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咏华山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咏华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9个生字,能够写真、自、己等9个汉字。

会简单的看图说话。

2.过程与方法
(1)正确书写所学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情不自禁”,把文和诗巧妙地连接起来。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你们听说过华山吗?
生:肯定回答。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华山。

(演示第2张幻灯片)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赞美华山的课文,看他是怎样赞美华山的。

2.板书课题《咏华山》。

3.指导朗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演示第3、4张幻灯片)
zhēn zì jǐ jiān duǒ wú yǔ shǒu
真自己间朵无与首
(2)以“真”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的笔顺。

(演示第5张幻灯片)
2. 学习生词。

(演示第6张幻灯片)
出示词语:huà jiān duǒ zì jǐ wú zhēn shǒu
华山中间云朵自己有无真实回首
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D.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3.我会认读更多的生词。

举例:(演示第7张幻灯片)
首首先首都一首诗部首
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例子将我们学到的生字组成多个生词。

三、精读领悟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再读课文就容易多了,请同学们自己根据拼音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赞美华山的。

请小朋友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读课文(1)是谁在咏华山?(2)又是谁在用什么来赞美华山的呢?(演示第8张幻灯片)
1.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读课文的第一段。

(演示第9张幻灯片)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登华山。

提问:这段话说了什么内容呢?
思考提示:交代了什么时候谁跟着谁去干什么了吗?
生:再读课文,回答。

小孩儿跟着先生去登华山。

(演示第10张幻灯片)
师: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这个“华”字的读音。

在这里读huà而不是huá,这是一个多音字,小朋友要注意区分。

huà(华山)

huá(中华)
2.师:华山那么高,他们是怎么登上山顶的呢?小朋友能出课本中找出这句话吗?(演示第11张幻灯片)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那沿着和艰难是什么意思呢?说明了什么?(演示第12张幻灯片)
“沿着”是顺着的意思。

“艰难”是不容易的意思。

说明了爬上华山非常不容易。

师:对,不容易。

这是不是说明了登华山非常的不容易啊?
生:肯定回答。

师:小朋友,登华山那么不容易,那他们登上华山之后发现,华山真高啊!他们很惊讶,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表示他们惊讶的句子。

生:啊!华山真高哇!(演示第13张幻灯片)
师:对了,这句话中,两个感叹号和一个感叹词“啊”更加突出了他们对华山高的惊讶。

师:华山有多高呢?同学们从课本里找出可以表现出华山高的句子。

(演示第14张幻灯片)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对了,就是这两句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中怎样将华山的高描写出来的。

(1)第一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蓝天高不高?
生:高。

师:那华山只比蓝天低你们说它高不高啊?
生:高。

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远远近近山”指的是什么意思?表示了什么呢?(演示第15张幻灯片)
交流思考:指的是很多很多的山,不仅仅只是这附近的山,范围很广。

师:那这些山怎么样呢?或者说这些山与华山相比怎么样呢?
生:这些山(它们)都在华山的脚下。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是不是也看到过一些山?
生:肯定回答。

师:那你们觉得那山高不高?
生:高。

师:那这些山都在华山的脚下,那你们想象一下华山得有多高呀?
生:思考。

第二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演示第16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这句话中,写到了“太阳”和“白云”,下面齐读读一下这句话,看我们能不能从中领悟到华山的高?
生:齐读。

师:好,那我提问了。

①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离我们远不远?
②我们平时看到的白云离我们远不远?
生:都很远。

师:那它们离华山呢?
生:近。

师引导:仅仅只是“近”吗?你们看,在华山上看太阳觉得是“那么”近,而“白云”呢,则只在山腰间。

哎呀,华山得有多高啊?
生:非常高。

师:到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华山非常高啊?
生:肯定回答。

3.师:作者觉得也非常高,所以也情不自禁的写了一首诗。

“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呢?(演示第17张幻灯片)
注:情不自禁:感情激动的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师:是啊!诗人到山顶是那么惊讶于华山的高和美,感情非常激动。

写了一首诗。

师引导:下面我们共同读一下这首诗。

(演示第18张幻灯片、播放语音素材1)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诗中想一想“更无”、“齐”、“举”、“红日”、“回首”的意思。

生交流。

(演示第19张幻灯片)
“更无”——再没有;
“齐”——一般高;
“举”——抬;
“红日”——太阳;
“回首”——低头。

师:这整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天在上面,再没有其他山与它一样高了,抬头接近了红日,低头看到白云都在下面。

(演示第20张幻灯片)
同学们:这首诗是不是也是在赞美华山的高啊?
生:肯定回答。

师:你看,前边长长的一段话赞美华山的高,现在诗人仅仅只用了20个字就把前面的一段话全部包括进去了,诗人是不是很厉害?
生:肯定回答。

师:那你们能不能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呢?(演示第21、22张幻灯片)
交流: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所以,先生是怎样评价这首诗的呢?读课文原句。

(演示第23张幻灯片)
生:“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先生连说两个“好诗!好诗!”是不是对这首诗的肯定?
生:是。

师:那写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他是什么时代的人呢?
生:寇准,宋代。

师: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多大了啊?
生:8岁。

师:才8岁,这么小啊,跟我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啊!所以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像这个小诗人学习啊?
生:肯定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寇准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演示第24张幻灯片)
生:聪明,好学。

师:诗人看到了这样“高”、“美”的华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写下了一首绝妙的好诗,你们呢?现在什么感觉?(演示第25张幻灯片)
生:交流。

4.深入探究(演示第26、27张幻灯片)
总结:(1)这篇文章有没有从正面描写华山真高啊?
交流:没有。

(2)这首诗是谁写的?他是什么时代的人?为什么写?
宋代,寇准写的。

赞美华山。

(3)这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华山的高?
①爬山艰难;
②与太阳特别近;
③其他山都在它的脚下;
④白云在它的腰间。

5.我会总结词语(演示第28、29张幻灯片)
(1)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大大小小
(2)一朵白云一颗石子一个瓶子一条金鱼一片树叶
(3)一朵云云朵一间房房间一匹马马匹一朵花花朵
6.归纳总结(演示第30张幻灯片)
师:《咏华山》这篇童话故事中,是从哪个方面描写华山的?
交流:陡(艰难);高(与红日、其他山、白云比较)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华山是其中之一。

这篇文章赞美了华山的雄伟高大,我们应该去热爱我们的祖国河山。

五、课堂练习
1.我会扩词。

(演示第31张幻灯片)
顶(山顶)(头顶)
自(自然)(自己)
真(真假)(真实)
2.读一读。

艰难山顶华山朵朵白云情不自禁吟诵称赞
六、作业布置(演示第32张幻灯片)
1. 带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咏华山》。

2.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演示第33张幻灯片)
咏华山
红日近
白云华山山腰
其他山脚下

【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一年级下册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

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

通过朗读感悟,进行朗读指导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首先转换角色,引入情境。

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现在,我们也和文中的师徒俩一起去登华山,去看风景。

”让他们转变为文中的人物去读书,用文中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的阅读真正做到“入情入境”。

其次细读课文,借文悟诗。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因为课文本身就是用语言来描述诗歌的意境,再配合丰富的画面,稍做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感染,做到入情入境。

但是要把课文描写诗歌意思的句子与诗歌原句结合还是重点。

我在领悟文的时候,就把诗有机的融进去,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诗和文联系起来,悟文又悟诗,借文悟诗,文与诗相辅相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