”,说明李大钊并不全盘否定儒家思想,而是要领悟儒家思想中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

19.B解析:A项是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主张;C项是封建顽固派攻击洋务派诱使八旗子弟学习英文及西方科学知识;D项“中体西用”主张是洋务派的思想。

20.B解析:紧扣关键词“辛亥革命后”“文化传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面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1)共同因素: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各国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

思想: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

(2)事件: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说明:前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国;后者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播。

(3)思潮:思想领域出现马克思主义,文学领域出现批判现实主义。

(4)机制: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

评价:相对促进了社会公平,实现了社会稳定;降低了企业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对经济持续长远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5)“黄金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大批农民进城经商;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等发生深刻变化。

“矛盾凸现”: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城市面临资源、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解析:第(1)问考查中外历史知识的比较,要求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归纳共同原因。

从经济角度来看,三个时期都是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从政治角度来看,经济决定政治,新经济成分的产生,社会出现分化,出现新的阶级,新的政治力量;从思想上来看,则是思想解放。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近代百年为实现中国社会转型所作的努力,政治上有辛亥革命,思想上有新文化运动。

第(3)问抓住时间信息,可知思想上是马克思主义,文学上是现实主义文学。

第(4)问,矛盾凸现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

因此,二战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

第(5)问属于开放型问题,二者选其一,“黄金时期”应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矛盾凸现”则应重在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22.参考答案:(1)变化:电力成为新能源,汽车、石油、电力等新兴工业出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影响:电气时代的到来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2)反映了李鸿章的观念较为保守;森有礼的观念反映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

(3)差异:中学重等级和封建道德;西学重平等和近代法律。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4)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宣传民主和科学,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分析19世纪晚期世界工业发展的变化,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李鸿章和森有礼的观点阐述了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第(3)问结合19世纪末中国历史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

第(4)问关键在于时间因素“20世纪初”。

23.参考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3)特点:现代化启蒙。

原因: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

(4)作用:思想解放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解析:第(1)问考查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及影响。

第(2)问要求回答中国近代历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指导思想。

第(3)问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原因从民族危机和中国各阶层人们的探索两方面进行回答。

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作用,从推动救亡运动、促进了近代化(或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转型等方面进行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