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敏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4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评判法,是依据既定的程序,通过多轮次的专家意见收集,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正,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的管理技术方法[95]。
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
具体步骤包括:第一轮,根据研究主题,由专家提出评价的指标;第二轮,专家对汇总结果进行评价,阐述理由,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确定具体评价指标和相对重要性评分。
3.1.5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
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96]。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①通过对系统的深刻认识,确定该系统的总目标,弄清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
②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系统分为几个等级层次。
③确定以上递阶结构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
通过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元素而言,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重要性排序,即相对权值。
④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的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⑤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96]。
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取值标准采用T L Saaty 1-9标度法[96],见表3-1。
表3-1 T L Saaty 1-9标度法的含义
Tab.3-1 Signification of T L Saaty 1-9 index
注:公式F ij=C i/C j,如果C j比C i重要,则取F ij的倒数,即F ij=1/F ij。
3.1.6 数据的编辑与深度处理
栅格数据是空间叠置分析的基础,因此,需要对矢量数据进行编辑和深度处理,并转换为栅格数据。
本研究中的数据编辑和处理主要是指将扫描图转换为矢量图后再生成栅格图的过程。
利用GIS 软件的数据采集功能将纸质图扫描到计算机中,再利用其数据编辑功能将扫描图转换为矢量图,并对图中的点、线、面进行赋值,最后由矢量图生成栅格图,使得图形中每个栅格单元都具有其自己的属性。
研究中的图层栅格大小均为50m ×50m 。
3.1.7 空间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方法之一[84]。
叠置分析是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叠置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叠置分析不仅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而且还将输入的多个数据层面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属性关系。
将单因子分布图进行栅格处理以后,利用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中的栅格计算器将带有属性值的栅格图进行加权叠加,得到叠加的综合指数,再将所有栅格的属性值重分类,得出最终的综合因子叠加图。
进行空间叠加时,栅格叠加的计算公式为:
1
n
i ki
k k S C
W ==
∑ (公式3-3)
式中,i 为栅格编号,k 为影响第i 个栅格的评价因子编号,n 为影响第i 个栅格的评价因子总数,W k 为k 因子对第i 个栅格的权值,C ki 为第i 个栅格的第k 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S i 为第i 个栅格的综合评价值。
6 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区域中各种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
它反映的是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也就是在同样的干扰强度或外力作用下,各类生态系统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的大小[106]。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根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
制,通过分析影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的主导因素,评价特定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61],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以及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总体区域分异规律,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6.1评价指标
表6-1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
Tab.6-1 Factors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因子敏感性等级分类条件单因子得分
B1坡度高度敏感
中度敏感
低度敏感>20°
5°~20°
0~5°
5
3
1
B2地表水高度敏感
中度敏感
低度敏感湖泊及影响区(<500m),主要溪流及
影响区(100m之内)
水库及影响区(100m之内)
其它
5
3
1
B3植被状况高度敏感
中度敏感
低度敏感较密集的阔叶和针叶林地、水田、水域
灌木草丛、旱地
其它
5
3
1
B4土壤侵蚀高度敏感
中度敏感
低度敏感土壤侵蚀程度极强、强
土壤侵蚀程度较强
土壤侵蚀程度弱
5
3
1
B5自然及人文价值高度敏感
中度敏感
低度敏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
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农田
保护区、田园风光保护区
省、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它
5
3
1
6.2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
6.2.1 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得到各因子的权重,并计算其随机一致性比例为CR=0.029,CR<0.10,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权重结果见表6-2。
表6-2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Tab. 6-2 The weight of factors in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6.2.2 计算方法与分级标准
利用ArcGIS 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公式为:
5
1
j ij
ij i SE C
W ==
∑ (6-1)
式中,j 为空间单元编号,i 为影响第j 个空间单元的评价因子编号,W ij 为i 因子对第j 个空间单元的权值,C ij 为第j 个空间单元的第i 个评价因子的敏感性等级值,SE j 为第j 个空间单元的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值。
通过对表6-1中的5个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叠加计算,分析综合综合生态敏感性SE 计算结果的值域分布,确定敏感度阈值,将生态敏感性划分为高度敏感、敏感、较敏感和低敏感4个级别(表6-3)。
根据上述分级标准,对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叠加结果分级处理,得到生态敏感性分级评价结果(附图6所示),并计算各等级的面积。
表6-3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级标准
Tab. 6-3 The integrated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综合评价值 评价等级 特点
3.41<SE ≤
4.66
2.47<SE ≤
3.41 1.79<SE ≤2.47 1.00≤SE ≤1.79
高度敏感
敏感 较敏感 低敏感
敏感性最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受外来干扰(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系统受破坏后很难进行恢复。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有一定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好,对外来干扰的抵抗力较强。
生态系统稳定性好,对外来干扰的抵抗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