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溱潼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阶段练习试题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第二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阶段练习语文试题苏教版
一.阅读理解(共50分)
(一)阅读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一诗,完成第7题。
(5分)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本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⑴这首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1分)
⑵试分析第三句中“满”字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2分)
⑶本诗尾联艺术构思十分巧妙,试作分析。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4分)
世有透光鉴①,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②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差:略微。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莫能读()②了了分明()
③人有原其理()④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予观之,理诚如是
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何陋之有
C. 唐人尚未盛为之
D. 于厅事之东北角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而鉴面隐然有迹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予观之,理诚如是。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5.“人有原其理”,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三)阅读方陵生的《不甘寂寞的病毒》,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许多不为人知的病毒并非永远甘于默默无闻。
正像捕食动物有着它们惯常的捕食目标,病毒也是如此。
也正像狮子偶尔会换换口味,捕食一个人而不是一匹斑马,病原体的目标有时也会转移,而环境的变化也会给它们以新的机会。
一种病原体从非人类的动物成功地转移到人类身上,感染了人类,由此引起的疾病就叫做“人畜共患病”,也叫“动物寄生物病”,即能传染给人类的动物疾病,例如狂犬病和鹦鹉热。
“人畜共患病”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澄清在禽流感、非典、艾滋病等可怕字眼构成的大字标题后面的生物学事实。
有人预测,“人畜共患病”在21 世纪将成为被大量使用的一个词汇。
②病毒最不为人注意的一种策略是,隐藏在宿主身上。
带有病毒的生物体本身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某种疾病爆发过后突然销声匿迹,也许它真的在某个地区消失了,也许并没有真正消失,它的幽灵还飘荡在附近,隐藏在某种宿主身上,比如某种啮齿动物、鸟类、蝴蝶或者蝙蝠身上。
一般情况下,它们可能安安静静地潜伏不动,但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干扰,比如晃动了某棵树,就有可能将病毒“恶魔”释放出来。
③专家认为,病毒引起疾病传染的关键是接触,接触有时是致命的。
两个物种之间的接触,对于寄生在某种物种的病原体来说,是给了它们一种横向发展的机会。
病原体也许会安于在原先宿主体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既舒适又安全。
但是,如果有机会转移到另一个物种,这就给了它们一个增加种群数量以及扩大地理分布的机会。
当然,这样做同时也存在风险,如果它们转移后,迅速杀死了新的宿主,那么病原体本身面临的也是死亡。
进化理论表明,在某种情况下,某些病原体会欣然接受这种风险,这种冒险会给它们换来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大的种族利益。
6.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7.第②段“一般情况下,它们可能安安静静地潜伏不动”一句中“一般情况下”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8.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减少和避免“人畜共患病”现象的发生?写出两条可行的措施。
(2分)
(四)阅读《感恩是生命的心灵之花》,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唏嘘不已。
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使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障碍。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感恩之心日渐式微;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慈母手中线……”这类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却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
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能够奏效的。
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使他们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内容之一。
③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
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
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就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
9.本文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1分)
10.试赏析第③段的表达作用?(2分)
11.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2分)
(五)阅读《点燃一个冬天》回答问题。
(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①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
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
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
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②“瘟天,又是下雨。
”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
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
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
“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
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
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
“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
”女人说。
③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
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
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
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
这声音渐行渐近。
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
④这时孩子们来了。
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
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
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
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
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⑤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
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
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
”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
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
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
”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
可我们放学很早的。
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
”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⑥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
孙老师才回来。
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
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
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
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⑦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
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
”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
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⑧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
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
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
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
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
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
”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
⑨原来……
⑩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
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
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2.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2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第二天清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孙老师和他妻子分别是怎样的人。
(4分)
14.请对文章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作简要点评。
(4分)
15.文中第⑧段划浪线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16.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感动的事,如:读书累了,妈妈为我削了一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为你倒了一杯水,是感动。
人之所以感动,是因为生活在爱中。
……
请以“瞬间的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⑴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⑵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
答案
5. 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6.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直观地说明了什么是“人畜共患病”。
7.不能去掉,“一般情况下”指通常情况下,在这里说明正常情况下病毒可能会潜伏不动,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就变成病毒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潜伏不动,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相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
3.孙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
妻子: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
14.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15.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
16.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
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