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奖评选的两个热点话题——第32届河南新闻奖评选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届河南新闻奖(报刊、网络、移动媒体部分)评选于2015年5月上旬揭晓,共有393件新闻作品获奖。
《河南日报》推荐的长篇通讯《发展的抉择》《丹江千里润北国》和《焦裕禄精神光耀中原》荣获特别奖。
99件作品获一等奖,130件作品获二等奖,161件作品获三等奖。
这些获奖作品分属消息、通讯、言论、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报纸副刊、新闻漫画、新闻版面、新闻专栏、国际传播、网络新闻、新闻论文和移动媒体新闻作品等。
评委们认为本届获奖作品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牢牢把握正确导向,选题重大,角度新颖,全面展示了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方面做出的探索、取得的成就。
本届评选取得的成果就不再赘言了。
作为评选会的主要组织者,笔者想重点讲讲新闻奖评选中的两大热点话题。
在这届新闻奖评选中,评委们议论最多的热点话题是河南新闻奖评选工作的与时俱进,将移动媒体新闻作品首次单独设奖项参评河南新闻奖。
另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希望记协抓一抓平面媒体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先说第一个热点话题:移动媒体的新闻作品首次单独设立奖项参评河南新闻奖。
去年新闻奖评选我们尝试评选了微博作品。
今年在河南新闻奖原有的12个奖项中增加了一个移动媒体新闻作品大项,其中设置了微信、微博、手机报(手机广播和手机电视)和客户端4个小项。
这是河南省新闻界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新闻业务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占领舆论的主阵地,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省记协主席朱夏炎同志审时度势,在2014
年河南新闻奖评选结束后就提出移动媒体参评新闻
奖这一新课题。
他要求记协秘书处大胆试、大胆创、
大胆探索,要站在全面推进深化新闻改革的高度,运
用新思维、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推动媒体融合。
记协秘书处多次邀请业界人士对移动媒体作品参评新闻
奖评选的可行性、操作性及技术性的把握进行深入
细致的论证。
朱夏炎主席多次听取意见汇报、修改评
选细则、制定奖项设置和设奖数额。
最后将移动媒体
参评河南新闻奖的方案报请省委宣传部审定。
省委
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同志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移动媒体发声即时性强,能让移动媒体参与就是创新和与时俱进。
”实现移动媒体参评新闻奖是与领导
的重视、支持和期望分不开的。
本届新闻奖评选共有20多家移动媒体报送了
参评作品,其中微博作品32件,微信作品37件,客
户端作品8件,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作品16
件。
这些参评作品包括消息、专题、专栏、评论等时代
感很强的题材。
参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主题涉及重
大时政、经济发展、民生热点、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移动媒体紧跟时代潮流,利用
新媒体传播手段,按照新闻可视化的特点,展现了微
博、微信、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和客户端等各种媒介形态的报道新闻特点,作品质量受到与会评委的高度认可。
最后,评委们从这些参评作品中评选出40件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8件,二等奖12件,三等奖20件。
评委们认为移动媒体新闻作品参评河南新闻奖
初步取得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移动媒体纳入新闻奖评选对推动媒体融
关于新闻奖评选的两个热点话题——
—第32届河南新闻奖评选综述
□金志毅
【摘要】在第32届新闻奖评选中,评委们议论最多的热点话题是河南新闻奖评选工作的与时俱进。
第一个热点话题是将移动媒体新闻作品首次单独设奖项参评河南新闻奖;另一个热点话题是平面媒体暴露出的诸多基础性、常识性错误,希望记协协调各方力量,认真抓一抓。
【关键词】河南新闻奖;热点话题;移动媒体;平面媒体
合、占领舆论新阵地意义重大。
把移动媒体新闻作品纳入新闻奖评选是推动媒体融合,适应新常态,运用新思维,创新新闻奖评选工作的有益尝试。
这不仅仅是对新媒体从业人员劳动成果的一种认定和肯定,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引导,引导新媒体在舆论场中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形成声势,多方位传递党的声音,传递正能量。
给新兴媒体的新闻作品参评新闻奖的机会,实际上是给新兴媒体从业者一个机遇,给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一个相互竞争的平台,机遇面前人人平等。
新闻单位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优势互补,推动融合,引导正确的舆论占领新的传播阵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评选中努力做到突出新常态下宣传工作中移动媒体的优势,强化对于新媒体新闻工作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通过内容创新、报道手段创新、传播形式创新等形式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通过新媒体参评新闻奖也是进一步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新媒体的新闻从业者和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落实“三贴近”原则,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新闻队伍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移动媒体首次参评新闻奖创造了众多的突破和创新。
本次评选是移动媒体首次纳入新闻奖评选,在河南乃至全国新闻界都开了历史先河,具有重大意义,创造了众多的突破和创新,受到国内新闻界的广泛重视。
许多国内同行纷纷打来电话称赞我们是做了有益的探索,给同仁们以启迪,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突破和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奖项类别实现了突破。
将移动媒体纳入新闻奖评选,是继去年将微博纳入评选之后,今年又将微信、客户端、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纳入的创新,这也是微信、客户端、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首次作为移动媒体参加新闻奖评选。
二是评选资格实现了突破。
过去,只有具有新闻资质的新闻单位发表的新闻作品才可以报送,而这一次,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新闻资质的新闻单位创办的新媒体也可以参评新闻奖。
三是参评作品的字数实现了突破。
由于新媒体具有海量、多媒体形式的特点,本次评选对专题、专栏作品的字数和设置都有所突破,不再严格限制字数。
但在创新突破的基础上又坚持了原则,对消息、专题作品,仍然有字数的限制。
对于没有新闻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创办的自媒体所报送的作品坚决不予受理。
由于移动媒体是首次参评新闻奖,在评选中自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对于新兴媒体的规律认识不足,在奖项设置、评选资格、评选办法的制定上仍然有不够科学的地方。
(2)由于是第一次评选,参评单位对评奖通知认识不足,存在理解偏差、所报奖项分类不清晰、填表不规范的问题。
(3)新兴媒体表现新闻的手段千差万别,申报材料很多是可视化的作品,只报送纸质参评材料,在评选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示自身特点。
(4)对参评作品的原创性、新闻性的认定,在评选中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总的来说,本次新闻奖评选移动新闻作品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受到了新闻从业者的欢迎。
本届评选提高了移动媒体新闻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评选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再说第二个热点话题,就是河南新闻奖文字作品类在评奖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越来越严格,评选标准越来越细。
特别是从去年开始,中国记协专门成立了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今年又邀请40多位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国内有名望的语言文字专家对参评的856件作品进行审核,对发现存在明显导向问题、语法问题、标点符号问题、语法逻辑问题、文字差错问题的323件作品提出663条审核意见,其中对存在原则性、事实性及两处以上文字、标点、语法、逻辑错误的168件作品建议直接撤销参评资格,占审核作品的1/5,这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史无前例。
所以,今年河南新闻奖评选中评委更加挑剔,认为有些参评作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复评时失之于宽,希望记协把今年评奖中评委们发现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给大家好好讲一讲、抓一抓,争取在明年新闻奖评选中这些问题能有所避免或减少。
一是消息和言论少、通讯多。
在消息、言论、通讯(含系列、连续报道)三大项204篇获奖作品中,通讯获奖113篇,占获奖总数的55.4%;消息获奖64篇,占获奖总数的31.4%;言论获奖27篇,占获奖总数的13.2%。
透过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推荐通讯作品多,而消息、言论加在一起不到获奖总数的一半。
尽管在省辖市报复评的评选文件中规定有消息作品的推荐数不得少于总推荐的40%,但许多推荐单位都没有做到,甚至有的省辖市报一篇消息作品也不推荐。
报纸是新闻纸,传递消息是报纸的一大功能。
这种现象表明:一是报纸上本身鲜活的、可读性强的消息就不多,二是大家重通讯轻消息,误认为只有写出长篇通讯才能显示其功力,殊不知写好消息也并非易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写不好消息的。
我们党内有着“第
一支笔”之称的胡乔木同志就提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这里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所以说干新闻的轻视消息写作是不可取的。
新闻从业者应牢记消息在新闻报道中应是主角,决不能将它当成配角。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如今许多报纸都开设有言论版或言论专栏,可是在新闻奖评选中言论作品报送得也不多。
为什么会出现消息和言论少这种现象?其中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在新闻奖评选中没有对消息和言论作品给予明显倾斜和应有鼓励,也是造成消息和言论少、通讯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委们呼吁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源头抓起,在消息和言论设奖数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以巩固消息和言论在新闻宣传中的地位。
二是长消息多、短消息少。
从获奖的64篇消息作品看,95%的消息作品都是近千字,最短的一篇消息也有760多字。
刹长风、兴短文是我们新闻战线长期以来所倡导的,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消息写得太长就显得不符合时代要求了。
现在一直有人提出,报纸要杂志化,要发四五千字的深度报道。
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偶而为之可以,但据此为长文辩护,理由就不成立。
因为它不符合“三贴近”的要求。
时下谁还花很多时间看报纸呢?低头族都是看手机的,过去看到的地铁车厢里、早茶餐桌上看报读报的现象几乎没有了,你还写那么长的东西,谁看?所以说消息字数限制在1000字以内是有道理的,应多写二三百字、四五百字的消息。
胡乔木曾说新闻写到一千字就成了“长篇小说”了,可见还是要多写短消息、短新闻;但不是干巴巴的短消息,是有骨头有血肉的短消息。
要写好消息必须从三个方面注意:一是写的消息反映的事实必须真实准确,要具体,五个“W”缺一不可。
二是新闻一定要新,反映新鲜事物、新鲜经验要快,当天的新闻当天发,快才能新,慢了新闻就变成旧闻了。
翻翻我们的报纸,到现在报纸上用“最近”“目前”“近日”这些含糊不清的时间概念字眼的还很多,说明新闻不新,时效性太差了。
在本届新闻奖评选中仍然有“最近”“近日”“几年来”的作品被推荐上来。
三是文字要短,要写得明白如画,使人一目了然。
为什么长消息多,短消息少?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但在全国好新闻评选中,不乏有几十个字、一二百字的消息作品获奖。
如仅有49个字的新华社消息《金日成前往机场迎接巴特蒙赫来访》和120个字的中国法制报消息《长街无处不飞花万紫千红扮京华》曾分别获全国好新闻一、二等奖。
不要小瞧“豆腐块”,“豆腐块”加工好一样受人欢迎。
20世纪90年代初,首都新闻界曾开展“现场短新闻”写作竞赛活动,目的就是推动新闻改革,改进新闻文风,使之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另外,消息一定要有规范的“本报讯”,在复评时发现许多消息不带“本报讯”。
中国新闻奖评选要求消息作品必须有规范的“本报讯”,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三是非事件性新闻的采写和它的新闻由头问题。
现在报纸上发表的多是非事件性新闻,有新闻学者统计,我们报纸上70%是非事件性新闻。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新闻来说的。
如:连霍高速段义昌大桥垮塌,鲁山县一养老院发生火灾,这些突发事件就是事件新闻。
而非事件性新闻则是围绕一个主题,由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新闻事件归纳、综合、概括、提炼而成的新闻。
非事件性新闻作品参评占参评作品的80%以上,获奖的比例也很高。
非事件性新闻主要是工作性的报道、经验性的报道和总结性的报道。
这类报道本身就不好写,很难写得精彩,很难写得引人入胜、收到良好的引导宣传效果。
但获一等奖的《大河报》的消息《涓涓细流汇成112米爱心账单》和《河南日报》的消息《贫困县的“帽子”不好戴了》等,就写得很好,是难得的精品。
在评选中,评委们认为,大量的非事件性的作品却没像上述两篇作品那样写好。
有的选题不准,有的逻辑不严、欠推敲,有的语言不精、干巴枯燥,有的概括不当,这都影响了作品的质量。
定评中许多原推荐为一等奖的作品被降为三等奖,大多原因如上。
要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首要的是强化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性,要找好新闻由头即新闻的切入点。
不是泛泛地说今天记者来到哪儿看到啥,几年来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把看到和听到的一股脑儿当成由头,堆砌起来就行了。
对新闻由头、新闻主题应当精心提炼,细心寻找。
什么是新闻由头,就是新闻中最敏感、最新鲜、最突出、最引人入胜的东西,不要把拿到手的工作总结、工作简报,别人提供的资料,一改了事,而应用心去发现新闻点,找出新闻由头。
要有把“旧闻”变成“新闻”的强烈意识,要把新闻事件中最新鲜、最敏感的由头抓好、写好,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
有的报社连续多年报一个题材的消息作品,如小麦、玉米连年丰收,年年破纪录,这是新闻。
那么,是不是你年年报道,年年都应被评为“好新闻”呀?关注一个事件的进展过程,是应该的。
目的是要发现其中不同寻常的东西。
如果发现不了今年比往年不同的东西,那样的“新闻”还能算“好新闻”吗?
四是作品有硬伤。
好新闻意识不强,新闻事实有差错。
如某报的通讯《先生火炬照四方》,对范长江先生于1970年10月23日跳井自杀这一重要事实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间:一个1970年12月23日,一个1970年10月23日。
如此重要的时间节点,搞错了,当然会被直接淘汰。
再如,某报的系列报道,选送的两个代表作专访均没有采访时间和采访地点的交代,属于新闻要素不全。
还有,某报的通讯《遍及世界各地的官坡滑模队》讲的是该村的施工队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有足迹。
但是全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你用“遍及世界各地”就夸张得过分了,它就不是新闻语言了,是广告语言。
五是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
运用新闻背景材料写新闻,虽然不是新闻写作中第一位的问题,但应引起新闻从业者和作者的重视。
新闻背景材料运用好不仅能提高新闻价值,提高报道质量,也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非常快,纸媒的速度比不上网络速度,纸媒就需要发挥好长处——
—“深”。
做好这个“深”,其中应有必要的恰当的背景材
料的交代。
背景材料运用不好、不到位,一个原因是记者、编辑运用背景材料意识不强。
例如某报的消息《豫谷18喜获三大区域国家鉴定》,讲的是某农业科研所培育的小米谷子,通过了三个区域的国家鉴定,三个区域是华北、东北、西北文中都交代了,但是是哪个国家权威机构或者国家级的哪个权威鉴定机构鉴定的呢?文内没交代,只说了在2009年第八届全国优秀食用粟鉴评会上,豫谷18被评为“国家一级优质米”。
看完消息也没有看到“鉴定”这个事实,只看到“评为”这个事实。
“评为”和“鉴定”是两码事。
背景材料没有交代好、运用好。
六是时效性差的问题。
这是个年年都说的老问题了。
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得非常快,这就要求平面媒体也要尽可能快。
可是反观今年的评奖,“近日”“目前”“日前”“五年来”的表述依然存在。
新闻事实发生后的十几天,消息才刊登出来,这就是问题了。
某报推荐的一篇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的长篇通讯,刊发时间是2014年12月11日,配合南水北调工程2014年12月12日通水的日子。
但通讯没有交代第二天通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只是说2014年9月移民在新安置的新家。
为什么不说一下明天就要通水的南水北调工程呢?
含糊不清的时间概念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某报的消息《为非遗传承发补贴》上去就是“日前”。
读者会问“日前”是哪一天,会对新闻事实产生疑问。
还有11月11日“双十一”发生的事,到了12月23日才报道。
可见,新闻时效性的问题的确应引起大家重视了。
七是标题制作中的问题。
标题既是内容又是形式,也是视觉重点,是新闻的主要构件之一,是文章的眼睛。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我当总编辑就两件事,一是改标题,二是用干部。
可见标题的重要性。
今年有许多作品标题做得就有问题,明明是通讯体裁却制成消息的标题。
如某报的消息《宅基地上一年出30万公斤粮食》说的是某县将宅基地复耕后一年多生产出30万公斤粮食,但无论如何宅基地是长不出庄稼的。
标题改为“宅基地复耕后一年长出30万公斤粮食”是不是更好些呢?或者将宅基地三个字用引号引起来,这样就不容易产生歧义。
又如《村委会私卖村中街道“十米大街”成了垃圾场》《淮滨电灌站建成不用,1408万打水漂》《漯河市重疏严堵探索秸秆禁烧新模式》《乡党委乡政府土坯房置办40多年》《肉牛养殖需加大扶持力度》《河南青年日本救人》《植保直升机将升级我省农业》等,是不是典型的消息标题?你将它们做为通讯作品推荐,是不是不够专业?在复评时许多存在此类问题的作品都被淘汰了。
八是超字数的问题。
这也是个年年讲、但年年都犯此毛病的老问题。
在审看作品时,评委们会认真把作品登记表填写消息1000字、通讯2980字、深度报道4000多字的作品字数算一算,发现许多篇作品超字数。
如某报的消息《尉氏县张市镇农民沈平义向习总书记报喜》说的是今年小麦大丰收,馍能吃上了。
题材不错,结果超字数了。
许多篇题材不错的作品均因超字数而被淘汰,让评委们觉得可惜。
这说明:记者在写作时必须有“字数意识”。
字数要符合新闻奖的基本要求。
九是报送特别奖的问题。
今年评委会收到申报特别奖的新闻作品7件,比去年多了近一倍。
当然这与评奖的引导有关。
近几年河南省新闻奖每年都有两篇作品荣获特别奖,无形中引导大家都推荐超长作品参评特别奖。
今年推荐的7篇作品,其中4篇存在不同的问题,有的不属新闻题材,有的是资料汇编,但宣传效果确实不错。
评委们呼吁各推荐参评作品的单位,今后尽量不送或少送超长的作品参评。
因为评奖文件中规定,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各项评选条件都很优秀,只是因为字数限制等硬性规定所限)经评委会决定,方可设不超过2个特别奖(报刊部分)。
(作者为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