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沟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沟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荷花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
爹哩?”
女人说:“睡了。
”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
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
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世界,是刻画人物常用的手法之一,请在上面文段中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端饭、“怎么了,你”、“手指震动了一下”、“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如“端饭”,对丈夫回来感到高兴,关心丈夫。
刻画出水生嫂的温柔体贴贤惠的美好形象。
“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明怨实赞,丈夫参军,她埋怨他,但是水生嫂爱丈夫,爱家乡,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
所以,责怪就变成了赞扬。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世界,是刻画人物常用的手法之一,请在上面文段中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并作简要分析”,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常见的细节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
“站起来要去端饭”,对丈夫回来感到高兴,关心丈夫,刻画出水生嫂的温柔体贴贤惠的美好形象。
“怎么了,你”,语言描写,焦急询问,关心丈夫,体现了水生嫂的细心机敏多情。
“手指震动了一下”,“震动”这个细微的动作,通过“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的合理推测,写出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去参军内心所受到的极大震动,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生嫂的机敏多情。
“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动作描写,表现出水生嫂对感情的克制,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生嫂的深明大义等。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
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
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
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
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
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
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
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
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
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
”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
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
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
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
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
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
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
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
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
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
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
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
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
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
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
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
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
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
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
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
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
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
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
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
相关链接:
①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
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
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
(《秋瑾史料》)
②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
观者如堵。
(《秋瑾史料》)
③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
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
(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
B.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陈天华投海自尽使秋瑾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C.秋瑾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
D.秋瑾在《绝命词》中表达了她希望同胞以流血牺牲为己任,前仆后继,用革命的风暴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理想图景”。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
B.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
C.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
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已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D.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
E.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秋瑾的“单纯”和“高贵”。
参考答案:
7.D
8.BE
9.单纯:指秋瑾在徐锡麟牺牲之后,决意不脱身苟活,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一切,希望用一死来唤醒昏睡的同胞,鼓动革命的风潮。
高贵:①秋瑾就义时平静而从容,透着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②秋瑾本为巾帼之身,却有豪杰之气,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她的死超凡脱俗。
③秋瑾用她的牺牲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启蒙。
秋瑾遇害引发了全国各地声讨凶手的浪潮,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斗志。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表述。
D项,秋瑾希望同胞觉醒,希望革命者前仆后继。
对象错误。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项,“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有点牵强;C项,“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有误;D项,“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不妥。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
分析秋瑾的“单纯”和“高贵”,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单纯”和“高贵”的原因及体现。
“单纯”,指秋瑾希望用一死来唤醒昏睡的同胞,鼓动革命的风潮。
“高贵”,秋瑾就义时平静而从容;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她的死超凡脱俗;秋瑾遇害引发了全国各地声讨凶手的浪潮。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3.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
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说,为了预防疾病的侵袭,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了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为的是能让人们延年益寿。
在药片综合症流行的今天,人们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在抢占市场的战略引导下,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开始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
文章说,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旨在确定那些最常见的“非疾病”。
调查结果显示200多种状态属于“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后是倦怠厌烦的情绪、黑眼圈、秃顶、雀斑、招风耳、灰头发或白头发、分娩和时差反应等等。
商业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
性格腼腆被称为社交焦虑紊乱;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则变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亲或是一段感情破裂带来的痛苦成了创伤后抑郁症;月经前的情绪波动成了月经前营养不良或机能障碍。
为此,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最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类型,比如荷兰科学家宾格豪尔斯在对3%的荷兰人调查后提出的“空闲病”,表现为一些人对假日或空余时间无所适从。
还有“思乡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国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另外,还有蜘蛛恐惧症、天文恐惧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学上记录在案的恐惧症。
目前医药产业经常使用的另一个策略是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比如说把疲倦定性为慢性疲乏症状,或是把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定性为应激性结肠炎的症状。
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是合法的,这和医药产业夸大其词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汉诺威达特茅斯医学院的莉萨·施瓦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问题诊断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比如认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健康可以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而如果完全按照该定义的字面意思,很少有人能达到健康的标准。
人们对于健康的狂热追求没有限度。
现在有些人已经不需要出现任何症状,只要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会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调查显示,越是富有的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
有什么办法能抑制这种倾向呢?解决方法可以是使用那些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只有在验证有效的情况下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章说,“患者”本人也可以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因为现在人们通常对健康的过度在意恰恰是不利于健康的。
我们的需要是一致的: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吧。
1、以下对相关行业“抢占市场”做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
B、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属于健康问题。
C、经常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D、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极好状态”。
2、以下表述,不属于“过度在意健康”的一项是()
A、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
B、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
C、某些科学家提出“空闲病”“思乡病”等许多新的疾病类型。
D、人们了解患有某种疾病会有何危害,就自动把自己归入病人行列。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也是为了实施抢占市场战略。
B、医药产业无孔不入,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又夸大其词,如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
进行广告宣传合法化。
C、某些西方国家在医疗体制上的投入越多,饮食也越好,而人们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的倾向也越明显。
D、为了抑制“杞人忧天”的倾向,要让健康人安静地生活,也可以使用建立在确凿实验基础上的药物,并且再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
DAB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3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范晔《张衡传》
11、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
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3分)
译文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 C.
12 D.
13、(1)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2)(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加粗的是得分点)
5.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1)。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2)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3)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4)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5)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注】(1)耦而耕:两人各执一用具并排翻土。
(2)津:渡口。
(3)滔滔:这里形容动乱。
(4):逃避坏人。
辟,通“避”。
(5) 耰: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译:
(2)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
是。
而另一方的观点(态度)却认为。
(4分)
参考答案:
(1)①译:并且你与其跟随那避开恶人的志士,哪里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②译:我不跟世上的人相处又跟谁相处呢
(2)天下不太平,越要改革。
天下不太平,就无法改革。
译文:长沮、桀溺两入并排耕地。
孔子经过他们那里,派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道;“那个手拉疆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正是。
”长沮便说:“那他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
”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是。
”桀溺便说:“就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动荡不安,你和谁在一起来改变它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那避开恶人的志士,哪里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说完便继续埋头耕作而不理子路了。
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他们二人的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惘地感叹说:“既然不可以和飞禽走兽同群,我不跟世上的人相处又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改变它了。
”6. 文言文阅读(16分)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6.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
B. 前为谢曰谢:道歉
C.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掷击
D.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残疾
7.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乃以手共搏之箕踞以骂曰
B.北蛮夷之鄙人轲既取图奉之
C.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秦王还柱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