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衣裳矣。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
A.经济水平的影响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D.西洋风尚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

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高贵,中国传统文化中视白色为不祥(死亡)。

由“清末民初”“大邑”(大城市)的中国女子开始穿白色服饰可知,因受西方文明影响,传统观念有所转变。

故选D。

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最先穿上西装的应该为( )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B.内地高校里的生员
C.乡下的土财主D.洋行里的职员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最先出现在通商口岸及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人群中,据此综合分析,洋行里的职员应最先穿上西装。

3.(2015·福建南平)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厦门的租界B.杭州的断桥
C.北京的街头D.重庆的学堂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服饰的变化,也就是这个时候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厦门。

所以答案选A。

4.近代人民的饮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 )
①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②西餐逐渐由通商口岸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③日常西式食品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逐渐西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近代西风东渐,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①②④均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

但受自然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影响,
饮食文化变迁速度较慢。

故③结论不符合史实。

5.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姻自主是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这种变化开始于( )
A.清道光年间B.清末民初
C.20世纪30年代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6.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

但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题干来看,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享有六项权利,说明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结合时间信息,排除C。

A、B也是影响因素,但最根本的是妇女经济地位独立性的形成,由此判断D正确。

7.中国传统民居特别重视墙高、门窗严实等条件,而现代居室则注重方便、采光、采暖、通风等要素。

下列与这一变化无关的是( )
A.自我封闭意识被打破
B.科技水平提高
C.社会治安改善
D.传统审美标准被彻底抛弃
【答案】 D
【解析】住房的变化离不开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D项错在“被彻底抛弃”中的“彻底”太过绝对。

8.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答案】 C
【解析】本题是不完整式选择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

注意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A、C两项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现象,材料的本意在后一句“碧眼(西方人的眼)生成学不来”,意在讽喻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9.(2015·湖北省蕲春一中期中)下图是于江西某古代民居中拍摄到的“裹脚凳”。

凳子最上方横梁为3寸,中间横梁用于缠布,最下方的盒子用于放置药物和香料。

女子缠足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畸形,更是心理的禁锢。

最初以法令形式明确禁止此陋习的政府是( )
A.晚清政府B.湖北军政府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 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故选C项。

10.下表来自“千龙网”: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近代部分)
时间标准
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有身段的女人
1930~1939年中西合璧的名女人
1940~1949年政治之花
①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③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
④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原因。

注意从表格中抽取信息解答。

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可以看出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从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中西合璧的名女人等,可以分析其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而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不能从表格中得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二与图一的着装有何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三与图一、二相比有何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三幅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1)图一穿长衫,图二青年着西装。

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2)着装从单一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

(3)说明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

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阻止的了”。

材料二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邀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在当地提倡不缠足,按察使黄遵宪马上予以支持。

黄遵宪首先列名不缠足活动发起人,接着亲撰布告,劝告人民不要缠足:天地生人,本无生女悲惨之意,父母爱子,时仅生疾毁伤之忧。

故圆颅方趾,麻木偏枯则为疾,属毛离里,疾痛弱化之谓慈。

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靡四域,肢体因而脆弱,民气以之凋残,几使天下有识者伤心,贻后世无穷之唾骂。

材料三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将达1132人之多。

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国时期湖南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

并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中章太炎的征婚条件,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的原因。

【答案】(1)变化:婚姻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废止缠足。

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对旧思想的打击;近代教育的发展。

(2)封建思想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女子缠足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因此,女子要放足,就必须先解放男人的思想。

缠足的女子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