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了西周政治是
A.神权政治
B.皇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2.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文化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宗族关系也是基本的政治关系
C.采取民主方式推选国家最高掌权者
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3.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的名字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将是大不敬。

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4.“香火点燃,袅袅青烟把怀念牵系,张张渐变的纸钱,担当起阴阳的信使。

”这是一名网友为纪念他的父亲在博客上发表的一首原创诗歌。

时下,上网扫墓、发微博祭祖渐成潮流。

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A.内外服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5.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诗句。

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
A.王室子弟
B.功臣
C.商代贵族
D.诸侯
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块记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统一中原
7.下面是西周一诸侯的妻妾和子嗣状况表。

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A.A
B.B
C.C
D.D
8.“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促成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诸多因素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和混战
B.秦用商鞅主持变法
C.秦国广纳人才
D.秦王赢政的胆识和策略
9.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制度下的重大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10.《韩非子·扬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1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务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2.“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

该制度最早产生于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周
13.史学界有“百代多行秦政法”的说法,指的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州郡县三级制
C.专制集权制度
D.三公九卿制
1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
A.日理万机,勤于政事
B.高度专权,独揽朝政
C.完成统一,巩固政权
D.实行分权,集思广益
1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6.《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C.收藏玉玺,皇帝喜好
D.皇帝防范丞相擅权
1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总结的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志行善者,则举之。

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

”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
A.能力至上
B.唯才是举
C.德行优先
D.德才兼顾
18.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中谈道:“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为解决“前此选举”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
1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20.历史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宋代二府三司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21.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2.“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

凡章奏,日录目以进,考其稽违而纠治之。

”具有上述职能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礼部
23.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根本目的
A.提高行政效率
B.保证皇权独尊
C.分割宰相权力
D.集思广益
2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25.孙星衍等辑的《汉官六种》中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其“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此时刺史是地方
A.行政长官
B.监察长官
C.军政长官
D.司法长官
26.史书载:“宋兴,始以……对持文武二柄。

”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
A.中书门下枢密院
B.三司枢密院
C.中书门下三司
D.枢密院参知政事
2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28.周武王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则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以下对他们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A.都是片面的
B.都是相对进步的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29.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30.《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二、连线题
1.材料一《后汉书·许荆传》中记载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使另两个弟弟成名,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

”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

其后(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他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材料二《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

”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

另如洪定“为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

”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评出优秀人才来!
——两则材料均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
(2)两种选官制度的用人标准分别是什么?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图片所示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一“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

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

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

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

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山东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了西周政治是
A.神权政治
B.皇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答案】C
【解析】“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体现的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族权政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神权,
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还没有皇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僚政治始于秦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文化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宗族关系也是基本的政治关系
C.采取民主方式推选国家最高掌权者
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答案】C
【解析】A项“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即是指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符合夏商政治制度的情况;在当时,宗族不
但是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最基本的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B正确;当时已经出现了王位世袭制,C项说法错误;D项是夏朝时确立的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

故答案选C。

3.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本朝的皇帝、自
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的名字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将是大不敬。

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答案】C
【解析】材料是在强化尊卑等级观念,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仅维护皇权独尊还维护长辈独尊,选项A不
符合题意,排除;是尊老但不爱幼,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强化尊卑等级而非凝聚血脉亲缘,选项D不符
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香火点燃,袅袅青烟把怀念牵系,张张渐变的纸钱,担当起阴阳的信使。

”这是一名网友为纪念他的父亲在博客上发表的一首原创诗歌。

时下,上网扫墓、发微博祭祖渐成潮流。

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A.内外服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宗法制度主张尊祖、敬祖、祭祖,所以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宗法制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内
外服制度是加强皇权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度和祭祀祖先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礼乐
制度也和祭祀祖先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祭祀祖先是宗法制的影响。

5.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诗句。

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
A.王室子弟
B.功臣
C.商代贵族
D.诸侯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将功臣姜尚封到齐国,故本题答案选B项;周的国姓是姬,姜子牙姓姜,所以不
是周王室子弟,A不选;其先祖伯夷帮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劳,受封在吕国,他就算是现代贵族,但不是受封的原由,C项不选;D项不是分封的对象。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要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周天子将功臣姜子牙封到齐国做诸侯。

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块记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统一中原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且当上了皇帝,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周天子、汉武帝
和忽必烈,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

7.下面是西周一诸侯的妻妾和子嗣状况表。

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继承该诸侯爵位的是嫡长子,正室第一个儿子才是嫡长子,A.二哥(20岁)是嫡长子,所以选A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选项B C D均不是嫡长子,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正室第一个儿子才是嫡长子。

8.“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促成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诸多因素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和混战
B.秦用商鞅主持变法
C.秦国广纳人才
D.秦王赢政的胆识和策略
【答案】A
【解析】由于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并且促成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完成,选A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商鞅不属于人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广纳人才也不属于人民,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
秦王赢政个人的作用而非人民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制度下的重大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朝议制度能够使决策失误有所减少,从而提高效率,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朝议制度起不到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的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最后由皇帝裁决说明君权在事实上并
未遭到弱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朝不存在民主观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朝议制度能够减少失误但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的作用毕竟有限。

10.《韩非子·扬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
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

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

韩非子是法家人物,主张集权,而“要在中央”正是其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的体现与反映。

本题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AB两项都中
央行政体制,不符合题意,直接排除;D项是思想文化的政策,是为政治上的专制服务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正确,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
1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掌管皇族、宗
室事务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务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国家还要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皇室、皇帝的日常生活说明中国古代政体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选B是
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选贤举能,唯才是用的信息,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员众多,政务繁杂也是材料所属的现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
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

该制度最早产生于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周
【答案】B
【解析】《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商君是战国时期,材料反映的制度是县制,最早也是出现于战国时期,故本题只
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春秋还没县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朝是郡县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
排除;西周是分封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3.史学界有“百代多行秦政法”的说法,指的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州郡县三级制
C.专制集权制度
D.三公九卿制
【答案】C
【解析】“百代多行秦政法”反映的是秦代的专制集权制度为历代所沿袭,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嫡长子继承
制不是秦代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州郡县三级制也不是秦代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公九卿制
只是专制集权制度的一部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
A.日理万机,勤于政事
B.高度专权,独揽朝政
C.完成统一,巩固政权
D.实行分权,集思广益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事无大小均取决于皇上,这在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的高度专权、独揽朝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理万机,勤于政事只是表面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完成统一,巩固政权也只是表面现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行集权而非分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
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答案】B
【解析】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丞相协
助皇帝处理政事,没有监察的职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尉管理军事,没有监察的职能,选项C不符合
题意,排除;郡守是地方长官,不能监察百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C.收藏玉玺,皇帝喜好
D.皇帝防范丞相擅权
【答案】A
【解析】“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大
意是:秦代以前,民间都用金或玉作材料来篆刻印章,印章使用龙虎钮,喜欢怎样用就怎样用。

秦代建立后,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

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1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总结的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志行善者,则举之。

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

”这说明当时选拔
官员强调
A.能力至上
B.唯才是举
C.德行优先
D.德才兼顾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即德行优先,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德行至上而非能力
至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德行是举而非才能是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徳而非才,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中的“则举之”反映的是察举制,而察举制强调德行优先。

18.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中谈道:“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为解决“前此选举”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推行科举制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科举制而非察举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征召制更靠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克服的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与物力巩固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固,故B正确。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不
属于优秀的表现,故A排除。

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不属于优秀的表现,故C排除。

加强地方控制是中央集
权的发展趋势,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名师点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与作用:积极方面①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消极方面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⑤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

20.历史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宋代二府三司的设置,反映了
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宋代二府三司的设置均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所以强化君主集权的确就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中所说的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加
强皇权才是是改革的根本,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独大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
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

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

从材料可
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