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刊物《边疆人文》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面,为全面了解云南社会文化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一)民歌与《边疆人文》 民歌是少数民族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 种歌唱传统,又以歌唱日常生活的形式呈现。《边疆
人文》发表民歌类的文章见表 1。
表 1 《边疆人文》民歌类论文汇总
论文名称 由我国内地民歌说到 边疆歌谣调查 茶山歌
大理民家情歌记谱
路南夷属音乐序
LIU Wei (School of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Frontier Humanities, founded in the 1940s, is a product of the era sponsored by the “Frontier Humanities Research Office” of the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papers published are close to Yunnan people’s lives involving customs, languages,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study of folk customs covers a wide range of fields and is full of distinct sense of the tim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not only make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border control in Yunnan at that time, but also provides precious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folklore today.
Key words: Frontier Humanities;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folk culture; field work
抗战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来到云南的 学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纷纷加入到 边疆的调查研究中,边疆研究的风气日渐深厚,与 此 同 时, 国 内 报 刊 杂 志 也 如“ 雨 后 春 笋, 相 互 竞 长”。在当时众多的刊物中,《边疆人文》是最为集 中刊登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少有的刊物,为民众 了解少数民族民俗开启了一扇窗。
在研究室章程和计划的指导下,同仁们很快就 进入到田野,开始了有计划的调查工作。从 1942 年 7 月至 1945 年,研究室成员对修路计划经过的沿途 地区开展了走访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边疆人文 研究室调查工作表》对此作了详细的记录。[2]587-588 除了陶云逵是对宗教信仰的调查外,其他几位学者 关注的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这里有学者 自身专业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调查少数民族语言 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前提。
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闻一多的《说鱼》,向达的 《瞰青阁识小录》等。除此之外,还有来自青年学者
的高质量论文,如马学良对彝族民间信仰的田野调
查成果,张清常对边疆民歌的研究等。《边疆人文》
成为了传播新文化,发表学人们对云南民俗文化调 查成果的重要渠道。发表民俗文化方面的文章比重
相当大,其内容涉及民歌、信仰礼俗和民间故事等各
产物,其所刊载的文章内容紧贴云南民众的生活情况,汇集了大量民俗、语言、社会、文化等内容。在民俗
研究方面涉猎领域广泛,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不仅为当时云南地区的学术研究、边疆治理作了有
益的探索,也为当今研究民俗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边疆人文》;抗战时期 ;民俗文化 ;田野调查
省内铁路,以便连接滇越铁路。与此同时决定提供 一笔专款,委托一个学术机构,调查铁路沿线的社 会经济、民风民情、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供 修筑铁路过程中参考与应用。据研究室成员邢公畹 回忆 :“南开大学的黄钰生(子坚)教授和冯柳猗教 授在云南社会贤达缪云台先生的支持下,取得了石 佛铁路的委托与经费,便决定乘这个机会创办一个 边疆人文研究室,一方面为石佛铁路的修筑做有益 的工作,另一方面为南开大学创办一个人文科学的 研究室,开辟一个科研阵地。”[1]
一、“边疆人文研究室”与《边疆人文》 的创办背景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随着战争局势的不断恶 化,除西北、西南地区外,中国的半壁江山成为了 沦陷区。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边陲的云南,以拥 有滇缅公路、滇越铁路而成为连接国际交通的主要 区域。鉴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政府计划再 修筑一条由滇南的石》发行之初,原来打算只作为内部
交流的材料,但在“边疆人文研究室”主任陶云逵
的精心组织和号召下,受到学术界不少名家的重视。 在第一卷第一期只发表了研究室成员陶云逵和邢公
畹的两篇文章。从第一卷第三、四合刊时,情况发
生了变化,在学术界有声望的学者开始向《边疆人
文》投稿,先后发表了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的《论
调查组成员从昆明出发,经玉溪、峨山、新平、 元江、车里(景洪)、佛海(勐海)等地,对沿途的 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民俗、 民间信仰、社会经济、地理等进行了调查。抗战时 期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工作危险艰苦,各种 各样的热带病流行,民众对调查工作的不理解,再 加上社会治安没有保障,路上还要准备跟土匪交手, 甚至有丢失性命的危险。当时的调查困难重重,甚 至会威胁到生命,调查工作能按计划顺利进行,并 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实属不易。
41
第 34 卷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 第 1 期
年 12 月铅印版第四期《边疆人文》合刊在天津出
版,同时也成为《边疆人文》期刊的终结版。《边疆 人文》乙种综合性刊物在艰难中走过了四年,共发
表文章 41 篇。从文章的数量来看并不算多,但其历
史价值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 化的调查成果值得学术界加以探求。
40
刘 薇:西南联大刊物《边疆人文》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畹,西南联大毕业生黎国彬、黎宗瓛,北大文科研 究所的毕业生高华年等人。在《南开大学文学院边 疆人文研究室章程》和《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 研究室研究计划与工作步骤》中都强调对云南少数 民族民俗的调查,计划调查内容包括传统教育、民 间口头传统、社会组织、民间信仰、民间手工艺等 内容。[2]584-586
边疆人文研究室成员不多,平均年龄不足三十 岁,他们都是来自研究所或大学,受过专业的学术 训练,治学严谨,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田野调 查中很快就有新的体会和学术成果反馈。但在物资 匮乏的抗战时期,学术刊物的发行量有限,出版商 大多都不愿接手专业性强的学术期刊,这类刊物一 般都是不赚钱的买卖,研究室也没有更多的资金支 持发行刊物,看着研究室成员来之不易具有学术价 值的调查报告、文稿都一叠叠地搁置起来,研究室 主任陶云逵决定带领同仁们自己蜡刻,以油印的方 式出版研究成果。《边疆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诞生的(见图 1)。
第 34 卷 第 1 期 2021 年 2 月
文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
Vol. 34 No. 1 Feb. 2021
西南联大刊物《边疆人文》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刘 薇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摘要 :创办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边疆人文》,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边疆人文研究室”孕育下的时代
中图分类号 :K892.4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9200(2021)01 - 0040 - 05
A Study of Folk Cultures in Frontier Humanities the Journal of National Southwest United University
图 1 蜡刻油印的《边疆人文》第一卷第一期
《边疆人文》刊物分为甲乙两种形式,甲种为 语言人类学专刊,共出了三种,分别是邢庆兰(邢 公婉)《远羊寨仲歌记音》、高华年《黑夷语中汉语 借词研究》和《黑夷语法》。乙种为综合性的刊物 1943 年 9 月开始面世,除第一卷的第一期和第二期 是月刊外,在昆明蜡刻发行的都为双月刊,1946 年 7 月第三卷五六期在昆明出版后,随着南开大学返 回天津,蜡刻版的《边疆人文》也随之终结。1947
第4卷合刊,1947年12月
十篇民歌文章中有五篇出自张清常的研究,可 见他在民歌研究上的用心。张清常 1915 年出生在贵 州安顺,幼年随家人迁到北京。1934 年于北京师范 大学国文系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院中文系 研究生,1937 年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浙江大学中文 系。抗战爆发后,朱自清邀请他到西南联合大学中 文系任教,当时 30 岁的他成为了西南联大最年轻的 教授之一。传唱后世的爱国主义经典名作——《西 南联合大学的校歌》就是由他谱的曲。来到昆明后 的张清常对少数民族民歌非常关注,在《由我国内 地民歌说到边疆歌谣调查》一文中说到,“有一些 人说,我国边疆的许多民族并不属于中华民族的系 统,因而极尽挑拨离间之事,怂恿我国边疆各民族 独立。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调查是在于证明此种谬论 不成立。”[5] 张清常带着民族主义的情怀论证边疆民 歌与内地民歌具有共性,以此从民歌方面反驳民族 分裂主义的阴谋。他以云南民家(白族)情歌为调 查对象,虽然侧重点在于民歌的曲调方面,对民歌 与日常生活方面的关联性调查还不够深入,但其记 录的民歌材料却为后人研究民家(白族)歌谣提供 了非常重要的文献参考。
研究室为石佛铁路提供的调查资料主要有 :石 佛沿线少数民族分布状况图表 ;铁路员工应用的语 言手册和石佛铁路沿线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等。1942 年云南省石佛铁路筹备委员会以西南边疆人文研究
名义出版了一辑油印本。其内容包括 :黎国彬《峨、 新、元三县的糖业》《漠沙社会经济调查》《青龙厂 社会经济调查》、黎宗瓛《杨武社会经济概况》四篇 调查报告。[3] 研究室成员在调查过程中,除了按石 佛铁路委托的要求完成调查任务外,在研究室同仁 们的努力下,还取得民俗文化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 西南联大常务委员张伯芩称赞道 :“内容详实,蔚 为大观,望继续努力,俾能对于我国文化多有所贡 献”。[4]
1942 年 6 月,在黄钰生和冯文潜等人的积极筹 备下,“边疆人文研究室”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 的全称为“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 任聘陶云逵教授为研究室主任,并主持研究室的工 作。成员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转入的邢公
收稿日期:2020 - 04 - 13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的文献整理与研究”(Y2019048)。 作者简介:刘薇,女,四川会东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博士,主要从事民俗学史,民间文艺学研究。
陶云逵调查了新平县彝族的民间信仰和社会组 织 ;邢公畹在新平、元江的傣族、彝族的地区搜集、 记录、整理了大量的当地的口头故事和当地习俗 ; 高华年在调查新平彝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同时,还对 民间信仰和人生礼俗进行深入的调查 ;袁家骅在峨 山对窝尼语调查时收集了不少的故事 ;黎国彬在车 里调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贸易、经济情况等 人文和地理状况。调查者除了收集到丰富的调查材 料外,还注重民俗文物的收集,在民间收集到的有 宗教经书、宗教用品、生产生活用具品、少数民族 服饰等。这次综合性的大调查,内容包括语言学、 民俗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对石佛 铁路沿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水平、语言文 化做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查。
说鱼
大理民家情歌之韵律 广西瑶民三百六十皇 书 阿细情歌及其语言 大理民家唱曲子的唱 法 大理民家情歌中所见 民家语与汉语的关系
作者 张清常 罗常培 张清常 罗常培 闻一多 张清常 陈志良 袁家骅 张清常 张清常
发表时间 第1卷第3、4期合刊, 1944年3月 第1卷第5、6期合刊, 1944年7月 第2卷第1、2期合刊, 1944年11月 第2卷第1、2期合刊, 1944年11月 第2卷第3、4期合刊, 1945年3月 第2卷第5、6期合刊, 1945年7月 第3卷第1、2期合刊, 1945年12月 第3卷第5、6期合刊, 1946年7月 第3卷第5、6期合刊, 194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