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译⽂]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出典] 南宋陆游《病起书怀》
注:
1、《病起书怀》陆游
病⾻⽀离纱帽宽,孤⾂万⾥客江⼲。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望和銮。
出师⼀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2、注释:
病⾻⽀离:陆游于三⽉间有《⼩疾谢客》诗,四⽉间⼜有《病中戏书》诗,知得病已近⼀
⽉。
⽀离,分散的样⼦。
江⼲:江边。
位卑:地位低下。
陆游三⽉被免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职务。
三⽉所
作《饭保福》:“饱饭即知吾事了,免官初觉此⾝轻。
”
事定句:《晋书·刘毅传》:“丈夫盖棺事⽅定。
”阖(hé)棺:盖棺。
阖棺:盖棺。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
京华:京都,此处指沦陷区的北宋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和銮:两种车铃,“和”饰于车轼上,“銮”饰于马衔上。
指代皇帝的车驾。
出师⼀表:即《出师表》。
蜀汉建兴五年(227)三⽉,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上表给后主
刘禅,规劝刘禅“亲贤⾂,远⼩⼈”,表明⾃⼰复兴汉室的决⼼。
通今古:此处指《出师表》不但蜀汉时⽤于伐魏,⾄今可⽤于伐⾦。
3、译⽂1:
病体羸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了,孤
⾝⼀⼈远离京城,客居江⼲。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
敢忘记忧虑国事,(⼈)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期
望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都在企盼着君主
出征。
《出师表》传世之作,忠义之⽓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译⽂2:
病后剩下⼀把嶙峋瘦⾻,纱帽也显得松宽,离家万⾥的茕茕孤⾂客居在岷江岸边。
地位低贱,
可是⼜怎感忘记了忧民忧国?功过是⾮,要等到死后才会有公正评判。
天地间的众位神灵啊,扶佐着⼤宋朝的宗庙社稷,京城的⽗⽼乡亲呵,⼀天天把君王的车驾苦盼!⼀篇《出师表》呵,把古今多少忠⾂的⾚⼼相连,深夜⾥挑亮了昏灯,细细地看了⼀遍⼜⼀遍!
译⽂3: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了,孤单⼀⼈客居在万⾥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是若想实现我的理想——国家统⼀⼤业,恐怕只有在我死后才可能有定论了。
希望天地神灵好好地保佑国家社稷,北⽅的百姓都在⽇夜企盼着皇帝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4、陆游⽣平见⾃许封侯在万⾥。
有谁知,鬓虽残,⼼未死。
和桃花落,闲池阁。
⼭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5、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作于成都。
诗⼈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就是⼆⼗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这⾥选的是第⼀⾸。
这⾸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诗⼈想到⾃⼰⼀⽣屡遭挫折,壮志难酬,⽽年已⽼⼤,⾃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他在诗中说⼀个⼈盖棺⽅能论定,表明诗⼈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盏⼼灯,不但使诗歌思想⽣辉,⽽且令这⾸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筹,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以⾃警⾃励的名⾔。
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时年五⼗⼆岁。
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多天,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中国的决⼼,挥笔泼墨,写下了这⾸名垂千古之作。
作品开篇两句写出了诗⼈的现实景况,⾝体刚刚病愈,并且因被罢官客居在万⾥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回天,⼼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斑。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是在写⾃⼰的忧国⼼智,也不乏对眼下压抑情绪的抒发。
顾炎武曾有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诗⼈陆游在当时显然不能向天下⼈呼吁,只能勉励⾃⼰,虽然⾃⼰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个被罢了官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
⾄于对⾃⼰的不公平,⾃⼰究竟是怎样的⼈,还要待盖棺⽅可定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望和銮”,这是诗⼈的企盼,也是天下百姓的企盼。
当时因为宋朝朝廷腐败,君主昏庸,⾄使⼤宋失落了半壁江⼭,⽼百姓处在外族蹂躏的⽔深⽕热之中,正如诗⼈写的那样:⽼百姓天天企盼天地神灵能好好地保佑国家和君王,天天盼望皇帝能早⼀天起兵讨伐外族侵略者,还百姓⼀个完整的国家和太平盛世,可事实上这些只是枉然。
这对于诗⼈陆游⾃⼰来说也再明⽩不过了,毫⽆办法。
只能独⾃⼀⼈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悟出“出师⼀表通古今”的道理。
作品通篇贯穿了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民热爱祖国的伟⼤精神,揭⽰了⼈民与国家的⾎⾁关系。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传世警句,是诗⼈内⼼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爱国之⼼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6、宋淳熙三年(1176)诗⼈被免去参议官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就是⼆⼗多天。
这⾸诗就是诗⼈在这期间写的。
全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诗⼈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众所周知,陆游⼀⽣屡遭挫折,壮志难酬。
年事⽼⼤之后,⾃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诗中“事定犹须待阖棺”,说的是⼀个⼈盖棺⽅能定论,表明诗⼈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其中“位卑”句显然是本诗的诗眼,不但使诗歌思想⽣辉,⽽且令这⾸七⾔古诗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筹。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望和銮”,这是诗⼈的企盼,也是天下百姓的企盼。
当时因为宋朝朝廷腐败,君主昏庸,⾄使⼤宋失落了半壁江⼭,⽼百姓处在外族蹂躏的⽔深⽕热之中,正如诗⼈写的那样:⽼百姓天天企盼天地神灵能好好地保佑国家和君王,天天盼望皇帝能早⼀天
起兵讨伐外族侵略者,还百姓⼀个完整的国家和太平盛世。
“出师⼀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诗⼈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也能早⽇悟出“出师⼀表通古今”的道理。
“位卑未敢忘忧国”,⾃此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以⾃警⾃励的名⾔。
地位低微,忧国忧民之⼼同在。
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精神,揭⽰了⼈民与国家的⾎⾁关系。
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统⼀,是我们每⼀个华夏⼦孙的神圣职责。
“居庙堂之⾼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位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不可忘记⾃⾝的责任。
7、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到“安得⼴厦千万间,⼤庇天下寒⼠俱欢颜,风⾬不动安如⼭”。
从“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到“位卑未敢忘忧国”。
从“事定犹须待阖棺”再
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国家利益为先,这⼀主线贯穿着我们的历史,充溢着我们的⾎脉,丰盈着我们的内⼼。
溯流⽽上,到历史的源头,找⽂化的根。
找到了,在廉蔺那刎颈之交的千古佳话⾥,在晁错“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
在申包胥“七⽇七夜不绝其声”的哭泣⾥。
在王蠋死不仕燕的忠诚⾥。
在⼘式输财急国难的⽆私⾥。
找到了就在这⽚燃烧着热⾎的⼟地上,就在这个民族不屈的⾻骼⾥。
国家利益,⾃古以来就是豪杰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核⼼选择。
廉颇、蔺相如不计个⼈得失,顾全⼤局。
晁错、郅都为国忘家。
张骞⽮志为国,不辱使命。
他们的⾼尚精神永远⼤放光芒。
蔺相如机智勇敢,完璧归赵,顾全⼤局,维护团结,终有将相和。
廉颇勇于改过,负荆请罪,品质可贵,尚能饭否,⽼当益壮。
晁错⼒主改⾰政治,法令多所更定,并倡议削减诸侯封地,遭到诸侯王和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和嫉恨,为政敌袁盎等所谗害,终被杀害。
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打击豪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名丧胆。
张骞⽮志为国,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预定⽬标,但其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他的直接使命。
申包胥秦庭哭救兵:伍⼦胥历尽险难,终报⽗兄之仇,义也;申包胥七⽇哭泣,终保楚之社稷,忠也。
在义与忠之间,伍⼦胥与申包胥这对往⽇之交,各为我们谱写了永远的传奇。
王蠋死不仕燕:⼀⾯是个⼈利益的封万户侯,⼀⾯是国家的⽣死存亡,⼀⾯是苟且偷⽣,⼀⾯是壮烈赴死。
在这样的⼆难选择中,王蠋,⼀介布⾐,⼀位旧⾂,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
个⼈是渺⼩的,国家是伟⼤的。
当⼀个⼈以国家利益为先时,他将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永远的光辉。
⼘式输财急国难:为官,⾮所愿;⾔事,亦⾮所愿。
⼘式输所愿的,只是经营实业,以助国家。
⼀个有⾼尚情操的牧⽺⼈,在丞相那⾥不过是“⾮⼈情的不轨之⾂”,⽽这个“不轨之⾂”恰恰是⼀个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个千年之后仍感天动地的⼈。
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如故!”陆游的悲情⼈⽣,有多少未了的⼼愿和志向。
偏安⼀隅的东南⼩朝廷,为了苟安,竟守着江南半壁,不去讨伐⾦国、收复故⼟,天天歌舞升平,不知祸患,只图安乐,岂能不亡!陆游⽤他传诵千古的爱国诗篇,向我们袒露出⼀颗⾚诚忠贞的⼼,爱国情怀伴随着他的终⽣,在临死之际,他还⼝占⼀绝:“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他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中原故⼟的收复念念不忘,体现了⼀颗⾚⼦之⼼,陆游也因此成为爱国诗⼈的典范。
陆游⼀⽣沉郁不得志,官居下僚,虽屡经宦海沉浮,仍然不得皇帝的重⽤。
晚年的陆游,长期蛰居在⼭阴的⽼家,这样⼀位“位卑不敢忘忧国”的伟⼤诗⼈,却在故乡的农村⾥悠游卒岁,这不是陆游的理想,但⼜⽆可奈何……岁⽉⽆痕,今天我们再看陆游的这些爱国诗篇,依然能够感受到他挚爱着他的祖国,在这⽚华夏的⼟地上,⼜何尝只有他这样的爱国⽽终于病榻之⼠,祖逖、⾟弃疾等辈不都是如此吗?国家的沉沦,使爱国之辈黯然神伤……
历史到了今天,已经翻开了新的⼀页。
然⽽,贪官墨吏横⾏于内,列强“友邦”环伺其外,我们仍然要保存忠贞的爱国之⼼,为了我泱泱⼤国、礼仪之邦的复兴和繁荣,我们要⼼存忧患,⽴志报效国家,俯仰⽽⽆愧于⼼!祈愿祖国国富民强,不再沦为外邦欺侮的奴⾪之国,屹⽴于世界之巅,扬我中华猎猎之旗!
9、毫⽆疑问,古代⽂学家们最为关注的是社会现实⽽⾮其他,⼀直主导着他们思想的是不可更移、不可磨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爱国爱民的精神。
屈原作为中国⽂学史上的第⼀位诗⼈,以他的充溢于诗间的对国家对民众的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证明了承载社会责任的⽂学的价值,也证明了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学家主体精神的价值。
从屈原的“岂余⾝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到杜甫的“向来忧国泪,寂寞洒⾐⼱”,“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野⽼已⽆责,路有流民终动⼼”……构成了中国⽂学极为宝贵的历经磨难⽽不衰的爱国爱民的传统。
10、为什么魂牵梦萦的乌纱帽,⼀戴到头上就变成了孙悟空的紧箍咒,弄得才⼦们郁郁寡欢呢?分析其中缘由,⼤致有以下⼏种。
第⼀,“⼈⾮圣贤,孰能⽆过?”但凡才⾼于世者,很少能做到“⽆骄尚之情”,所以才⼦们往往性格傲岸,即便不得罪权贵,周围同僚也得罪⼀⼤⽚,所谓天妒英才,其实还是⼈妒。
孔融杨修死在曹操⼿⾥,不能都怪孟德狭隘;李⽩⾮要“⼒⼠脱靴,国忠研墨”,换谁也下不来台。
王勃头脑⼀热写下《檄周王鸡》更是⾃⼰惹的祸,怨不得别⼈。
第⼆,“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才⼦们往往⼼⾼⽐天,很有政治抱负,却未必知道皇帝⽼⼉⼼⾥想的是什么。
⾟弃疾⼀⽣都在呼吁北伐抗⾦,临终时还⼤呼“杀贼”,可惜他写的《九议》、《美芹⼗论》均未被采纳。
杨万⾥、陆游也都是因⼒主抗⾦⽽遭贬,落得个
壮志难酬的下场。
第三,争权夺势原本是政客们的事,但很多才⼦却⾝不由⼰地卷⼊其中。
所以有⽩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仅北宋⼀场熙宁变法,就牵连了许多才⼦:司马光、王安⽯、欧阳修、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晏⼏道……此后的政治迫害甚⾄波及到⼥词⼈李清照⾝上。
第四,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历史上每逢乱世,才⼦们的命运都很悲惨。
著名的“安史之乱”中,⼀代宗师颜真卿惨遭杀害,李⽩、杜甫也⼀度“跟组织失去了联系”,王维更是被俘做了伪官,⾃此消沉。
西晋时期的陆机倒是很想浑⽔摸鱼,积极参加军阀混战,结果兵败被夷三族。
第五,出⾝背景对才⼦们的发展影响巨⼤。
写《三都赋》的左思事业⼼很强,但当时⼠族当道,出⾝寒微的他只能耻居下位;鲍照也由于“家世贫贱”⽽在宦途上饱受压抑。
有的才⼦出⾝显赫却反受其害:曹植若没那个争王位的哥哥,也不会写出七步诗来;李煜若⾮⼀国之君,⼜哪来临死前⼀杯毒酒? 才⼦命苦!其实命苦的不只才⼦,也包括怀有“才⼦”情结的国⼈。
被朱熹列为“四书”之⾸的《⼤学》,⾸句便是“⼤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这种理想主义信念不但激励着全天下读书⼈悬梁刺股,也同样给予世⼈幻觉,希望⽤才⼦构筑的政殿,如同他们笔下的⽂章⼀样美轮美奂,成为明德、亲民、⾄善的社稷。
然⽽事实每每让我们失望,登科⼊仕的才⼦虽然不少,但真正像王安⽯、范仲淹、商辂那样推动社会前进的栋⼲寥寥⽆⼏,剩下的或是枯梧凋谢,或是流离颠沛,或是泯然逐流,只留下些凄艳的⽂字,如同泰坦尼克沉没前的焰⽕,渲染历史的夜空。
且不怨上天造物弄⼈,是否我们在才⼦⾝上寄予了过多的希望?抑或王勃李⽩们并不适合头上那顶乌纱,⽽更应该做回吟风弄⽉的⽼本⾏? 风⽉与乌纱,都是才⼦们喜欢的东西。
只是才⼦们戴上乌纱,便如翼上系了黄⾦的鸟,永不能飞翔,唯有⽆语的风⽉,却似千百年来不⽼的情⼈,聆听着才⼦们凄迷幽婉的倾诉。
⽽乌纱的作⽤,往往在去留之间将⼼情催化,使得“数点⾬声风约住,朦胧淡⽉云来去”的闲裕,变作“故国不堪回⾸⽉明中”的惆怅。
陆游诗云“⼭川不为兴亡改,风⽉应怜感慨⾮。
”只可惜宋唐之后,读书⼈的睿智与才思在蹉跎岁⽉中消磨殆尽,除了⼏闪星⽕,便是太多平庸。
暮⽓沉沉的才⼦们⾮但顶不起头上的乌纱,吟弄风⽉的看家本领也⽇渐拙俗,只能像龚⾃珍那样哀求天公抖擞。
这时的书⽣,真的是“百⽆⼀⽤”了。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陆游的名句。
从字⾥⾏间不难看出陆游对祖国的⼀⽚⾚诚之⼼,⽽这也正是我们⽆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保持的⼀种信念——爱国主义精神。
说到爱国,从古⾄今不知有多少名⼈典范,从“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屈原说到精忠报国的岳飞,再到近代的周恩来、华罗庚,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是何等的执着、坚定。
他们的⼼中始终存在着⼀个信念:为了祖国,可以牺牲⾃⼰的⼀切,乃⾄⽣命。
⽽这也是我们现代⼈所缺乏的观念。
现在有很多⼈,个⼈主义思想严重,事事以个⼈为中⼼,不想尽任何义务却⼜想凡事都捞个好处,这对我们国家的危害⾃然就不⾔⽽喻了。
总之,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丢弃它。
我们要把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继续升华,从⽽使我们的国家更强盛。
1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先⽣在很早以前就说的。
我虽位卑,但我不乏⼤济苍⽣的慈悲之⼼;我虽位卑,但我有见义勇为的狭义之⼼;我虽位卑,但我有“不以物喜,不以⼰悲”的豁达之⼼;我虽位卑,但我有“天⾏健,君⼦⾃强不息”的进取之⼼;我虽位卑,但我有“朝闻道,⼣死可矣”的执着之⼼;我虽位卑,但我更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之⼼!鲁迅先⽣说, “我们⾃古以来,就有埋头苦⼲的⼈,有拼命硬⼲的⼈,有为民请命的⼈,有舍⾝求法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每个时代都有⾃⼰的使命,岁⽉召唤我们这⼀代⼈做纤夫,我们就要⼀步⼀个脚印把中华民族的历史船舶拉出浅滩推向滚滚世界潮流。
我渴望着,在我⾛⼊这个社会的时候,⾃⼰也能成长为⼀个民族的脊梁。
(⼩爱)
13、灵魂蓄满了报国之情,他的⽬光坚毅明亮得能洞穿⼈世的⼀切陆游——⼀个对国家⽆⽐忠诚、⽆⽐挚爱的⽼者。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他拳拳的爱国之⼼可见⼀斑,可是,英雄如他,却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尽管有“此⽣谁料,⼼在天⼭,⾝⽼沧州”的愤懑,他却依然坚守看⾃⼰不移的报国之⼼。
他企盼⼤宋统⼀,他渴望收复失地,或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正是他此刻⼼情的写照吧!
但谁⼜能理解他英雄迟暮的⾟酸,“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成了他的遗训,也见证着他坚守的⾚胆忠⼼!
坚守⾃⼰的报国之⼼,你树⽴了“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如故”的志⼠形象。
14、⽼百姓喜欢的,符合公共利益最⼤化的,官员就应该⽀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部分官阶、名⽓⼤⼩,只要为百姓⼲实事,
这样的领导⽆论⾛到哪⾥,都会得到群众的拥护。
晋江崛起、官员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菏泽⼤地,腾飞的沃⼟,为民榜样,随处可见。
15、⼤家都知道雷锋,董存瑞,李向群等英模⼈物,他们为了他⼈的安危,置个⼈的安危于不顾;他们为了他⼈幸福,宁愿放弃个⼈的利益;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全,不惜牺牲个⼈⽣命。
这是⼀种什么精神?这是⼀种牺牲精神,这是⼀种奉献精神。
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和特殊时期反映在⽣与死的考验中。
在和平年代则⼤量表现在公与私、得与失的考验上。
能否经受住这两个考验,关键看我们⾰命军是否具有崇⾼⽓节。
在这⼀问题上,我们⼤多数军⼈和战友,对待处理的很好。
但也有少数军⼈和战友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眼睛盯着个⼈的得失,陷⼊了个⼈主义的泥潭,违背我们军队的宗旨,辱没了⾰命军⼈的光荣称号。
宋代的伟⼤爱国诗⼈陆游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浩瀚的⼤海,涌起的浪头只是汪洋的⼀掬,可是没有⽆尽的海⽔,哪有那激扬浪花。
作为⼀名⼠兵,尽管你的职务很低微,但你的责任却是重⼤的。
在南海⼀个叫“担杆⼭”的⼩岛上,有⼀个海军观测站。
⼗⼏个战⼠警惕地保卫着祖国的尊严。
尽管战⼠们深知,⼀般的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岛,⼏百万⼤军也并不缺少这⼗⼏个⼠兵,但他们都明⽩⾃⼰的责任,没有⼀个个普通⼠兵的奉献,就没有伟⼤祖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