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节选)》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品读语言 1.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 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 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明确 一场打斗,双方皆胜。“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 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的目的;而阿Q也“得胜”了, 虽然实际上被欺侮,但精神上毕竟也胜利了,因为他认为是老子被儿子 打了,他也占了上风。一个词语,两种讽刺,真是十分巧妙。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 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无辜,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 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的被颠倒了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了解《阿Q正传》
《阿Q正传》,1921年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是鲁迅先生 的一篇著名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了 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 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 的一生。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 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 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 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 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1.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填写 下面的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事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1.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填写 下面的表格。
相 关 背 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 由于其领导阶级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的 不彻底性。革命者并未唤醒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广大农 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是把革命政权拱手让给了原来的封建统治势力。封建统治阶级 的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掌握的革命 政权去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精神”其实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 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是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
解
《阿Q正传(节选)》
题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
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畏强凌弱
忘却屈辱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明确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 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他被赵太爷叫 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 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 便得意起来。一方面,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他 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自 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 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事件
心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言、动作
第一次
闲人嘲讽癞疮疤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争论“畜生”“虫豸”被
第二次
打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打
第三次
参与赌钱被打
自己打自己嘴巴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
第四次
和王胡较量被打
他。”“这毛虫!”“君子动
口不动手!”
第五次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骂,等待挨打
胜利方法 自欺欺人腹诽战术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明晰主旨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 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 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 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阿Q正传(节选)》
【文本解读】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作品。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 作品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 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思想。“阿Q精神”也随着小说 的传播,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名词。 阅读本文时,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所认识。学习 时,要着重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 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独创性,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 还可以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预习检查
问 题 探 究
【思考1】概括每一章的主要事件 明确 第二章:①穷得无老婆却吹其儿子阔;②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 人“不见世面”;③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④赌 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 第三章:①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②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③被 “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
1.明确字音 土谷祠(cí) 舂米(chōnɡ) 根柢(dǐ) 癞疮疤(chuānɡ) 敌忾(kài) 下箸(zhù) 醉醺醺(xūn) 口讷(nè)
2.解释词语 ①小觑:小看。 ②口讷:嘴笨,言语迟钝。 ③行状:履历,事迹。 ④出言无状: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⑤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⑥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品读语言 1.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2)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 乎失败了。 明确 表面上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上表明,阿Q赢 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 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 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 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 肓”,无可救药了。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4.小说中写阿Q调戏小尼姑有什么用意? 明确 调戏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他把所受的屈辱都怪在 小尼姑身上,通过调戏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炫耀自己强大的一面。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5.阿Q的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试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并探究 其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明确 (1)“精神胜利法”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 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2)原因:①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 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并 非来自统治阶级自身。 ②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瞒与骗,因 此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中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 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 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 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 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 最大领土的作家”。
了解“阿Q精神”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已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 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 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 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品读语言 1.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明确 “蒙”,承蒙,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形象地刻画出阿Q以 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品读语言 1.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4)“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 得意的笑。 明确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 “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都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 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而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 了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 情心。
问 题 探 究
【思考2】把握人物形象 3.阿Q生平遭受了哪两件屈辱事?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的原因 是什么? 明确 (1)第一件屈辱事: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第二件屈辱事:辱骂 “假洋鬼子”挨打。 (2)原因:①这两次挨打都是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 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②打他的两个人在 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问 题 探 究
【思考4】探讨意图 1.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请探 讨他塑造阿Q的真正意图。 明确 鲁迅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的种种表现以及它的严重危害,写出了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 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