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心得体会900字(优秀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900字(优秀7篇)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900字篇1
读了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发达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我们炎黄子孙的坚毅和智慧崇拜的五体投地,对我国自古以来朝代的兴替有了比较清晰、深刻的了解,特别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都生活在远古时代,那时既没有文字符号记载他们的故事,也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们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后来炎帝发现许多小鸟在地上啄食细小的植物种子。
他就把这些植物种子收集起来,种在地里,收获之后,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饱肚子。
于是,炎帝向人们介绍这种谷物,推广种植这种谷物的方法。
为了耕种方便,炎帝又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了一些农具。
从此,这种谷物,也就是粟子开始了大面积种植,人们能够获取较充足的食物。
为了感谢炎帝对农业的生产发展的贡献,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神农氏尝遍百草,多次误食有毒的食物,几乎丧命,幸亏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药,挣脱了死神的魔掌。
为了不让人们重蹈覆辙,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仍然去尝试各种植物。
最后,他尝到了一种名叫断肠草的绿叶黄花植物。
这种剧毒植物无药可救,神农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后,有一段时期非常混乱,各地诸侯乘机而起。
轩辕氏决心消除战祸。
他修行德政,安抚百姓,整顿军旅,收复了各地的诸侯。
他又在逐鹿擒杀了南方诸侯首领蚩尤,统一了天下。
后来,人们称他为黄帝。
黄帝执政后,仍然不忘天下的百姓,只要发生战乱,黄帝就去征讨,扫平判乱,安抚百姓,帮助百姓解决各种困难。
他制定历法,让百姓按季节播种收获;劈山开道,方便天下人往来。
他成年辛勤地奔波劳碌,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的居住过。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无私奉献,是我们世世代代的楷模。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无私精神的普照。
他们的精神将永世长存,我们也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我们还要把他们的精神世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中华民族永远发达,永远年青,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900字篇2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
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明白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
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
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
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
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教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教师发现了。
教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教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
本以为这样我就能够好好听课,谁明白,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
于是教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
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教师严厉
的脸,便明白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教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
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
课后,教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教师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我!”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我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
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900字篇3
我个人很喜欢历史,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历史学家,喜欢读历史书,《史记》就是其中的一本。
《史记》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年间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五帝时期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本书有本纪、书、世家、列传(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还有表)。
读《史记》我更正确的认识了不少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位。
一开始认为秦始皇是昏君,但读完此书后,我认为他是一位明君。
他为何修筑长城?虽说费人力,但他不也是为了提防匈奴杀入中原吗?若不修筑长城,匈奴杀入中原,百姓就无家可归了,所以秦始皇也是为了百姓考虑的呀!
《史记》不仅让我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还让我在当中学到了做人、做事等很多知识和道理。
我从晋世家晋文公重耳的事件中,我学到了做人要诚实守信、说
到做到。
当年重耳流浪到楚国,楚成王把他当作国君的贵宾一样对待,一日,成王问:ldqu;公子回国做君之后,如何报答于我?rdqu;重耳说:ldqu;如果我们两国有日相战,我愿退三舍回避您。
rdqu;有一年,楚国和晋国交战,文公(重耳)没有忘记当年的言语,果然退避三舍回避成王……我从鲁周公世家《三小乱国》这一故事中,我知道了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管仲将要去世,桓公问他:ldqu;谁可以继承丞相之位?rdqu;管仲说:ldqu;宁戚不在了!rdqu;ldqu;那易牙呢?rdqu;ldqu;决不可!易牙、竖刀、开方三人,决不可以亲近!rdqu;ldqu;可易牙煮自己儿子(亲生)的肉给我吃!竖刀自愿接受刑,侍奉于我!开方愿抛弃太子之位,连自己的父母去世都不去奔丧!甘愿做我的臣子!rdqu;ldqu;易牙连儿子都能舍,有那会在乎君王呢?竖刀连自己的躯体都能舍,又哪会在乎一个国君呢?开方连自己的父母都能舍,那会在乎一个君王呢?rdqu;管仲去世后,桓公没听管仲的奉告,重用易牙、竖刀、开方,桓公去世后,三人兴风作浪,齐国大乱。
读完《史记》后,让我了解了历史!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900字篇4
有这么一本书。
深暗的棕色封面上,镌刻着的“史记”两个大字,是那样的入木三分,矫若惊龙,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芒。
翻开书页,一股书香气扑鼻而来。
每一个字充满坚韧、睿智的文字将我深深吸引,如漫游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海洋,无法自拔。
这本书就是《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__史上第一本传记体通史,撰写了一个个名主办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蔺相如,英勇无比的西楚霸王项羽,坟书坑儒的秦始王……许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挥之不去。
其中,廉颇负荆请罪令我折服,荆
轲刺秦王反被杀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坟书坑儒让我愤怒……就这样,书里一个个特点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牵动着我的心,让我难以忘怀。
课《史记》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更是让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湿的监狱,残忍的酷刑,让司马迁受尽身体和精神的折磨。
可他退缩了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于是,他毅然拿起笔,忍辱负重,馒头苦干,用信念直淌笔尖,完成了这部历史巨作。
想到这儿,我的心头涌起了一股惭愧。
司马迁忍受了那么多痛苦,却仍然振作起来,写下《史记》,而我呢,遇到一点小事就半途而废。
记得四年级的时候,一时兴起嚷着去学游泳,爸爸同意了。
可当我来到游泳馆时,我竟然玩性大发,不好好学习。
结果被爸爸摁在水里,我只好跟着爸爸在水下做着频繁的动作,心里却显得十分不耐烦。
这时我底下摔了一跤,跌进了水里,鼻子也喝了好几口水。
最后还是被爸爸抢救上来。
我立刻像个撒娇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因为那件“突发事故”,死活都不肯去游泳了,爸爸没办法,也只好依了我。
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是多么可笑啊!司马迁在受尽酷刑,饱受打击却毅然能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完成《史记》,而我却因为一点儿小打击,而放弃了学游泳。
于是,我轻轻合上书本,抚摸着封面上“史记”这两个大字,缓缓抬起头,眺望远方。
然后,站起身来,拿起藏在行李箱里的泳衣,拉起爸爸,向门外跑去……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900字篇5
我读了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好书==“史记。
虽无暇博览全书,粗读部分章节。
但已感到这是一本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好书。
【史记】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司马迁所著。
这部鸿篇巨制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处处闪耀着优秀中华文化的灿烂光芒,篇篇蕴含着华夏文明历史积淀的丰厚底蕴。
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
从
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大事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不仅如此,史记还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在司马迁的笔下,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带领你进入她们的世界,讲述着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既有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也有世家王侯的兴衰。
还有社会各阶层有显著事迹可传的人物。
他勾画出了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历史面貌。
作者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把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的风俗习惯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感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虽粗读其书,只能领略一二,但感触颇深。
很多历史画面久久萦绕在我脑际。
其中刚直不阿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遭遇,更使我想了很多很多。
也许是家乡有端午节包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缘故吧,阅读其文后,我感到屈原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伟人。
据史记【屈原。
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生活在楚国衰亡的时候。
他在政治上有宏伟的报复和深远的预见,但遭到统治集团当权派的打击。
随胸怀大志却忧郁失望而死。
当时正处在战国末期,楚怀王昏庸无能,屈原虽持正确的政治主张,终因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谗言而疏远了屈原。
使屈原的报复不能实现,也使当时的楚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到严重挫折而面临危亡。
古之帝王出一言而满庭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
在他们儿中,只能听进歌颂之声,而对不歌颂者视为忤逆,时日一久他们看到的都是趋附谄媚、惟命是从之人,这些人虽是庸碌之辈却精于迎上之道,他们可弄虚作假,造谣惑众迎合圣意,粉饰太__,讨得“龙心大悦”而对正直的有抱负、有能力的贤良之士予以迫害而使这些嫉贤妒能的小人往往得逞。
正是:贪顽只顾讨便宜、前奸已笑其遭变、后狡方思又出奇、败败亡亡常若此。
纵观历史,何止皇帝老爷如此,而今一些地方长官,当权者患此疾者也为数不少,耳之所听皆歌颂之声,目之所见皆恭敬之态,心之所想无不如愿以偿。
时日一欠,自然是宵小之徒环绕,正直之士远离!
但愿这历史上的悲哀不再重演!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900字篇6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
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
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
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
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
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
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
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
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
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
”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
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
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
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
廉颇得意极了。
可之后,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
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
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
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古人云:“以人为鉴,能够明得失;以古为鉴,能够知兴替。
”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900字篇7
历史,是一场以谋略相比拼的高智能竞赛。
成就大业靠的是谋略,拼的是智能。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长河中,名相智士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历史杰出的臣相智士们以其卓越的品德、才能和作为,使得中国历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
一、一朝相国,一生仲父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当时叱咤风云,助齐独霸天下的显要人物。
他不仅对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对当时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管鲍之交是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但每次品读,向往之感都会油然而生。
管子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和鲍叔牙知人善荐的高风亮节,都是当今的人最缺少的品格,而他们二人那种藏于心中对对方的深知与欣赏,更是知已之交的至高境界。
管仲被誉为中华第一相,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其轻重理论不但开启中国古典经济学的先河,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明显的借鉴价值。
二、一代奇人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人。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后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
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
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
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总之,作为一个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的很多观点,做事的方法,就是到了现代仍然是比较超前的,甚至当代一些所谓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路上仍然留有吕不韦的影子。
透过历史的尘埃,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管仲,管仲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放射出灼人的光彩。
而成功一世的吕不韦由于利欲心太重,没有像范蠡那样,事业达到顶峰后激流勇退,最后落了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吕不韦给我们那些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大教训,也值得那些成功人士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