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功能与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行功能与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
胡子秀
【摘要】对于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研究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很多的研究表明两者间存在关系,执行功能与儿童心理理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并没有定论,现有的研究结论众多.鉴于此,对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进行介绍,梳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2页(P124-125)
【关键词】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学前儿童
【作者】胡子秀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12
一、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概念
1.执行功能(execution function,简称EF)
执行功能是近些年国际研究的热点,这一概念最初来自于脑神经研究者对前额叶皮层损伤的病人的研究,前额叶皮层损伤对于个体的计划能力、认知灵活性、概念形成、动作监控等带来了困难,研究者就把这些遇到困难的能力统称为执行功能。
由
于这类能力与人类行为有重要意义,执行功能也成为发展心理学家们关心的问题。
Welsh和Pennington将执行功能EF定义为“为达到未来目标而保持适当的问题解决定势的能力”[1]。
周晓琳(2004)[2]认为执行功能就是指在完成复杂的
认知任务时,对各种认知过程进行协调。
从内容上执行功能主要包括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eol)以及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
Zelazo等人从另一个角度对执行功能进行了分类,根据执行功能涉及的生理机制以及任务特性分析,将执行功能分为冷执行功能和热执行功能[3]。
冷执行功能是纯认知的,在抽象的、去情景化的情况下多是这类执行功能,1岁左右开始发展,3~4岁是其发展的关键期。
而
热执行功能是涉及高度的情感卷入的,也被称为情感决策,近些年对执行功能的研究越来越转向热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出现在人发展的早期,1岁末已经开始发展,4岁左右是发展的关键时期,12岁之后基本达到成人水平,执行功能的不同方面,如计划、规则使用、抑制控
制等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系统的变化,这些成分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
关于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范式有很多种,常用来研究冷执行功能的有规则运用范式,如强制性卡片分类任务:告知儿童两类规则,要求儿童运用两条规则将卡片上的事
物分类;优势规则抑制范式:如手部游戏、威斯康辛分类任务、维度卡片分类任务等,这一类任务都是首先让儿童了解或是使用某个规则,儿童理解并熟悉这一规则后,给出其他的规则或是直接换成相反的规则进行游戏;矛盾冲突范式:如Stroop任务
和白天/黑夜任务,这类任务呈现给儿童的图片或是文字都是充满语义或是视觉冲
突的,儿童完成游戏时需要抑制控制和灵活转换的能力;问题解决范式:如河内塔和
伦敦塔游戏,这些任务要求儿童按照规则移动塔层,这需要具有较好的计划能力。
用来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任务有延迟满足范式:如包礼物任务和糖果任务,创设满足
儿童期待的情境,但是在真正满足儿童之前,需要儿童等待一段时间,这类任务中
儿童需要抑制自己的情感;窗口任务:儿童需要经过练习领悟规则,并成功地利用规
则使自己获得奖品。
2.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
心理理论最初是对大猩猩进行研究时提出的,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信念、愿望、情绪和动机等的归因,并据此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推测的能力。
Shamay-Tsoory(2010)等将心理理论中认知部分和情感部分进行了区分,认知部分是指对于认知状态、信念、想法、意图和动机进行推测。
情感部分是指对于感受、情感状态和他人情绪进行推测[4]。
近些年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成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热点。
儿童4岁时通过心理理论的标准任务,即一级
错误信念,6岁时可以通过二级错误信念,近几年进一步研究发现在8岁左右,儿童可以通过更高级的失言理解任务。
并且有人提出了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开始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理论。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任务有经典的意外内容任务、意外地点任务、真实—外
表任务,这类任务在进行时,多是使用图片或是玩偶来讲述故事内容,然后让儿童回答相关的问题。
问题多数涉及几个不同的方面,以意外地点任务为例:记忆问题,如“小明把小汽车放在了哪儿”;知否问题,如“小明知不知道小汽车现在在哪儿”;推测问题,如“小明回去哪里找小汽车呢”?在问题中考察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信念的能力,推测他人想法和行为的能力,在后来发展的白谎和失言理解任务中,还涉及情绪理解和意图理解的问题。
二、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
1.两者相关的理由
对于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关系的最初推理来自于发展阶段、生理基础以及一些相关研究。
在发展年龄上,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年龄都是4岁左右。
在脑
成像的相关研究中,冷执行功能与眼窝前额叶皮质相关,热执行功能和背外侧额叶
皮质相关,而前额叶也是心理理论的生理基础。
如Gallagher等人(2000)采用核
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在被试完成心理理论任务、非心理理论任务和无关任务时,只有心理理论任务激活了内侧前额皮层[3]。
此外,大量的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在完成两类任务上都存在困难。
2.对两者关系的不同观点
首先是心理理论的执行功能说,这一观点又分为生成说和表达说。
生成说认为心理理论的产生需要先有一定水平的执行功能,一旦产生心理概念就不再需要执行功能;表达说认为儿童已经拥有了相关的概念,但是不会表达,执行功能的作用在于促进了心理理论能力的表达。
王异芳等(2008)[5]对7~9岁儿童的失言理解与执行
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使用的失言理解任务中,儿童需要理解不同角度的两个人的心理状态,理解失言说者的心理状态时需要抑制失言听者的心理状态,同样需要抑制失言说者的状态来理解失言听者的心理状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这种抑制—
转换能力,从这个角度可以证实表达说,在概念形成后,依然需要执行功能,执行功能影响心理理论的表达。
其次是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共同成分说。
这种观点认为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是交叉发展的关系。
廖渝等(2006)[6]认为,“双表征结构”是维度卡片变化任务和意外地点任务中“知否问题”的共同成分,即儿童必须形成对两个不同事物的不同表征,并且能清晰地将不同的表征区分开来,才能够完成相应的执行功能或是心理理论的任务。
再次就是包含说,将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看成主导和从属的关系。
Wimmer认为,心理理论是执行功能的前提,因为儿童要先形成一定的心理概念,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而正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理解才能使儿童在执行功能的相关任务中控制自己的行为。
Russell认为执行功能是心理理论的前提,他认为自我觉知是心理理论获得的前提,而自我觉知的形成需要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又是
执行功能的一部分。
因此,心理理论的获得要以执行功能为前提[7]。
3.对不同内容间关系的研究
不管是哪种观点都证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确实存在关系,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都包含很多方面,那么这些方面具体是怎样相关的,成为研究者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执行功能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等内容,而心理理论也包括意图、信念、需要等方面,两者间是如何具体相关的呢?张婷等(2006)[8]考察了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者根据设计的执行功能的内容不同将执行功能的相关任务进行了划分,采用了三种类型六个任务:抑制控制成分的包礼物任务和糖果任务;工作记忆成分的找贴画人物和Stroop任务;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混合成分的拍手任务和白天/黑夜任务。
而对使用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也进行了分析:意外地点任务考察了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未知问题考察了区分自己和他人心理理论状态的能力,意外内容任务中表征变化问题考察了表征变化的能力,想法问题考察了推测他人想法的能力。
使用回归的分析方法发现: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一起预测区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工作记忆预测推测他人想法的能力,单纯的抑制控制成分对于四类问题都不能很好地预测。
而魏刚勇(2005)[9]将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任务中的抑制控制难度进行了区分后,考察抑制控制在两类任务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抑制控制的难度水平是影响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关系的重要因素。
廖渝等考察3~5岁儿童维度卡片变化任务与意外地点任务中预测问题的关系发现,三四岁时排除年龄与语言影响外两者相关不显著,但在5
岁时,两者的偏相关依然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执行功能对于心理理论的影响过程中每个部分的卷入时间不同,最初是工作记忆,之后才是抑制控制。
三、不足和展望
多数研究的被试年龄在3~6岁,但是执行功能在1岁左右开始发展,这个时期也
是心理理论萌芽期,这个阶段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鲜有人研究。
虽然众多的研究表明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存在密切关系,但是研究方法多是考察两类任务成绩的相关,没有进行更深的研究,到底是什么样的核心机制将两者进行联系的,还需进一步考察。
执行功能在个体一生中都是重要的能力,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那么在成人阶段两者的相关模式是否与学前期相同还是未知的。
执行功能有冷热之分,心理理论也有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之分,从这个角度划分的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是怎样的关系需要未来的研究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熊哲宏.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述评[J].心理科学,2001,(3):333 -337.
[2]周晓林.执行控制:一个具有广阔理论前途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J].心
理科学进展,2004,(5):641-642.
[3]李红,高山,王乃弋.执行功能研究方法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4,(5):693 -705.
[4]Kalbe E.,Schlegel M.,Sack A.T.,et al.Dissociating cognitive from affective theory of mind:a TMS study[J].Cortex,2010,(6):769 -780.
[5]王异芳,苏彦捷.7~9岁儿童失言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8,(3):23 -26.
[6]廖渝,吴睿明,Philip David Zelazo,李红,张婷,张莉,高山,李小晶.意外地点任务中不同测试问题及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2):207-215.
[7]吴睿明.幼儿的意图理解和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张婷,吴睿明,李红,Philip David Zelazo,张莉,廖渝,李小晶.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与早期心理理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1):56 -62.[9]魏勇刚.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