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接好孩子们抛出的每一个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接好孩子们抛出的每一个球
案例分析:接好孩子们抛出的每一个球
在幼儿“生成活动”时,教师“如何回应”是二期课改需要研究和突破的难点,也是作为一个新教师最困惑和最难把握的一个问题。

我在开展几次活动后反思了自己这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下来最关键的是,第一,对幼儿的回答“不予回应”或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第二,简单的重复幼儿的回答进行无效回应,活动节奏显得缓慢、拖沓。

我觉得首先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战经验比较匮乏,教师缺乏回应的策略,对幼儿的回答不知如何取舍,害怕回应,所以对孩子的回答故意采取忽略的态度,无法做出有效的回应。

其次,新教师容易将孩子的回答局限于自己教案内预设的内容,只关注与自己目标相关的回答,没有从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关注全体幼儿和倾听幼儿的声音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对幼儿的生成及关注点不能及时捕捉。

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通过研读课程指南、新教材及各类书刊等理论知识基础的学习,以及经过园内语言课题组的理论学习、听课研讨、实践反思,并在日常的实践中大胆摸索、及时反思,针对我在师幼互动方面的薄弱点,分析总结了一些在语言活动中对幼儿生成问题的回应策略的经验。

一、立足目标判断回应的策略
目标是整个活动的立足点,活动的内容设计、环节架构、细节处
理都是为活动的目标而精心预设的。

同样在教师在选择哪种策略有效回应幼儿的时候也是要立足于活动目标的定位。

(一)、即时回应法
如果幼儿生成的问题与主题有关,或问题内容较简单、浅显、直接,教师可采取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形式马上予以即时解答。

案例:大班活动《动物城里的百货商店》
在分段欣赏故事的环节中,我请孩子们欣赏路边传来的音乐,说一说听到这个声音有什么感觉?天天回答:“这个音乐感觉象小提琴的声音。

”然然却有不同的看法,马上说:“我想这应该是钢琴的声音吧。

”还没等我回应,几个幼儿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时争论起来。

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浅显,也没有深入讨论的必要,于是我就采用了直接回答的方法回应了然然,“你的耳朵很灵。

没错,这就是一首钢琴曲。

”解释完孩子们的思维也在我的引导下顺利回归到活动中。

2.引发支持法
如果生成的问题是个别幼儿感兴趣的,但对全体幼儿都是有意义的,教师可将个别幼儿的兴趣引发为集体或小组共同的活动,使个体幼儿的经验成为集体经验,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活动的气氛,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和想象。

案例:大班活动《红旗飘飘》
观看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后,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解放军叔叔在天安门广场是怎么升旗的,升旗的时候人们都是怎么样的?
一个孩子回答:“解放军叔叔走路很整齐的,就像这样。

”边说边模仿解放军走路的动作来。

在我的鼓励下,请他到台上来学一学,表演给所有小朋友看看,表演结束后我发现其他幼儿也很感兴趣。

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增加了模仿的环节,让全体幼儿都学学解放军,既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模仿解放军挺拔的身姿、整齐的步伐感知理解解放军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同时又能使整个语言活动动静交替,不显沉闷。

3.情景转移法
幼儿的生成活动随时会产生,但教师的回应往往是有限的。

当幼儿的生成偏离教育发展目标时,教师一定要坚守预定目标,对生成的内容予以转移或淡化。

追随幼儿,并不意味着教师被动顺从幼儿,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幼儿的生成一一作出回应。

特别是当幼儿生成的问题与主题没有关联,且无探究的意义,或者在当时条件下无法操作,教师可以用情境性的语言转移幼儿的话题。

案例:大班活动《爱吃糖的大老虎》
老师讲完故事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大老虎尖利的牙齿,小动物们都害怕大老虎后问到:“小狐狸想战胜大老虎,我们帮它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随后很多幼儿回答,有的说:“天天给它吃糖”教师回应:“给大老虎多吃糖,让他牙齿蛀掉。

”接着几个幼儿回答给它吃棉花糖、棒棒糖、水果糖等,这时老师再问:“还有其他办法吗?”有个小朋友想了想就很得意地说:“拿炸弹炸。

”“旁边还有个小男孩应合着说:“拿大点的炸弹炸”。

于是老师走到小朋友身边说:“用
炸弹的话,不只会炸伤大老虎,也会炸到其他旁边的小动物。

”小朋友似乎都很认同老师的这个看法,觉得拿炸弹炸不是一个好办法,就没有人再往这个方向扯开话题了。

4.暂且搁置法
如果幼儿生成的问题虽与主题不太相关,但也是值得幼儿了解和掌握的经验,可安排在活动后解决。

案例:大班《甜甜村》
活动中,有个别幼儿提出“太阳能到底是怎么让车子动起来的?”的问题,这是我所没有预设到的,而且当时我也不能对太阳能的运作有个很科学、能让幼儿容易理解的解释,对这个问题在当时的活动中无法深入,但我认为它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点,于是我采用了暂且搁置的策略坦诚地回应幼儿:“关于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太明白,我们下课后再查查资料,好好研究一下。

”在活动后,我与幼儿一起通过资料收集等途径了解和研究有关方面的知识。

二、关注幼儿选择回应的方法
《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运用语言、肢体动作、表情和眼神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进行回应。

案例:大班活动《动物城里的百货商店》
在第三环节,请幼儿寻找我们身边有没有噪音?在分享过程中,孩子们回答都很积极。

一个幼儿说:“用脚踢门的声音是噪音。

”我
点点头,“你的观察很仔细。

”,一个幼儿迫不及待地都举着手站了起来,我很耐心地走到他旁边,用手拍拍他的肩膀,用眼神示意他坐下来,当他意识到坐下来以后,我就请他来回答,并鼓励他:“你回答的很完整,如果下次举手的时候再有礼貌一些会更好。

”接着我又请了一个幼儿回答:“晚上工地上也很吵的。

”“工地上为什么会很吵?”我继续追问。

“是挖土器的声音。

”“哦,原来是机器在施工的时候发出的噪音。

”“飞机飞过的时候,声音也很大的。

”一个孩子有感而发,“那你知道是飞机哪里发出的声音吗?”孩子们都没有回应,我补充到:“是飞机引擎的声音。

”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个内向的女孩一直都没举手回答问题,我就走到她旁边,弯下腰来问她:“你找到了身边还有哪些噪音吗?”她看了看我,没有作声,这时旁边有个急性子的男孩开始坐不定了,我有些不满地朝他看了一眼,他马上就安静了,我继续鼓励那个女孩,她轻轻地说:“还有晚上弹钢琴的话,也是一种噪音。

”我马上对她的回答进行大声地回应:讲得真不错,弹琴不能影响他人休息,不然也是种噪音,你真棒,以后要更大胆哦,把自己知道的大声地说出來。


其实在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在日常的一日生活中也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幼儿的个性差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师幼互动更精彩,更有效。

三、着眼发展反思回应的不足
反思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对自身行为及其效果的分析与思考过程,也就是教师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的不
足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及时的反思是教师快速成长、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一大法宝,如何把理论的东西通过反思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技能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做的。

案例:大班活动《云彩和风》
第一研:教师和孩子一起欣赏理解散文诗后提问:吹呀吹,云彩变成什么,在干什么?孩子们回答问题的语句还不是很完整,在教师的一再引导下,幼儿才能勉强跟着说完一句完整的话。

第二环节教师开始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云彩的图片。

并提问:云彩世界真美啊!你看到云彩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呢?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用吹呀吹,云彩变成什么,在干什么的句式说。

请了几个幼儿回答都是在教师的一再帮助引导下才把句子表达完整,对于一个能够自己完整表达的幼儿,教师也只是简单的用“你真棒。

”来鼓励。

第二研:第二环节,随着好听的音乐回忆了一下之前学过的散文诗《云彩和风》,提问:你们读这篇散文诗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每一段的头一句是怎么说的啊?孩子们一起回答:吹呀吹,云彩变成……“你们真棒。

”边说边立即用文字的形式给孩子呈现出散文诗的句式。

一个回答:“吹啊吹,云彩变成海豚,海豚在大海里游泳。

”教师拍拍他的肩,“你讲得真完整。

”一个孩子回答:“吹啊吹,云彩变成小羊。

”教师鼓励他:“你的声音很响亮,云彩变成的小羊,在干什么呢?幼儿回答:“在吃草。

”“把话完整地说一遍好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把句子说完整了。

在想象仿编的环节幼儿基本都能根据句式来说,教师的回应也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好”、“棒”
上了,更有针对性的鼓励,对幼儿的鼓励性更大,更好地建立幼儿的自信心,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只有这样,活动才会生动而不流于形式。

教师在第一研后,及时的反思和思考,对活动的环节进行调整,对回应的方法进行了预设,注重了多途径多方法的回应,有效的师幼互动,使整个活动生动出彩。

教师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正如瑞吉欧教学理论中所言的那样“教学过程好比是教师和儿
童在进行乒乓球游戏,教师必须接住儿童抛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使他们想同我们一起继续游戏,并且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或许还能发展出其它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