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精讲新人教
版必修1
知识梳理
1.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2)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该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疑难突破
1.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剖析:陆地环境是由地形、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各地
理环境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和系统。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统一。

第二,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后果。

2.地理要素间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剖析: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盛行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形成风海流。

洋流蕴含着巨大的动能,并且成为海洋能源的重要部分,此外由于风力作用,海面产生波浪,且风速越大,波浪规模越大,能量也越大。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地理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还有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

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
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绿色植物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他元素,使许多化学元素进入生物体内。

绿色植物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动物的排泄物和微生物分解有机体的过程,又使这些化学元素回到土壤中。

因此,光合作用开始了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

改变了大气和土壤的组成,成为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正是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才使得四大圈层变得很活跃,相互之间的作用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

因此,地理环境变换的实质是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结果。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剖析:地理要素的每个要素具有独特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又产生了一些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并非静止。

问题探究
问题1气候学的记录显示,近百年来,全球的平均地面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总体上,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平均气温比19世纪下半叶升高了约
0.6 ℃。

这种趋势很可能继续下去,除非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坐落在维也纳附近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于1991年所作的预测表明,到2050年,全球变暖的幅度可能在4.5—10 ℃,到21世纪末,则在12—15 ℃。

这些预测还是初步的,因为其中没有考虑海洋热力学效应引起的时间滞后效应。

比较合理的预测是,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上升0.5—2.5 ℃,到2050年,将上升3.6—4.5 ℃。

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全球气温升高有什么后果?
探究:首先,环境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全球气温升高是作为环境要素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从自然原因来看,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变化之中,19世纪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的趋势,这是全球气温升高大背景。

另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因此,全球气温升高还有可能是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造成的。

如从人为原因来看,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破坏森林植被,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问题2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水坝号称人类史上的雄伟工程之一,建成后对于防洪、发电等都起了相当巨大的作用。

但是,阿斯旺水坝建成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引起尼罗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和土壤肥力的下降;河口海岸线的退缩;下游血吸虫病、疟疾的发生以及由于水质营养物的减少和水文变化而影响了河口沙丁鱼产量大幅度降低等问题。

试分析这些弊端形成的原因。

探究:阿斯旺水坝的建成,导致尼罗河水的下泄流量明显减少,尼罗河的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急剧减少,再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在强烈的蒸发中,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在地表积累,导致了严重的盐碱化;阿斯旺水坝建成以前,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为下游三角洲地区带来了大量肥沃的淤泥,大坝建成后,下游地区几乎不再出现泛滥,土壤日益贫瘠;河口水量的减少,导致河水对海浪的顶托作用降低,泥沙沉积少,泥沙沉积量少,海浪的侵蚀加剧,使河口三角洲海岸线侵蚀加剧而向岸边退缩;下游水量减少,流速降低,水质变差,害虫滋生;大坝建成后随水流下的营养物质减少,沙丁鱼无以为食,产量锐减。

问题3娄烦县是山西省太原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251个自然村,有30%以上人畜饮水困难。

“一天日子,半天挑水”是当地的真实写照,更有当地民谣唱着:“泥洼洼里舀水吃,一碗浑水过三天……”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探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地理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并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统一。

娄烦县地处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地带,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替。

这种特征使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娄烦县面临人口多和土地少的双重压力,为了增加粮食,毁林开荒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方
式。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缺乏植被的保护,在夏季暴雨的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极大。

针对这种状况,大面积植树造林,开展水土保持是有效措施。

利用现有的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修建引水工程;加强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典题精讲
例1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A.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
思路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第一,陆地环境各要素总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力求保持协调一致;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A、B、D反映的都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答案:C
例2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A.使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向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思路解析:厄尔尼诺现象是当今影响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

它实际上是东太平洋水域每隔3—5年出现的大范围海水升温现象。

在正常年份中,由于西太平洋水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东太平洋水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这样赤道太平洋区域便构成了一个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

但在厄尔尼诺期间,东太平洋洋面升温,出现上升气流,产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秘鲁等国海水中的鱼类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海洋生物为食物的鸟类也大量死亡。

而西太平洋则因降温出现下沉气流,相应出现了干旱少雨的异常天气(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甚至伴随农田干旱、森林大火等。

答案:BC
例3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

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对土地只用不养。

最初产量尚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又变成轮荒地,最后成为流沙地。

以上材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影响?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探究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实际生活中土壤的利用。

说明过度开垦,只用不养,将导致土壤退化,最终会使环境恶化。

答案:土壤这种地理要素,与气候、水文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组合和搭配。

合理地利用土壤,可以使土壤保持肥力;不合理地利用土壤,会破坏肥力,甚至引起土壤退化。

知识导学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本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实例整体性功能,特别是平衡功能是本节的难点,学习过程中可结合例子先强化对平衡功能的理解,再归纳出平衡功能的表现。

该知识点是本节的重点,注意结合案例理解自然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本部分内容是本节的应用部分,学习时可结合材料理解导致环境变化的因果关系。

疑难导析不论是全球还是某区域,自然环境的各要素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土壤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它与其他要素的联系十分密切。

地理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在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地理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主要有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

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生产功能表现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生产量。

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问题导思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首先,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因此气温的升高与地理环境其他某些要素的变化密不可分。

其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对全球的环境及生态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了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阿斯旺水坝建成后,导致尼罗河水的下泄流量明显减少,尼罗河的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急剧减少,即大坝以下河流的水文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而会对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带来诸多不利。

本题主要考查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统一。

娄烦县各种自然要素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

再加上人地矛盾突出,植被
破坏严重,及黄土土质疏松,导致在夏季暴雨的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含沙量极大。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这类题,要深入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才能准确的解答问题。

典题变式: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答案:B
绿色通道: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典题变式: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则不可能出现()
A.赤道处以北海域水温比常年高
B.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异常干旱
C.秘鲁、智利等地可能出现暴雨,发生洪灾
D.秘鲁渔场饵料丰富,渔业丰收
答案:D
黑色陷阱:如果认为人类的活动一定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就会忽视自然规律的
作用。

典题变式:下列行为能改善土壤肥力的是()
A.增施绿肥和家肥
B.植树造林
C.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大水漫灌
答案:A f35682 8B62 譢"37299 91B3 醳
B•28369 6ED1 滑39170 9902 餂38723 9743 靃34705 8791 螑q36853 8FF5 迵37468 925C 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