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
常熟市福山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各学校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考虑,我们必须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平台,大力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课题研究完全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2、这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在创建学校特色的工作中,我校把小学生“三自能力”(即学习上自主、管理上自治、生活上自理)的培养,定位为学校未来的特色发展方向,把“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作为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突破口,将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二者有机融为一体。
通过课题研究引领特色建设,将特色建设课题化,实现以课题促特色,以特色促课题,进而推动学校创特色品牌的目的。
3、这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打铁先得自身硬”,为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教师必须具有指导学生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恰好能较好地提升教师这方面的素质。
同时,“三自能力”培养在我校有着多年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曾于“九五”期间立项为苏州市规划课题,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有了一定的积淀。
此后,历经“十五”“十一五”多个发展阶段。
几经演变,虽然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三自能力”的理念、实质与精髓等始终未变,始终溶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成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学校许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这也为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基于上述原因,学校在深入总结、广泛听取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现状,赋予“三自能力”培养新的内涵,提出了本课题研究方案。
二、理论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纲要》特别强调了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将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能成为未来合格的公民,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 陶行知之“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便是学校教育的需要。
一个时期以来,应试教育甚嚣尘上,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这严重损害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知识,更需要的是一定的能力,社会需要的是拥有一定能力的学生。
我们必须切实改变状况,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能力培养。
3.蒙台梭利之教育理论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明确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儿童独立学习的意愿,让儿童通过自身努力自由自在地学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
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学生社团”就是小学生在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拥有一定数量社员的、按照一定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
它以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小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小学生课余生活为原则,开展相应的活动。
“三自能力”,即(学习上)“自主”、(管理上)“自治”、(生活上)“自理”的简称。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让每一位福小的学生,在福小经过几年的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经历后,都能成为一名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我们知道,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学生的方方面面,但概括起来,最重要的不外乎是上述“三自能力”这三大要素。
我们将对学生开展的能力培养分解为三大目标:即(学习上)“自主”、(管理上)“自治”、(生活上)“自理”:1.(学习上)自主——立足课堂,学会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
通过“自主”方面的培养,使小学生热爱学习,酷爱运动,乐观向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平衡发展,学会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有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管理上)自治——参与管理,学习管理,做班级(学校)的小主人
通过“自治”方面的培养,让小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负责班级日常班务”,获得一定的管理能力,学会管理,掌握必要的管理方法,养成终身有用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生活上)自理——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
通过“自理”方面的培养,让小学生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不偷赖,健康乐观,会照顾他人和自己,科学合理地作息,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养成终身有用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就是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在相关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各种不同主题的、不同形式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社团;其次是以“学生社团”作为载体,依靠“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以社团活动促学生能力的提高,以社团活动促学生素质的提升,在社团活动中切实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让每一位福小学生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整体素质。
四、目标与内容: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依靠“学生社团”这个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彰显个性,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思维,提升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管理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好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的目的还在于要形成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方面的、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操作模式,形成有着鲜明福小特色的、“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方面的校本教材,并最终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具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1、校园氛围的营造(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按照“三自能力”培养的需要改造学校的硬环境,加大“三自”培养的宣传力度,凸现“三自”特色,让师生跨入校园即能感受到浓浓的“三自”气息。
心理环境:在全体师生中树立起“三自能力”培养的意识,并逐步上升为全体师生的核心价值观,将“三自能力”培养置于学校前所未有的高度,用“三自能力”培养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充分认识“三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做到人人重视,个个参与。
2、总体把握,分块推进(横向两条线、纵向三大块)
横向两条线:即教师与学生,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向开展研究(以学生方面的研究作为本课题的重点)
教师方面的“三自能力”培养研究,将侧重于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能力、意识等,以更好地适应、落实本课题研究。
纵向三大块:即学习上自主、管理上自治、生活上自理
三大块内容以学生社团为载体,齐头并进,整体推进,“三自能力”培养既分工明确,又融为一体。
通过研究,按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提出应达成的目标,逐步形成一个阶段特点明显、前后衔接自然的阶段目标培养系列。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我校培养学生“三自能力”方面的校本教材。
3、开展“三自”系列活动
按照“三自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整合、调整、充实学校现有各类活动。
赋予少先队大队部新的职能,按照“三自能力”培养的需要调整相应的岗位设置,突出学生社团的地位、管理与作用。
按照阶段培养目标,每学期确定明确的主题,在此主题之下开展一定数量的、适合各年段特点的“固定活动项目”,并逐步形成系列活动。
这系列活动将成为校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由各年段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创意活动项目”,作为“三自”系列活动的重要补充。
4、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学习上自主”是“三自能力”培养中的重点所在。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能力”,结合学科特点逐步形成有着学科特点的、相应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我们将根据本课题的上述内容,对本课题进行合理地分解,然后形成若干校级子课题。
)(校级子课题名称及主要内容见“附件1”)
五、过程与措施
1、认真调查,摸清学校现状
通过认真调研,详细了解目前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的现状、“三自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尤其上要了解“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现状,包括师生对“三自能力”的熟知程度,教师在培养学生“三自能力”方面所具有的指导能力,学生已具备了哪些较强的能力,哪些还需努力强化,目前学校常设的学生固定活动项目,哪些是有创意的活动项目,哪些活动对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作用较明显,少先队组织在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中所起的作用,全体师生(含学生家长)对待学生社团活动所持的态度等。
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
针对存在的薄弱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加以改善。
逐步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关心、人人配合的有利局面。
2、构建科研机制,形成科研网络
学校成立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组,全面统筹协调有关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将本课题研究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融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由教科室主任任学术主持人,具体落实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正常课题组活动,与课题组全体成员一起稳步、有序、扎实推进研究活动;组员则由全体中层(及以上)、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学科骨干任课教师担任,全力开展相关的实验。
各成员明确分工,既各司其职,又互相合作。
3、分解课题,层层推进
在认真研读课题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及传统,科学、合理分解课题,形成一定数量的、切实可行的校级子课题(校级子课题名称及主要内容见“附件1”),并组建相应的子课题组。
各子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个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重点,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充实,确保课题研究有序、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这样形成科学的、从“总课题”→“校级子课题”→“个人研究方案”的三级科研网络。
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相应的学生社团,并配备具有一定指导能力的指导教师,开展丰富多彩、不同层次的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促提高,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磨练,在磨练中提高能力。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炼总结,逐步形成我校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校本教材,并形成相应的操作模式和操作策略。
4、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科研顺利开展
①.制度保障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并完善相应的有效制度以规范、激活、激励“三自能力”培养这一项目,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三自能力”培养在我校能顺利、蓬勃、健康地发展,促使“三自能力”培养在我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②.人员保障发动和鼓励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投入,认真配合,全力支持,共同为课题研究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实现人员保证。
让“三自能力”培养成为群众性的科研活动,确保学生社团的正常运转,确保学生社团的基本稳定,确保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在确保全体教师参与面的情况下,夯实基础,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更多的师生自觉投身到“三自能力”培养研究中来。
③.资金保障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推进,学校投入一定的经费作为课题研究专项资金,添置必要的学习材料、设施器材等。
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年适当增加投入。
课题组要充分用好教科研专项资金。
④.时间保障确保课题研究、学习、交流、讨论的时间,确保课题研究常态化。
⑤.组织保障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落实好相关措施,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确定好相应的实验班,学校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课题研究有组织,有领导。
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刘建东
副组长:高峰、时英
学术主持:李建东
组员:周德忠、杨庆东、王红艳、陆俊华、王继红、施丁红、姜英、朱仁国、陈雯岚、毛建芬、冯晓红、曹艳、章秀、李天池、黄小香、陶燕、陆文亚、单红艳、
张静、温顺、陈晨、陈焕、马利军、丁文洁、张俊、
邵建玉、谢丽峰、胡艳红、范丹薇、邹丽英、包静梅、时萍、陶湘英、沈殷婷、
沈鹂华、郑艳、陆文荣、陶卫国、时文杰
钱瑞良、周信梅、章燕、俞丽芳、姚栋英、顾毓红、顾梅红、周梅玉、李莉、
奚冬梅、曹正英、王怀球、
陈瑞明、张怡、宗怡、濮晓雪、邵瑛莹
5、主要措施:
①.主体性原则研究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性,在教师引导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在活动中有所提高,最终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②.活动性原则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努力吸引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发展,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成长。
③.愉悦性原则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其目的在于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与学习的快乐,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在锻炼、提升能力的同时,愉悦身心。
④.民主性原则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相互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家长(包括教师)的真实想法,尽可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师生在社团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
⑤.渐进性原则培养学生“三自能力”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需上下齐心共同努力,长期为之而奋斗的过程。
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取得共识,逐步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充分尊重学生间存在着的很大差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三自能力”。
六、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系统学习相关理论,通过学习、借鉴、移植、创新等方法,吸取成功经验,力争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
②、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跟踪、调研、分析,剖析原因,为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
③、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研究的教师和相关学生结成一体,通过观察、反思、行动,共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不断地向前推进。
④、实验总结法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调整,不断提炼,形成具有福山小学特色的三自能力培养之操作策略、校本教材。
七、预期成果:
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设想分阶段逐渐丰富我们的研究成果:至2011年12月,形成初级阶段研究报告,提出各年段应达成的三自“目标”,着手编写《福小关于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之校本教材》(初稿);
至2012年12月,形成《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初稿)》,完善各年段应达成的三自“目标”,修改、完善《福小关于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之校本教材》(修改稿)《教师论文集》《学生“三自能力”成果集》等;
至2013年12月,形成中级阶段研究报告,形成《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修改稿)》,完善各年段应达成的三自“目标”,修改、完善《福小关于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之校本教材》(修改稿)《教师论文集》《学生“三自能力”成果集》等;
至2015年12月,形成结束阶段研究报告,形成《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研究(正式稿)》《教师论文集》《学生“三自能力”成果集》《福小关于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之
校本教材》(正式稿)等,最终将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三自能力’”建设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
八、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2月)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组织落实,确定重点。
2、第二阶段(2012年1月——2015年7月)实验阶段,努力探索,积累资料,形成特色。
3、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实验总结。
附件1:
根据课题建设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三自”课题将设以下校级子课题:(暂定,将在实施过程中将加以修改、调整、完善、充实。
)
1、《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研究》:
——组建相关学生社团,侧重于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按低、中、高三个年段下设三个组,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立足课堂,兼顾课外,分别提出有着年段特点的培养目标,形成系列,直至形成相应的校本教材,形成相应的操作策略与操作模式,及有学科特点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组长:时英
副组长:周德忠、李建东
成员:杨庆东、王红艳、陆俊华、王继红、施丁红、姜英、朱仁国、陈雯岚、毛建芬、冯晓红、曹艳、章秀、李天池、黄小香、陶燕、陆文亚、单红艳、张静、温顺、陈晨、陈焕、马利军、丁文洁、张俊
2、《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研究》:
——组建相关学生社团,侧重于在管理上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按低、中、高三个年段下设三个组,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分别提出有着年段特点的培养目标,形成系列,直至形成相应的校本教材,形成相应的操作策略与操作模式。
组长:高峰
副组长:邵建玉、谢丽峰
成员:胡艳红、范丹薇、邹丽英、包静梅、时萍、陶湘英、沈殷婷、沈鹂华、郑艳、陆文荣、陶卫国、时文杰
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
——组建相关学生社团,侧重于在生活上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按低、中、高三个年段下设三个组,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分别提出有着年段特点的培养目标,形成系列,直至形成相应的校本教材,形成相应的操作策略与操作模式。
组长:刘建东
副组长:钱瑞良、李建东
成员:周信梅、章燕、俞丽芳、姚栋英、顾毓红、顾梅红、周梅玉、李莉、奚冬梅、曹正英、王怀球、
4、《校园“三自”氛围创设及教师“三自能力”培养研究》:
——侧重于从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如何营造浓郁的三自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特有的育人作用,同时致力于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课题需要,提升自我意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研究。
组长:李建东
副组长:陈瑞明
成员:张怡、宗怡、濮晓雪、邵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