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
教案
教学内容:练二,包括10以内加减法的练(教材第48-
49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口算速度,培养良好的研究惯。

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综合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10以内的加减法,你们
有哪些收获和疑问呢?
学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了在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摆小棒、摆花片。

我学会了可以用算式记隶我们分物体的过程。

对于看图列式有什么窍门吗?
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呢?
老师:同学们既有收获又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很好。

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有进步。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你们只要好好研究就会有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不足,为练课层次的提升做准备。

让学生有点压力,努力研究,慢慢进步。

二、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5题)
老师:仔细观察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1:物体都是两堆的。

学生2:有两堆物体的图问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列式。

如果知道总数了,问其中一堆的数量,就用减法列式,让总数减去知道的那一堆的数量就是要问的那一堆的数量。

老师:总结得很好。

这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看图列式的窍门了。

试试看,能做对吗?
学生写好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老师:仔细看看第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图中不是分成堆的物体。

学生2:但是图中仍然是告诉我们总数是6人,能看见2人,问号表示问我们船里有几人。

这就是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老师:对啊,知道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算另一部分是多少,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已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快试试看。

点名学生汇报结果。

(重点放在前面对也类问题有疑问的学生身上)
老师:看第四幅图,你们谁能给大家讲,像这样的该怎么办呢?
学生1:跟物体分成两堆的一样,用加法算。

学生2:三堆物体应该是问一共有多少的,就把这三个数
相加,用连加计算。

老师:说得对,所以这道题应该是3+2+5=10.
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通过选择性详细讲解,分析题,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纠总结。

这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并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积极主动性。

2.口算练
教师指出,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就需要平时多加练,形成技能和技巧。

教师选择第48页第4题,让学生自己算一算,
比一比,看谁是冠军。

学生之间进行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计算方法,并适时指导。

最后,学生们交流结果。

三、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道,经过今天的练,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看图的技巧,知道了图中的问号在一侧时,需要使用减法计算;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边上,就需要使用加法计算。

教师鼓励学生今后要更加努力。

课后反思:
1.重视角色转换
教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则退为幕后指导。

学生自己反思发现问题,再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知识,掌握技巧。

2.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
教师适当地把讲解的机会让给学生,自己则退到观众的席位,做课堂的驾驭者。

学生们会更放得开,不再拘束紧张,个性扬尽显风采。

这样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口+口=口
B类:6+2=( )-1=( )-4=( )+5=( )+1=( )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熟练掌握的加减法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