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ppt.Convertor

合集下载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PPT课件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PPT课件
N2O
自然源:包括海洋以及温带、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 人为源:农田生态系统、生物质燃烧和化石燃烧、己二酸以及硝 酸的生产过程 汇:在平流层被光解成NOx,进而转化成硝酸或硝酸盐而通过 干、湿沉降过程被清除出大气
HFCs(氢氟碳化物)
源:工业生产 汇:对流层与OH反应以及在平流层光化分解
二.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石化燃料燃烧,大气中的CO2浓 度上升了约70/cm3· m-3。1995年全球CO2总排放量为 220/亿t。世界上CO2排放量最多的前15个国家见表2。 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耗的总格局不会出现根本性 的变化,人类将继续以石化燃料作为主要能源。同时随 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大增长, CO2浓度会继续增长,达到工业革命以前水平的10倍左 右。
CH4
人为源:天然气泄漏、石油煤矿开采及其他生产活动,热带 生 物质燃烧、反刍动物、城市垃圾处理场、稻田等。 自然源:天然沼泽、湿地、河流湖泊、海洋、热带森林、苔 原、白蚁等。
汇:(1)在对流层大气中与OH反应而被氧化掉,约445Tg/a (360~530Tg/a); (2)一部分CH4输送到平流层,在那儿发生光解和被OH、 Cl和O(1D)等氧化,约40Tg/a(32~48Tg/a); (3)被土壤吸收,约30Tg/a(15~45Tg/a)。

CO2
源:植物呼吸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化石燃料 燃烧(全世界每年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 到大气中的CO2总量折合成碳大约是6Gt;每年由于土地利 用变化和森林被破坏释放约1 .5Gt碳。) 汇:植物光合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每年 3.7Gt碳被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CH4 大气CH4浓度变化监测始于1978年,当时浓度为 1510×10-9,经过20多年的增长,1998年浓度已达约 1730×10-9(表1)。70年代晚期CH4浓度增长速率约 20×10-9/a,80年代下降至9×10-9~13×10-9/a。 1984~1996年间CH4浓度的增长速率出现了连续下降 趋势,1984年的增长量还达到14×10-9/a,到1996年已 经下降为3×10-9/a。这一逐步减少的增长速率反映了相 对于CH4在大气中的存留年限来说,CH4浓度变化已经 接近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如果全球甲烷的源与OH浓度 继续保持稳定,则可能出现CH4浓度从现在的1730×10-9 到1800×10-9的缓慢增加,从而基本上不影响甲烷对温室 效应的贡献。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课件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课件

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 表面温度升高,引发全
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 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
和低洼地区。
极端气候事件
暴雨、干旱、台风等极 端气候事件增多,影响 农业生产、水资源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化影响生物栖息 地,导致物种灭绝和生
态系统失衡。
02
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
全球气温的上升趋势
03
温室气体减排的挑战与机 遇
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减排技术
研发更高效、低成本的减排技术,如 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 等。
技术推广
推动减排技术的广泛应用,降低其成 本,使其成为更多企业和国家的选择 。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
国际协议
参与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政策协调
加强各国政策协调,避免出现贸易壁垒和绿色保护主义。
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01
02
03
04
工业生产
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如 钢铁、水泥、化稻种植、化肥使 用等产生的甲烷、氧化亚氮排
放。
交通运输
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
能源生产
燃煤、燃气发电厂等能源设施 的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VS
创新减排政策与技术
鼓励各国在减排领域进行政策创新和技术 研发,推动清洁能源、低碳交通等领域的 技术进步。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推广绿色消费
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节能、低碳的产品和 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浪费。
促进绿色出行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等低碳出行 方式,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实用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实用PPT精品课件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一)气候变化
1、气候: 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 计状态
2、概念: 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3、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不 同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
全球气候变化特点
时间
变化
地质时期
(距今22亿年~1万年)
历史时期 (1万年左右)
近代
经历三次大冰期,大 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气候波动上升
气温显著升高
历史时期的全球气温变化
历史时期的 全球气温变化
近代全球 气温变化
近代全球气温变化
近代全球气温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影响气候变 化的因素不仅仅只是自然因素,在 近代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 成的。
[名师课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 修一《 全球气 候变化 》实用P PTPPT 课件( 完整版P PT)
[名师课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 修一《 全球气 候变化 》实用P PTPPT 课件( 完整版P PT)
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自然 有利
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 延长;高山积雪、冰川融化;河流结冰期缩 短;温带生物分布纬度位置升高。
[名师课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 修一《 全球气 候变化 》实用P PTPPT 课件( 完整版P PT)
[名师课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 修一《 全球气 候变化 》实用P PTPPT 课件( 完整版P PT)
影响农业生产
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全球 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 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 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 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就地区而言,位于 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 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 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 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全球气候变暖PPT

全球气候变暖PPT
?在大西洋北部热量被带走以后剩下的就是又冷又咸的海水因为盐不会随着蒸发而蒸发这样就使得海水变得又稠又重这样一来冷却稠密的海水以每秒500万加仑约2立方米的速度下沉将海水送回南边
环境问题
一、臭氧层空洞 二、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
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
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 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 成。 简单的解释为“温室效应”。
冲突
一、人口 二、科学和技术革命 三、反思自己
人口


二战之后有一个“婴儿潮”, 当时世界人口刚刚越过20亿, 现在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很快这个数字会变成90亿。人 口增长用了10000代才达到20亿,而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的父 辈这一代,就从20亿飙升到70亿,甚至90亿; 人口剧增同时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且集中在那些贫困国家:食品紧张、用水紧张……脆弱的

隐蔽的信号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由于全球变暖等原因,
正在褪色,变成褐色; 那些依赖珊瑚礁的鱼类,也濒临灭绝; 总的来说,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超过自然 速度的1000倍以上 。
南极
南极,目前地球上最大面积的冰层;
有人说:“要是你看到南极半岛的冰架裂开,
要小心,这应该看作是全球变暖的征兆”。
在南极洲西部
,由许多小岛组成,而海洋就 在其下面,所以海洋升温会对其产生影响; 如果南极洲西部消失了,全球海面会升高20 英尺!人们监测了冰原底层的异常变化,对 于另一个相同大小的冰层而言,它的变化还 算相对稳定的; 若格陵兰消失同样可以使海面上升20尺! 关于格陵兰的近况,戏剧性地,这里也有类 似的冰泊,情形同南极的冰架一样。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ppt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ppt
➢ 含氯氟烃(CFCs)是人工合成物,主要包括CFC-11、 CFC-12等,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它们在大气中的浓 度由30多年前的0增加到目前的约1×10-9。随着各国逐 渐禁止使用这些物质,它们的浓度会逐渐下降。
特权福利
特权说明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或阅读完成VIP专享文档(部分VIP专享文档由于上传者设置不可下载只能 阅读全文),每下载/读完一篇VIP专享文档消耗一个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温室气体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 、 臭氧(O3)和氟氯烷烃(CFCs)等可以使太阳辐射的短波几乎 无衰减地通过,但对地球的长波辐射的波段却有很强的吸 收能力,这些气体为温室气体。
➢ 温室气体吸收地球红外辐射线的谱带范围为7000-18000 nm,二氧化碳吸收辐射线的范围为12500-17000nm, 透射到大气中的红外辐射约70-90%都是7000-13000nm 范围内,所以二氧化碳对吸收红外辐射起了主要作用 , 其它具有温室效应的痕量气体也可吸收部分红外辐射 。
CO2
源:植物呼吸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化石燃料 燃烧(全世界每年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 到大气中的CO2总量折合成碳大约是6Gt;每年由于土地利 用变化和森林被破坏释放约1 .5Gt碳。)
汇:植物光合作用,海洋的非生物物理化学过程( 每年 3.7Gt碳被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温室气体排放》PPT课件

《温室气体排放》PPT课件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 2005年11月,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 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 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 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温室气体排放个案研究
2010年1月25日
温室气体排放简述
什么是温室气体
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形成的温 室气体,如:水汽(H2O)、氟利 昂、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臭氧(O3) 、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 碳化物、六氟化硫等的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多为世界重 工业发展产生,温室气体一旦 超出大气标准,便会造成温室 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
2008年12月,第14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 2009年12月7日—18日 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 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 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
199过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 生效
1 2 3
《京都议定书》
1 2 3
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的补充条款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温室气体的定义、排放源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一、温室气体的定义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和辐射地球表面长波辐射的气体。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和氟利昂等人为合成气体。

这些气体的排放来自于人类的工业活动、能源消耗、交通运输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二、温室气体排放源1. 工业活动工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

工厂的能源消耗和排放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同时,一些工业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也会产生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其他温室气体。

2. 能源消耗能源消耗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能源消耗在交通运输、家庭供暖和电力生产等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3. 农业和畜牧业农业和畜牧业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也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稻田、牛羊的消化过程以及动物粪便中的细菌活动都会释放甲烷。

氧化亚氮则主要来自于化肥的使用和农田排水。

4. 森林砍伐森林砍伐导致了树木的死亡和分解,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此外,森林的减少还削弱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 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

耐热性极强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能够吸收和保留地球表面的热量,使得地球变得更加温暖。

高温不仅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泥石流和干旱,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海洋中冰川和冰盖的融化。

这些融化的冰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威胁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还会加剧海洋风暴和洪灾的风险。

3. 生物多样性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的变化,使得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温室效应》PPT课件

《温室效应》PPT课件

室效應,維持地表之溫度。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
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污染,改變大氣結構。其中特
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及森林砍伐後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氣體,吸
收地表之長波輻射,造成之人為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
加。
至目前為止,僅增加少許溫度(過去100年只增加0.3℃至
0.6℃) ,海平面則持續上升(10至15公分)。工業革命後二氧化

精选ppt
17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
若是溫室效應氣體濃度不斷增加,則將使地表溫度增加, 進而導致氣候的變化,其影響包括: 北半球冬季將縮短,並 更冷更濕,而夏季則變長且更乾更熱,亞熱帶地區則將更乾, 而熱帶地區則更濕。 由於氣溫增高水汽蒸發加速。全球雨量 每年將減少,各地區降水型態將會改變。 改變植物、農作物 之分佈及生長力,並加快生長速度,造成土壤貧瘠,作物生長 終將受限制,且間接破壞生態環境,改變生態平衡。 海洋變 暖、海平面將於2100年上升 15-95公分,導致低窪地區海水倒 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於海岸邊緣的人口將遭受威脅。 改 變地區資源分佈,導致糧食、水源、漁獲量等的供應不平衡, 引發國際間之經濟、社會問題。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表示1974
年5月以後的數據,取自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 )表示每月平均值的長期趨勢。
精选ppt
13
甲烷(CH4)
CH4在大氣層中的增長速度已在近十年減少下來,尤其 在1991至1992年間有明顯的下降,但在1993年後期亦有 些增長。1980至1990的平均增長速度是每年13PPBV(十 億份之一體積)。

全球气候变化 PPT课件 课件18 人教课标版

全球气候变化 PPT课件 课件18 人教课标版
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的企鹅数目从 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2006年7月18日,一名青年跳入英国的泰晤士河游泳。 7月,英国出现了据称是近百年来的最高气温。
2006年7月23日,在法国东南部的里昂,一只猴子端 起瓶子喝水。在今年热浪袭击期间,法国共有112人 直接死于高温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等)
2.自然原因
如热带雨林破坏,吸收二氧化 碳的能力减弱。
三、(变暖)主要原因
排放温 室气体
破坏森林
CO2浓 度增加
CO2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全球气 候变暖
四、(变暖)应对措施
减 少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的 途 径
《北京晨报》2009年11月24报道:把灯泡换为节能灯,把空调温度调低 两摄氏度,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用洗脸盆接水洗脸,坚持用手洗衣物, 能坐公交就别开车……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京城里悄然兴起了“低碳 族”,在生活上更注意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ppt课件教学教程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ppt课件教学教程
➢在大气中要求一定的浓度,H2O和CO2在大气中的浓度较高,象
HCl、CO、NO、N2O等分子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其在大气中的 浓度远远低于H2O和CO2,因此目前他们还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虽然CO2是研究的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但是CFCs等浓度增加造 成的温室效应要比CO2强很多。目前CFCs比如CFC-11、CFC-12 已经成为十分有效的温室气体。
四、臭氧层破坏
▪ 一般太阳辐射线分为三个波段:紫外<400nm,可见400760nm,红外>760nm;
▪ 其中紫外又分为三个波段: <290nm, 290-320nm, 320-400nm;其中<290nm, 290-320nm的紫外光几 乎全部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只有320-400nm的波段中 的约1%紫外线能够达到地球表面。所以我们经常说O3能 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
Y + O3 YO + O2 O + YO Y + O2 总反应: O + O3 2O2/Y
该过程是三位化学家F.Sherwood.Rowland(什 伍德.罗兰)、Mario Molina(马利奥.莫琳娜)、 Paul Crutzeu(保罗.克里森)在1995年提出并总结 的,因此当年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全球气温上升中,由于两极温度升高快,而赤道升温慢, 因此会导致全球的大气环流发生改变,例如西风漂流等 减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都会减弱等,从而引发一系 列的气候变化反应;
➢另外由于温室气体上升,还会伴随大量其他环境问题, 如物种对气候不适应导致的物种灭绝,生物对气候的不 适应可能导致的疾病流行等等。
3、主要温室气体
▪概述
➢温室气体包括两类:一类在对流层混合均匀,如CO2、CH4、 N2O和CFCs。另一类在对流层混合不均匀,如O3、nMHCs。 造成混合不同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平 均存留时间)不同,化合物寿命长,则容易混合均匀,其温室 效应具有全球特征。寿命短则不利于混合均匀,其温室效应只 具有区域性特征。

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第一章:温室气体排放的概念与来源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并辐射地球表面向外发出的长波辐射的气体。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氟利昂(CFCs)等。

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人类的活动,比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伐割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第二章: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引起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会改变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强了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的变化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第三章: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与后果温室气体排放的持续增加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与后果。

首先,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洪涝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其次,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如热浪、干旱和暴雨等,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生物多样性的流失、珊瑚礁白化、森林火灾频发等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直接后果。

第四章:应对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的方法要应对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包括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

其次,开展单位面积尽量多地种植树木和保护森林,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和执行各国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第五章: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前景展望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

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但是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并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未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能力和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机制,我们有望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世界。

第1讲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ppt.Convertor

第1讲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ppt.Convertor

第1讲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何谓温室效应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

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

其可能的积极作用是使部分干旱区雨量增多,高纬度农业区热量状况改差,但更主要的是负面影晌,就是便热带和温带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以及冰山熔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三角洲被淹没。

温室的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

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温室气体种类和作用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全球变暖的证据:气象观测证据,冰芯记录,树木年轮学证据,遥感证据温室效应的影响若是温室效应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则将使地表温度增加,进而导致气候的变化,其影响包括:北半球冬季将缩短,并更冷更湿,而夏季则变长且更干更热,亚热带地区则将更干,而热带地区则更湿。

由于气温增高水汽蒸发加速。

全球雨量每年将减少,各地区降水型态将会改变。

改变植物、农作物之分布及生长力,并加快生长速度,造成土壤贫瘠,作物生长终将受限制,且间接破坏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

海洋变暖、海平面将于2100年上升15-95公分,导致低洼地区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于海岸边缘的人口将遭受威胁。

改变地区资源分布,导致粮食、水源、渔获量等供应不平衡,引发国际间之经济、社会问题。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一)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等)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排放和泄漏(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工业生产过程(如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加温室气体的种类,CO2,CH4,含量和生命期,作用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二)农业(如水稻)(甲烷)畜牧业(如牛等反刍动物消化)(甲烷)废弃物处理(甲烷和二氧化碳)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如森林砍伐)甲烷排放情景是指为了制作未来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预测,根据一系列驱动因子(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条件、全球化、公平原则等)的假设得出的未来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排放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何谓温室效应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

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

其可能的积极作用是使部分干旱区雨量增多,高纬度农业区热量状况改差,但更主要的是负面影晌,就是便热带和温带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以及冰山熔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三角洲被淹没。

温室的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

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温室气体种类和作用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全球变暖的证据:气象观测证据,冰芯记录,树木年轮学证据,遥感证据温室效应的影响若是温室效应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则将使地表温度增加,进而导致气候的变化,其影响包括:北半球冬季将缩短,并更冷更湿,而夏季则变长且更干更热,亚热带地区则将更干,而热带地区则更湿。

由于气温增高水汽蒸发加速。

全球雨量每年将减少,各地区降水型态将会改变。

改变植物、农作物之分布及生长力,并加快生长速度,造成土壤贫瘠,作物生长终将受限制,且间接破坏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

海洋变暖、海平面将于2100年上升15-95公分,导致低洼地区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于海岸边缘的人口将遭受威胁。

改变地区资源分布,导致粮食、水源、渔获量等供应不平衡,引发国际间之经济、社会问题。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一)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等)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排放和泄漏(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工业生产过程(如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加温室气体的种类,CO2,CH4,含量和生命期,作用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二)农业(如水稻)(甲烷)畜牧业(如牛等反刍动物消化)(甲烷)废弃物处理(甲烷和二氧化碳)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如森林砍伐)甲烷排放情景是指为了制作未来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预测,根据一系列驱动因子(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条件、全球化、公平原则等)的假设得出的未来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排放的情况。

早期的模式预测并没有特定的排放情景,主要进行的是CO2加倍平衡试验(IPCC,1990)。

此后先后发展了两套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即IS92和SRES。

IS92排放情景于1992年提出(IPCC,1992),主要用于SAR中气候模式的预测。

IS92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排放情景(IS92a到IS92f),分别代表未来世界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

SRES排放情景于2000年提(IPCC 2001),主要用于替代IS92用于TAR的气候预测。

SRES 排放情景主要由四个框架组成:A1框架和情景系列描述的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全球人口峰值出现在21世纪中叶、随后开始减少,新的和更高效的技术迅速出现的未来世界。

其基本内容是强调地区间的趋同发展、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的文化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的持续减少。

A1情景系列划分为3个群组,分别描述了能源系统技术变化的不同发展方向,以技术重点来区分这三个A1情景组:化石密集(A1FI)、非化石能源(A1T)、各种能源资源均衡(A1B)(此处的均衡定义为,在假设各种能源供应和利用技术发展速度相当的条件下,不过分依赖于某一特定的能源资源)。

A2框架和情景系列描述的是一个极其非均衡发展的世界。

其基本点是自给自足和地方保护主义,地区间的人口出生率很不协调,导致持续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主要以区域经济为主,人均经济增长与技术变化越来越分离,低于其它框架的发展速度。

B1框架和情景系列描述的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世界,与A1描述具有相同的人口,人口峰值出现在世纪中叶,随后开始减少。

不同的是,经济结构向服务和信息经济方向快速调整,材料密度降低,引入清洁、能源效率高的技术。

其基本点是在不采取气候行动计划的条件下,更加公平地在全球范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B2框架和情景系列描述的世界强调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人口以低于A2的增长率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技术变化速率与A1、B1相比趋缓、发展方向多样。

同时,该情景所描述的世界也朝着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但所考虑的重点仅仅局限于地方和区域一级。

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碳循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调节着两种最重要的温室气体CO2与CH4的大气浓度。

碳循环比较复杂,它具有多种不同化学物质的化学转换。

而水循环中不同库间的交换过程涉及到相变,但只有一个化学物质H2O的输送。

在全球碳循环中有四个大的碳库:大气、生物圈(湿地与海洋)、地壳(含地幔)和海洋碳库。

大气CO2库的大小在活跃的生物圈库(绿色植物,浮游生物,与整个食物链)和巨大的地壳碳库之间,进出小库的交换率比进出大库的要快几个量级。

//几百万年来,通过硅酸盐岩石的风化作用和由海洋植物固碳作用而埋藏于海洋沉积物中,CO2由大气中被清除。

而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把地球在地质时期捕获的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新的冰芯资料表明,地球系统至少在过去65万年内(6次冰期—间冰期循环)没有达到目前大气CO2或CH4的浓度值。

在那个时期,大气CO2浓度一直在180ppm (冰期最盛时期)和300ppm(暖的间冰期)。

一般认为,在冰期盛期,由大气中清除的CO2被储存于海洋中,并提出了一些因果的机理,它们把天文变化,气候,CO2和其它温室气体,海洋环流与温度,生物生产力和营养供应与海洋沉积物之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在1750年之前,CO2的大气浓度稳定在260-280ppm已达10万年。

相对于自然变化,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扰动是不明显的。

1750年之后,大气中CO2浓度以增长的速率由280ppm上升到2005年近380ppm。

这种增加主要产生自人类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也由于水泥生产,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变化(生物质燃烧,作物生产,草地变农用等)。

其中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是单一的对气候变化贡献最大的人类活动因子。

甲烷浓度从1750年的700ppb类似的上升到2005年的1775ppb,其排放源有:化石燃料,填埋废弃物处理,泥地/湿地,反刍动物和稻米生产。

CH4辐射强迫的增加量略小于CO2的三分之一,是第二个重要的温室气体。

//无论是CO2和CH4在自然碳循环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在陆地生物圈,海洋和大气之间连续地大量流动,在近十万年到1750年维持着稳定的大气CO2和CH4浓度。

通过光合作用,碳被转换成植物生物质。

陆地植物由大气中捕获CO2;植物,土地和动物呼吸(包括死亡,生物质分解),在厌氧条件下把碳作为CO2和CH4又可返回到大气中。

在年尺度上,植被火灾可能是CO2与CH4的重要源。

但如果植被再生,在年代时间尺度大量CO2又可被陆地生物圈再度捕获。

//在大气与海洋间CO2被连续地交换,进入洋面的CO2立即与水形成重碳酸盐(HCO3-)和碳酸盐(CO32-)离子,CO2,HCO3-和CO32-一起被称作溶解性无机碳(DIC)。

相对于大气和其下海洋中层的物理交换CO2在表层洋面作为DIC的存留时间不到10年。

冬季,高纬的冷水,重且富有CO2(作为DIC)由于溶解性高)从表层下沉到深层,这种局地的下沉与MOC(经向翻转环流)有关,被称作“溶解泵”。

长时期看,它被分布式向上扩散到暖表层水的DIC输送大致相平衡。

//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摄取碳,以后作为死亡的有机物与颗粒,其中一些又从表层下沉(生物泵)或转变成溶解有机碳(DOC)。

大部分下沉颗粒中的碳在表层通过细菌的作用又被氧化,并最终作为DIC再循环到海表。

其余的颗粒通量到达深海区(2000-6000m),一小部分到达深海沉积物,其中一些又重新悬浮起来,一些被埋存。

中层海水以几十年—几百年时间尺度混合,而深层水混合是千年时间尺度,需要一些混合时间以使海洋达到其充分的缓冲能力。

溶解和生物泵一起维持CO2在洋面(低值)到深层海洋(高值)的垂直梯度(作为DIC),因而调节着CO2在大气与海洋间的交换。

//从全球看,溶解泵的浓度依赖于MOC的强度,洋面温度,盐分,层结和冰盖。

生物泵的效率依赖于光合作用中由表层海洋作为下沉颗粒物输出的那一部分,它受到海洋环流,营养供应和浮游生物群组成和生理作用的影响。

下图中,黑箭头是海洋,大气和陆地生物圈间的自然或未扰动碳交换。

总的陆地生物圈与大气以及海洋与大气间的通量分别是120与90GtC/yr(约1995年)。

只有不到1GtC/yr碳从陆地通过河流输入到海洋中。

这些通量在长时期平均是平衡的。

对于长期地质年代具有重要性的,另外自然通量包括由陆地植物的有机物质向土壤中惯性有机碳的不稳定转换,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积累(反风化作用)与火山活动释放,它们的量值总体上是小的。

在1750年前的1万年中净通量不到0.1GtC/yr。

海洋和陆地的碳收支海洋中碳以三种形式存在:(1)溶解的CO2或H2CO3(碳酸)(2)与Ca2+与Mg2+及其它金属阳离子偶对的碳酸盐粒子(CO2-3)(3)重碳酸盐离子,这是海洋碳库含量最大的。

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含量比海洋低很多,18世纪中的估计表明总碳库容量为2300GtC,其中80%在土壤和地表废弃物中,其余在地上植被中:净初级生产力(NPP)每年把约120GtC/y 碳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到生态系统中,而呼吸与生物质燃烧/衰亡又把同样的碳量返到大气(光合作用CO2+H2O→CH2O+O2呼吸与衰亡CH2O+O2 →CO2+H2O使有机物质氧化)大气碳库主要由CO2和CH4构成,工业化前的大气CO2浓度280ppm相当于约600GtC的碳库。

大气与其它碳库间的年通量为130GtC,这表明大气中碳的更新十分迅速,每4-5年一次。

42或65万年前南极冰芯资料表明,CO2和CH4浓度变化与南极温度是非常紧密的耦合在一起(冰期:180-220ppm,间冰期:280-300ppm)。

冰期与间冰期循环可能由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或启动(它改变地球上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分布),但这种初始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大气与其它碳库间CO2通量的明显变化(主要是海洋)。

之后引起大气CO2浓度的变化以及温室强迫强度的变化。

这种重要的反馈作用约为冰期—间冰期循环振幅的50%左右。

过去1万年CO2浓度只在260-280ppm很小范围变化。

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大气与其它碳库间碳净通量的一种度量。

这表明,进出大气通量间的净年收支,对于全新世大部分时期约为零。

直到过去200年才发生了变化。

另外,不到1GtC/y的碳通过河流由陆地输送到海洋(溶解或悬浮的颗粒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