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同释异:中国近代农民何以贫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李金铮文章来源:《江海学刊》2013年第2期点击数:138 更新时
间:2013年09月26日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不少“进步性”的变化,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仍然是非常贫困的。
这绝非中国知识界的想象和构建,而是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流和本质的大问题。
问题不是农民是否贫困,而是农民为什么贫困,农村经济为什么落后?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从未停止过讨论,但只有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时局变化的影响、社会思潮的活跃,才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知识界的研究表明,农民之所以贫困,大致有单因论、多因论和双重因素论之别。
因学术观点、政治立场的不同,学者之间进行了批评和反批评。
应该说,几乎所有学者的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真相,很难说哪一种完全没有道理,或者说相互之间有什么截然对立的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理论深度不同罢了。
除此之外,还有分歧者,乃是各派在既有认识的前提下,对如何改革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就是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存在激进与温和之别。
比较而言,大多数学者不过是书生论政,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此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规模的革命实践,于中国社会之变化影响最大。
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改革再度遭遇到瓶颈,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同样思维逻辑的新一轮论争正在猛烈展开。
【关键词】近代中国;农民;贫困;致因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之演变过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反思和批判的过程。
中国农村以其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和纷繁复杂,更是倍受关注,贫困问题就是其中的焦点之一。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许多“进步性”的变化,比如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经济作物专业区域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经营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开始成长,农民生活消费结构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等等,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从维持生存的绝对意义而言,中国农民的物质生活仍是非常贫苦的。
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而言,无论是激进派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非激进派学者,尽管对“贫困”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在实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几乎都得出了“绝对贫困”的结论。
仅以后一类学者为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了不足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
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①农业经济学家卜凯也指出:“中国农人的生活程度之低,从各方面皆可看出。
收入方面既是渺小的可怜,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仅仅用于维持物质生活方面的要素。
生活必须费用虽占入款的大部分,可是食物既缺乏营养,且又终年不变,衣服极粗,仅足蔽体,住室简陋,聊蔽风雨。
”②社会学者柯象峤峯统计,农民在贫穷线以下的人口,约有3/4。
若以全国人口4.5亿计算,不下2.6亿人,约为全国的60%。
③毋庸讳言,那个时代的知识人,为了急于复兴中国农村,改变中华民族落后之命运,关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描述,可能多少有夸大危
机的成分,但我们绝不同意现在有些学者所说的,这些人的描述更多的是想象甚至是编造。
一个时代的现实作品和社会意识总是基本上反映了社会存在,将那个时代学者的研究贬斥为想象和编造,既违背了历史哲学常识,也是对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的无知,更是对知识分子本身的不尊。
当然,从历史变化的角度来看,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不一定比此前更加恶化,但农民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则是可以肯定的,这已经被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所证明。
要之,农民贫困是反映中国近代社会主流和本质的一个大问题,某个时段或某个地区的枝节的“改善”远不足以撼动这个主流和本质。
近些年所谓“改善”和“发展”说,仅具相对意义,而非绝对意义。
④我以为,中国近代农村的问题已经不是农民是否贫困,而是农民为什么贫困,与之相连的是农村经济为什么落后?只有对此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才能真正深入到中国近代社会的深处,也才能真正谈得上解决中国社会矛盾。
应该说,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从未停止过讨论,但只有到了二三十年代,这一讨论才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社会危机感才愈加强烈起来。
其背景显然与这一时期的时局动荡和社会思潮的活跃有关:一是大革命结束前后,与革命前途相关联的中国社会性质、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大讨论,尤其是中共革命的大规模实践,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尤其是农民贫困问题的探讨;二是南京国民政府和知识界提出了“复兴农村”的口号,而复兴农村的前提则是要了解此前中国农村尤其是农村社会经济矛盾、农民贫困的状况,由此掀起了中国农村调查、研究和讨论的高潮;三是受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侵略东三省和水旱灾害集中爆发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一度陷入低谷,农民生活更加困难,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国民政府统治力的薄弱,也为学者的自由论争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总之,由于以上的机缘,社会各界对当下乃至整个近代的农村社会、农民生活贫困的问题更加关注,争论更加激烈。
正如社会学家李景汉所言:对于农村问题的症结与其解决的办法,近年以来已经发表了极多的言论,提出了不少的主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均有其独到之点。
⑤迄今,这些言论已经成为非常珍贵的思想遗产,然尚未引起相关学界应有之重视,仅在一些实证研究中作为资料引用,至于思想史、学术史视域下的探讨尚付阙如。
本文之主旨,就是钩沉相关史料,将最具代表性的论争做一梳理,以反映这一时期学界对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思想脉络。
与此同时,也为今天的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农民史研究提供对话的起点。
也就是说,首先应该弄清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说的,由此出发继续进行相关研究,超越前人,避免有人动辄自言学术创新的梦话。
历史并不遥远,这一学术史、思想史的阐述,相信也能为当今的中国农村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一些认识上的借鉴。
单因论
所谓单因论,就是一些学者侧重从某一方面论证中国农民贫困的原因。
大略言之,有以下六种:
1.有的学者强调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变化,始自外国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
于是,有不少学者将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归之于外国列强的侵略。
经济学者、“重工派”代表人物之一袁聘之就持此观点。
他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主要原因,不是内在的农业生产之落后,而是外来帝国主义的商品侵入穷乡僻壤,帝国主义对农村不断的残酷榨取,这由1842年以前中国农村经济未曾破产,而破产的加速又为近几年资本主义的长期恐慌、对中国大量倾销的时期,可以证明。
也就是说,农业建设如果不能阻止帝国主义商品的侵入,则农民的收入不仅不能增加,甚至还要减少,1933年全国的丰收就是一个例证,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落,农民反以丰收为灾。
至于农业生产增加后,企图以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来提高或保持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在事实上更不可能。
在资本主义长期恐慌的今日,在各帝国主义者施行货币关税,用尽各种方法倾销其农产品及掠夺原料的今日,只是一种幻想。
由此可知,救济农村不是建设农业可以济事,必须阻止帝国主义商品的侵入,才能达到目的。
⑥
2.有的学者强调人口因素
在清前期,中国人口由顺治朝的5000多万迅速增至康熙朝的1.2亿、乾隆末年的3亿和道光朝的4亿余。
自此以后,人口膨胀及其危害成为朝野上下关注的社会焦点,洪亮吉、汪士铎的言论曾盛极一时。
在二三十年代,主张人口压力巨大的学者也是相当之多。
不过,其中特别强调人口压力导致农民贫困者,主要是农业经济学家乔启明。
他认为,近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迭经外铄内发种种因素的摧残,几已濒于破产。
目前国家一切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与农村人口过剩多有直接关系。
我国虽称地大物博,然地虽大而多不适于利用。
今后利用科学,改良生产技术,或调整土地利用,固能增加生产,然人口增加若不予以有效的限制,仍难解决人口与食粮问题。
总之,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本原为人口过剩,今后提高我国生活程度之道,固在增加土地,或促进文化,而人口问题之首获解决,尤为重要。
苟此人口过剩的核心问题,得其解决,则其他一切问题不难迎刃而解。
⑦
3.有的强调军阀混战
辛亥革命推翻皇朝帝制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时代。
每次战祸,必致战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于是,一些学者特别强调军阀战争的恶果。
如统
计学和经济学家陈其鹿以陕西农村为例指出,农村破产,已至山穷水尽之境。
此种灾荒之造成,主要原因不出袁世凯时代所遗留残余军阀的恶劣影响。
举凡各种苛捐杂税的征收、杂项摊派的剥削、粮食牲畜的供应、不兑换流通券的发行、土匪之遍野,无一而非军阀所造成。
贪官污吏不过为军阀的爪牙,土豪劣绅流氓地痞则在杂色军队统治下而愈形猖狂,至于高利贷不过为民穷财尽后之自然现象,皆非促成农村崩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无非为军阀争夺地盘与军费之浩繁。
⑧
4.有的强调国内政治与社会秩序不良
所谓政治与社会秩序不良,既与上一因素相关,但又不尽然,其涉猎范围较广。
著名学者胡适认为,全国农村大都陷入了破产的状态,这里面的因子很复杂。
有许多因子是由于世界的变迁、国际的关系,但绝大多数的农村所以破产,农民所以困穷,都是由于国内政治的不良,剥削太苛,搜括太苦,负担太重。
现时内地农村最感苦痛的是抽税捐太多,养兵太多,养官太多。
“在这种苦痛之下,人民不逃亡,不反抗,不做共产党,不做土匪,那才是贱种哩!”⑨他不同意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导致了中国农民贫困,“如说‘贫穷则直接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则难道八十年前的中国果真不贫穷吗?如说‘扰乱则间接由帝国主义之操纵军阀’,试问张献忠、洪秀全又是受了何国的操纵?今日冯、阎、蒋之战又是受了何国的操纵?”⑩
5.有的学者强调天灾人祸
天灾人祸是中国历史上的老问题,只是近代以后尤其是民国以后更加频繁罢了。
起予通过山西几个村镇的研究指出,农村的种种衰颓,有的固然是由于他们特殊的经济背景所造成,而大部分是历年天灾、人祸和整个政治的、经济的恶因的反映。
这几个镇的情况可以代表中国农村一般的情形,至少可以代表山西的农村。
(11)
6.有的学者强调农民负担苛重
苛捐杂税古已有之,历代王朝官民矛盾的激化往往由此而起。
相比而言,民国以后,中国农民的负担有明显加重的趋势,引起学者的重视。
财政学者任树椿认为,农村经济之崩溃,固有其他种种关系,而田赋问题,关系农民经济与国家
财富,至为重大。
历来中国田赋之积弊,实罄竹难书,如附加税之繁重,税则之紊乱,征收制度之不良,在在足以使农民负担加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家收入减少。
(12)
以上所列,不一定全面,但可以看出,对中国农民贫困持单因论者,学术背景比较复杂,他们一般是从各自的角度和理解强调某一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中国农村社会改革的意见。
衡诸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实际,各家看法均不无道理,皆为社会存在的部分反映。
不过,他们仅从一个或主要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有失偏颇。
多因论
与单因论相比,更多的学者主张多因论,即从多侧面、多角度解释中国近代农民贫困的原因。
他们之中,多数是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专家,也有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改良派。
卜凯一向被称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技术学派”代表人物。
他认为,农村的贫困是由于农场面积的零细、生产力的薄弱、人口的繁密、劳力的过剩、农民平时积蓄的缺乏、水利不修、交通不便、森林太少、缺乏信用组织等项,因此主张人口节制、公允地租、改善运输机关、推广信用制度、增进农业技术、整理水利等项。
(13)
著名哲学家、乡村实验派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对中国乡村和农民的破坏力量有三:一是政治属性的破坏力,即兵祸、匪祸、苛征等;二是经济属性的破坏力,即外国之经济侵略;三是文化侵略的破坏力,即礼俗风尚之改变等。
三大破坏力以文化居先,而政治最大,因破坏不外两面,国内与国外的,国内的固当由政治负责,国际的侵略其责亦在政治。
(14)
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之所以崩溃,中国文明的进步之所以受到阻碍,是因为中国农民有愚、穷、弱、私四大缺点,即:缺乏知识力,不但没有适当的知识,更不识本国的文字,如何能取得知识,更提不到享受文化!在生计上,生产低落,经济困难,生活在生存的水平线之下,没有增加生产、改善经济组织的能力。
身体衰弱,对于公共卫生毫无办法,真是病
夫的国家!更要紧的是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的陶冶,缺乏公民的训练,无法自立自强。
(15)
国际联盟驻华技术合作代表拉西曼,在为国联行政院及对华技术合作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书中指出,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危机的基本原因是:生产技术不精,农业产额低微,高利借贷,赋税过重(尤以附加税为然),以及国内大部分所通行苛刻而不经济的佃租制度。
(16)
财经专家朱偰认为,农民经济没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可细分。
一,自然原因。
如水旱、蝗灾、瘟疫频繁。
二,政治原因。
税捐繁重,间接消费税多,加重平民负担,直接税如田赋及营业税皆落在生产者身上,而受其害最烈者,厥为农民;公债泛滥,中国历年发行公债超过游资两倍,其代价就是信用膨胀,游资集中都市,农村金融偏枯,农产品价格暴跌,甚至地方典当等铺也纷纷倒闭,农民欲求高利贷维持生存而不可得。
三,经济原因。
在工业化过程中,机器工业以及洋货的倾销剥夺了中国农村副业;入超日趋增加,现银外流,金融益趋紧缩,物价更趋跌落;洋米进口增加,压低国内米价及麦价,摧毁了国内农业。
(17)
社会学家李树青通过对北京清华园附近一个村庄的研究,认为导致农民贫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土地分配不均。
土地分配不均是构成农村崩溃最主要的原动力,土地过细的分割是农民贫穷的主因。
二,人口与劳力过剩。
人口过剩不过是劳力过剩的结果,因都市中新兴工业逐渐没落,劳力市场狭窄,于是大批失业的农民必然导致人口过剩的现象。
三,佃租率过高。
由于半自耕农及佃农的众多,导致佃租率过高。
四,利息苛重。
高利贷资本是破坏农村最有力的原素,将来如无法制止农村金融的不断向外流动,则农村金融愈枯竭,高利贷资本愈活跃,而投资于土地者亦愈少,结果是农村土地日益荒废,农业再生产行程日益萎缩,农民生活程度也日益低落,势必整个农村完全破产。
(18)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土地分配不均,地租剥削,苛捐杂税,手工业衰落,天灾人祸是导致农民生活贫困的重要因素。
一,土地分配不均。
虽然一个社会的生活程度最后决定于生产力,但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不能提高所有农民的生活水平,因为土地分配不平均,每家所得农产物分配也不平均,从而导致一些农民不够食用。
二,地租剥削与苛捐杂税。
中国农民所支出的项目并不全是消费,还包含着地租、捐税和摊派。
中国土地上至少有1/4的收获在地租项目及类似的剥削制度下,脱离了生产者的掌握。
一半的农民靠所剩余的一部分不够维持生活,不能不靠借贷过活。
三,中国农村手工业遭受机器工业和外国货的冲击,迅速衰退,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乱,农民连维持一种最低下的生活标准的传统的
调整办法也做不到了。
四,天灾人祸。
灾祸、劫掠、敲诈、瘟疫等意外的打击,各种非法的摊派,供给过境军队的消耗以及各种强拉的工役,这些是比土地制度更紧急的。
(19)
社会学家吴景超归结了五个方面的原因,包括土地没有充分利用,农业产量低,分配不公平,人口数量太多以及各种封建剥削等。
(1)农民的农场太小。
平均不过24亩左右,还有许多农场不到这个数目。
(2)生产方法落伍。
无论是小麦、稻米、玉米或棉花,中国农民的成绩都远不如他国农民。
(3)交通不便。
农民的出产品在市场上得不到善价。
(4)副业的衰落。
许多副业的出产品与外国的出产品相竞争而被淘汰,农民丧失了一笔重要的收入。
(5)各种剥削势力。
地主、高利贷者、奸商、苛捐杂税、股匪与劣兵的骚扰等,都造成中国农村普遍的破产。
(20)
经济学者归廷辁认为有六个方面。
(1)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我国腹地,无论穷乡僻壤,都充斥着洋货,农民的土产和幼稚的工商业日渐萎缩,自足经济被破坏殆尽了。
(2)地主豪绅及商业资本之剥削。
地主豪绅的重田租和高利贷剥削不减于往日,反而变本加厉。
(3)捐税之繁重。
中国目前捐税之繁重已达登峰造极,超过农民负担的限度,加速了农村破产和经济崩溃。
(4)农作物价格惨落。
农作物价格惨落,减少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感到经营农业的绝望。
(5)副业之衰败。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农村的丝和茶两种副业一落千丈。
(6)天灾人祸频仍。
天灾使农民终岁辛劳的结果概被摧毁,人祸使农民不能安居乐业。
(21)
还有一些学者所列举的原因,就更多了。
如社会学家言心哲认为有九个方面,包括:国际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侵略,农村金融机关的缺乏,赋税繁重,商人、土豪、地主的剥夺,战争的祸害,农村社会缺乏组织,农村不事生产的人口增加,交通不便,水利不讲,灾荒流行等。
(22)农村社会学家顾复认为有十个方面,包括:耕作面积过于狭小,农业组织不备,农民生计困难,租种农颇多,金融机关不振,灾害流行,官民的轻视,农村缺乏指导者,财政困难等。
(23)农村社会学家杨开道总结为十二个方面,包括:农民太无知识,收入太少,交通不便,缺乏资本,没有领袖人才,政府太不负责,社会忽视,地主压迫,金钱外溢,兵灾匪祸,农民保守性太重,没有组织等。
(24)
以上所列多因论者,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多因论者所持观点,显然比单因论者更加全面,但与之仔细对照,实际上多是对单因论中几个或多个方面的综合和添加。
尽管如此,它们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实际;第二,多因论者对所列出的各种因素,一般都是并列视之,而未分别
主要和次要,颇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味道;第三,不仅主次不分,所列各个因素之间还经常出现相互重叠、同义反复的现象,缺乏因果勾连。
也正是由于二、三两个方面的原因,多因论者对中国农民贫困的解释深度大大降低了。
双因论
所谓双因论,就是认为中国农民的贫困,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所致。
尽管有的论者可能将之细化为诸多因素,但终究归结或概括为这两个方面,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
持此观点者,既有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有其他从事社会经济研究的学者。
这一观点,最为当今中国学界所熟悉。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主要有潘东周、许涤新、千家驹、薛暮桥、钱俊瑞、陈翰笙、孙冶方、钱亦石、王亚南等。
他们或者为中共革命理论家,或者为“中国农村派”的重要成员,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分配派”。
潘东周的主要观点,是地主、军阀、高利贷、商业资本等封建剥削导致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危机,而这一切又都是受帝国主义控制的。
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第一是地主,地主利用其土地私有权,向农民收取50%以上的地租。
第二是军阀制度之苛捐杂税的剥夺,没有一个地方的农民不承担非常重的负担。
第三是高利贷的剥夺,高利贷资本利用农民的贫困,用很高的利息借谷米借钱予农民,使农民得以完成纳税而过最低限度的生活。
第四是商业资本的剥夺,城市商人到农村中收买农产品,不付给农民以适当的价值,而压制农民生产品的价格。
而这一切剥夺的主要动力,是帝国主义。
商业资本事实上是帝国主义的买办,高利贷资本多半是城市钱庄在乡村的代理人,而钱庄又是帝国主义银行的支配物。
地主取得了生产品之后,同样是卖给帝国主义的买办。
世界上没有一国的农民,还像中国农民这样受剥夺。
农民既然受了非常严重的剥夺,以至农村生产技术日益落后,而造成现在的危机。
(25)
千家驹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了非常明确的理论升华。
他认为,中国农村所以破产的根本原因,第一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的统治,它要从殖民地农村中榨取更多量的原料,同时又输进农村日用品,经济容量过小的农民抵不住这猛烈的打击,自不得不趋于完全屈服。
另外,国际金融资本通过银行、钱庄、商人、地主而对农民作高利贷的剥削,使破产的农民更陷入贫穷。
第二是由于残余的封建势力的剥削,这种剥削复可分为经济的与超经济的。
高率租佃是使农民破产的一个原因,军阀官僚的榨取是使农民破产的又一个原因。
不过,在这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