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8课 创新演练·大冲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25分钟总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
1.(2021·海南高考)我国“一五〞方案期间,大型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承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一五〞方案的重工业开展重点放在东北地区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东北重工业根底好、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和地理位置优越(靠近苏联),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A
2.以下两幅是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A.三大改造获得阶段性成果
B.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C.联产承包激发消费积极性
D.人民庆贺施行股份制
解析:此题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策。

图中“互助组〞“公私合营〞表达了建国初期进展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内容。

答案:A[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3.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到达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到达3 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到达3 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

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道路[来源:1ZXXK]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材料中限定的时间是1956年和1957年。

B项虽然是1956年,但根据所学,八大的道路没有得到贯彻落实;C项是1958年;D项是1978年;B、C、D三项均不可作为原因。

[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A
4.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以下对以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消费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消费合作社
解析:根据图示反映的是“1954年〞和“上海市装订消费合作社〞,可知D项符合题意。

A项和C项是在1958年,故排除;B项是采取公私合营而非合作社,故应排除。

答案:D
5.(2021·天津高考)以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本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
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
章)[来源:1ZXXK]
1963年1月10日A:]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给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本质〞这一关键词。

根据“通用粮票〞“196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粮食供给紧张和凭票供给,这些史实表达了当时中国实行的方案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6.(2021·全国高考)以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构造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解析:此题考察识图才能和对社会主义建立曲折历程的掌握。

根据所学,1960—196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从开场纠正“大跃进〞错误到经济逐渐恢复开展的一个时期,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根本完成,工业开展开场进入到一个新的开展时期。

据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变化,选A项。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答案:A[来源:Z#xx#]
7.(2021·新课标全国高考)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消费队为根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给
解析:以消费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消费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A项为正确答案。

B项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1962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C项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D项该政策是为恢复开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涉及城市。

[来源:学+科+网]
答案:A
8.以下四幅示意图中,最能反映“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解析:“文革〞开场后,经济不断遭到破坏。

“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场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指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上升的状态。

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
9.观察以下图片:
请答复:
(1)图1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经济建立成果?有何历史意义?(6分)
(2)图2与图3所反映的事情,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出现什么重大失误?(6分)[来源:Z*xx*]
(3)三幅图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立有何启示?(6分)
解析:第(1)问,通过图1所示成就可知图1反映的是“一五〞方案时期的经济建立成果,再根据教材知识答复其历史意义即可。

第(2)问,把图片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获取答案,其中图2中早稻不可能到达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第(3)问答案较为灵敏,注意紧扣材料。

答案:(1)“一五〞方案时期。

意义:使我国开场改变工业落后的相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根底。

(2)图2是虚假的,图3是真实的。

重大失误: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
泛滥。

(3)国民经济建立要有方案地按比例进展,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进展社会主义建立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搞经济建立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消费关系的变革必须与消费力的开展程度相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