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本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乾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貞。

【正義】乾者,此卦之名。

謂之卦者,易緯云卦者掛也,言
懸掛物象以示於人,故謂之卦。

但二畫之體,雖象陰陽之氣,
未成萬物之象,未得成卦。

必三畫以象三才,寫天地雷風水
火山澤之象,乃謂之卦也。

故繫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
矣是也。

但初有三畫雖有萬物之象,於萬物變通之理猶有未
盡,故更重之而有六畫,備萬物之形象,窮天下之能事,故
六畫成卦也。

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積諸陽氣而成天,故此
卦六爻皆陽畫成卦也。

此既象天,何不謂之天而為之乾者,
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故說卦云,乾,健也,
言天之體,以健為用,聖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以法天之用,
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

天以健為用者,運用不息應
化無窮,此天之自然之理,故聖人當法此自然之象而施人事。

亦當應物成務,云為不已,終日乾乾,無時懈倦,所以應天
象以教人事。

於物象言之則純陽也,天也。

於人事言之,則
君也,父也。

以其居尊,故在諸卦之首,為易理之初,但聖
人名卦,體例不同,或則以物象而為卦名者,若否泰剝賾鼎
之屬是也。

或以象之所用而為卦名者,即乾坤之屬是也。


此之類多矣。

雖取物象乃以人事而為卦名者,即家人歸妹謙
履之屬是也。

所以如此不同者,但物有萬象,人有萬事,若
執一事,不可包萬物之象,若限局一象,不可緫萬有之事,
故名有隱顯,辭有踳駁,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類取之,故
繋辭云,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韓康伯注云,
不可立定準是也。

元亨利貞者,是乾之四德也。

子夏傳云,
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純陽之性,
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

能使物性和諧,各
有其利,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種,
使得其所,故謂之四德。

言聖人亦當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長
萬物,物得生存而爲元也。

又當以嘉美之事會合萬物,令使
開通而爲亨也。

又當以義協和萬物,使物各得其理,而爲利
也。

又當以貞固幹事,使物各得其正而爲貞也。

是以聖人法
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貞。

其委曲條例備在文言。

初九,濳龍勿用。

文言備矣。

【疏】正義曰:居第一之位,故稱初。

以其陽爻,故稱九。

濳者,隱伏之名。

龍者,變化之物。

言天之自然之氣,起於
建子之月,陰氣始盛,陽氣濳在地下,故言初九濳龍也。


自然之象,聖人作法,言於此濳龍之時,小人道盛,聖人雖
有龍德,於此時唯宜濳藏,勿可施用,故言勿用。

張氏云,
以道未可行,故稱勿用,以誡之。

於此小人道盛之時,若其
施用,則爲小人所害,寡不敵衆,弱不勝強,禍害斯及,故
誡勿用。

若漢高祖生於暴秦之丗,唯隱居爲泗水亭長,是勿
用也。

諸儒皆以爲舜始漁於雷澤。

舜之時當堯之丗,堯君在
上,不得爲小人道盛,此濳龍始起在建子之月,於義恐非也。

第一位言初,第六位當言終,第六位言上,第一位當言下,所以文不同者,莊氏云,下言初,則上有末義。

故大過彖云,棟橈本末弱,是上有末義。

六言上,則初當言下,故小象云,濳龍勿用陽在下也。

則是初有下義,互文相通,義或然也。

且第一言初者,欲明萬物積漸,從无入有,所以言初不言一與下也。

六言上者,欲見位居卦上,故不言六與末也。

此初九之等,是乾之六爻之辭。

但乾卦是陽生之丗,故六爻所述,皆以聖人出處託之。

其餘卦六爻,各因象明義,隨義而發,不必皆論聖人,他皆仿此。

謂之爻者,繋辭云,爻也者,效此者也,聖人畫爻以仿效萬物之象。

先儒云,後代聖人以易占事之時,先用蓍以求數,得數以定爻,累爻而成卦,因卦以生辭。

則蓍爲爻卦之本,爻卦爲蓍之末。

今案說卦云,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繋辭云,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又易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

據此諸文,皆是用蓍以求卦。

先儒之說理當然矣。

然陽爻稱九,陰爻稱六,其說有二。

一者乾體有三畫,坤體有六畫,陽得兼陰,故其數九,陰不得兼陽,故其數六。

二者老陽數九,老陰數六,老陰老陽皆變,周易以變者爲占,故杜元凱注襄九年傳遇艮之八及鄭康成注易,皆稱周易以變者爲占,故稱九稱六。

所以老陽數九,老陰數六者,以揲蓍之數九遇揲則得老陽,六遇揲則得老陰,其少陽稱七,少陰
稱八,義亦准此。

張氏以爲陽數有七有九,陰數有八有六,
但七爲少陽八爲少陰,質而不變,爲爻之本體。

九爲老陽,
六爲老陰,文而從變,故爲爻之別名。

且七旣爲陽爻,其畫
已長,今有九之老陽不可復畫爲陽,所以重錢避少陽七數,
故稱九也。

八爲陰數,而畫陰爻,今六爲老陰,不可復畫陰
爻,故交其錢避八而稱六。

但易含萬象,所託多塗,義或然
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注云,出濳離隱,故曰見龍。

處於地上,故曰在田。

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

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

利見大人,唯二五焉。

【疏】九二至利見大人
○正義曰:陽處二位,故曰九二。

陽氣發見故曰見龍。

田是地上可營,爲有益之處。

陽氣發在地上故曰在田。

且一之與二俱爲地道,二在一上,所以稱田。

見龍在田
是自然之象。

利見大人,以人事託之,言龍見在田之時,
猶似聖人久濳稍出,雖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衆庶利
見九二之大人,故先儒云若夫子教於洙泗,利益天下,
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

案文言云,九二德博而化,又
云君德也。

王輔嗣注云,雖非君位,君之德也。

是九二
有人君之德,所以稱大人也。

輔嗣又云,利見大人唯二
五焉。

是二之與五俱是大人,爲天下所利見也。

而褚氏張氏同鄭康成之說皆以爲九二利見九五之大人,其義非也。

且大人之文,不專在九五與九二,故訟卦云利見大人,又蹇卦利見大人,此大人之文,施處廣矣。

故輔嗣注謂九二也,是大人非專九五。

○注處於地上至唯二五焉
○正義曰:處於地上故曰在田者,先儒以爲重卦之時,重於上下兩體,故初與四相應,二與五相應,三與上相應,是上下兩體,論天地人各別,但易含萬象,爲例非一。

及其六位則一二爲地道,三四爲人道,五上爲天道,二在一上,是九二處其地上,所田食之處唯在地上,所以稱田也。

觀輔嗣之注意,唯取地上稱田,諸儒更廣而稱之言田之耕稼利益,及於萬物盈滿,有益於人,猶若聖人益於萬物,故稱田也。

德施周普者,下小象文謂周而普遍。

居中不偏者,九二居在下卦之中,而於上於下其心一等,是居中不偏也,不偏則周普也。

雖非君位者,二爲大人,己居二位,是非君位也。

君之德者,以德施周普也。

文言云,德博而化。

又云,君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也。

初則不彰者,謂濳隱不彰顯也。

三則乾乾者,危懼不安也。

四則或躍者,謂進退懷疑也。

上則過亢,過謂過甚,亢謂亢極。

利見大人,
唯二五焉者,言此據乾之一卦,故云唯二五焉,於
別卦言之,非唯二五而已。

故訟卦蹇卦並云利見大
人,所以施處廣,非唯二五也。

諸儒以爲九二當太
蔟之月,陽氣發見,則九三爲建辰之月,九四爲建
午之月,九五爲建申之月,爲陰氣始殺,不宜稱,
飛龍在天,上九爲建戌之月,羣陰旣盛,上九不得
言與時偕極,於此時陽氣僅存,何極之有。

諸儒此
說於理稍乖,此乾之陽氣漸生。

似聖人漸出,宜據
十一月之後,至建巳之月已來,此九二當據建丑建
寅之間,於時地之萌牙初有出者,卽是陽氣發見之
義,乾卦之象其應然也。

但陰陽二氣共成歲功,故
陰興之時仍有陽在,陽生之月尚有陰存,所以六律
六呂陰陽相間,取象論義,與此不殊。

乾之初九則
與復卦不殊,乾之九二又與臨卦无別。

何以復臨二
卦,與此不同者?但易論象,復臨二卦旣有羣陰見
象於上,卽須論卦之象義各自爲文。

此乾卦初九九
二只論居位一爻,无羣陰見象,故但自明當爻之地
爲此與臨復不同。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注云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剛之險,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

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也。

純脩下道,則居上之德廢。

純脩上道,則處下之禮曠。

故終日乾乾,至於夕
惕猶若厲也。

居上不驕,在下不憂,因時而惕,不失其幾。

雖危而勞,可以無咎。

處下卦之極,愈於上九之亢,故竭知力而後免於咎也。

乾三以處下卦之上,故免亢龍之悔,坤三以處下卦之上,故免龍戰之災。

【疏】九三君子至夕惕若厲无咎
○正義曰:以陽居三位,故稱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
稱大人。

陽而得位故稱君子,在憂危之地故終日乾乾。

言每恒終竟此日,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

夕惕者,
謂終竟此日,後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

若厲者,若如
也,厲,危也。

言尋常憂懼,恒如傾危,乃得无咎,謂
旣能如此戒愼,則无罪咎。

如其不然,則有咎。

故繋辭
云,无咎者,善補過也。

此一爻因陽居九三之位,皆以
人事明其象。

○注處下體之極至免龍戰之災
○正義曰:處下體之極者,極終也。

三是上卦之下,
下體之極,故云極也。

又云居上體之下者,四五與
上,是上體。

三居四下,未入上體,但居上體之下,
四則已入上體,但居其上體之下,故九四注云居上
體之下,與此別也。

云履重剛之險者,上下皆有陽
爻,剛強好爲險難,故云履重剛之險。

云上不在天,
未可以安其尊者,若在天位,其尊自然安處。

在上
卦之下,雖在下卦之上,其尊未安,故云未可以安
其尊也。

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者,田是所居之
處,又是中和之所。

旣不在田,故不得安其居。


脩下道則居上之德廢者,言若純脩下道,以事上卦,
則己居下卦之上,其德廢壞,言其太卑柔也。

純脩
上道則處下之禮曠者,曠謂空曠,言己純脩居下卦
之上道,以自驕矜,則處上卦之下,其禮終竟空曠。

夕惕猶若厲也者,言雖至於夕,恒懷惕懼,猶如未
夕之前,常若厲也。

案此卦九三所居之處實有危厲,
又文言云,雖危无咎,是實有危也。

據其上下文勢,
若字宜爲語辭,但諸儒並以若爲如,如似有厲,是
實无厲也,理恐未盡,今且依如解之。

因時而惕不
失其幾者,因時謂因可憂之時,故文言云因時而惕。

又云知至至之可與幾也,是因時而惕,不失其幾也。

雖危而勞者,若厲是雖危,終日乾乾,是而勞也。

故竭知力而後免於咎者,正以九三與上九相並,九
三處下卦之極,其位猶卑,故竭知力而得免咎也。

上九在上卦之上,其位極尊,雖竭知力不免亢極,
言下勝於上,卑勝於尊。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去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乾道革之時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履重剛之險,而无定位所處,斯誠進退无常之時也。

近乎尊位,欲進其道,迫乎在下,非躍所及。

欲靜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猶豫,未敢决志。

用心存公,進不在私,疑以爲慮,不謬於果,故无咎也。

【疏】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正義曰,或,疑也。

躍,跳躍也。

言九四陽氣漸進,
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或也。

躍於在淵,未卽飛也,此自
然之象,猶若聖人位漸尊高,欲進於王位,猶豫持疑在
於故位,未卽進也。

云无咎者,以其遲疑進退,不卽果
敢以取尊位,故无咎也。

若其貪利務進,時未可行,而
行則物所不與,故有咎也。

若周西伯內執王心,外率諸
侯以事紂也。

○注去下體之極至无咎也
○正義曰,去下體之極者,離下體入上體,但在下
體之上,故云去下體之極。

注九三云處下體之極,
彼仍處九三,與此別也。

云乾道革之時者,革,變
也。

九四去下體入上體,是乾道革之時。

云上不在
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者,易之爲體,三與四爲人道,
人近在下,不近於上,故九四云中不在人,異於九
三也。

云而无定位所處者,九四以陽居陰,上旣不
在於天,下復不在於地,中又不當於人,上下皆无
定位所處也。

斯誠進退无常之時者,文言云上下无
常進退无恒是也。

欲進其道迫乎在下非躍所及者,
謂欲進己聖道而居王位,但逼迫於下,羣衆未許,
非己獨躍所能進及也。

欲靜其居,居非所安,持疑
猶豫未敢决志者,謂志欲靜其居處,百姓旣未離禍
患,須當拯救,所以不得安居,故遲疑猶豫未敢决
斷其志而苟進也。

用心存公進不在私者,本爲救亂
除患,不爲於己,是進不在私也。

疑以爲慮不謬於
果者,謬謂謬錯,果謂果敢,若不思慮,苟欲求進,
當錯謬於果敢之事而致敗亡。

若疑惑以爲思慮,則
不錯謬於果敢之事,其錯謬者,若宋襄公與楚人戰
而致敗亡是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不行不躍,而在乎天,非飛而何?故曰飛龍也。

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

夫位以德興,德以位敘。

以至德而處盛位,萬物之覩不亦宜乎。

【疏】九五至利見大人
○正義曰: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
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德備天下爲萬
物所瞻覩,故天下利見此居王位之大人。

○注龍德在天
○正義曰: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謂若聖人有
龍德,居在天位,則大人道路得亨通,猶若文王拘
在羑裏,是大人道路未亨也。

夫位以德興者,位謂
王位,以聖德之人能興王位也。

德以位敘者,謂有
聖德之人得居王位,乃能敘其聖德。

若孔子雖有聖
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敘也。

上九,亢龍有悔
【疏】正義曰: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

此自然
之象,以人事言之,似聖人有龍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極,物
極則反,故有悔也。

純陽雖極,未至大凶,但有悔吝而已。

繋辭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故鄭引堯之末年,四凶在
朝,是以有悔,未大凶也。

凡悔之爲文,旣是小疵,不單稱
悔也,必以餘字配之,其悔若在,則言有悔,謂當有此悔,
則此經是也。

其悔若无,則言悔亡,言其悔已亡也,若恒卦
九二悔亡是也。

其悔雖亡,或是更取他文結之,若復卦初九,
不遠復无祗悔之類是也。

但聖人至極終始无虧,故文言云知
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是知大聖之人,本无
此悔,但九五天位有大聖而居者,亦有非大聖而居者不能不
有驕亢,故聖人設法以戒之也。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九,天之德也。

能用天德,乃見羣龍之義焉。

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

以柔順而爲不正,則佞邪之道也。

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貞。

【疏】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正義曰:用九見羣龍者,此一句說乾元能用天德也,
九,天德也,若體乾元,聖人能用天德,則見羣龍之義。

羣龍之義以无首爲吉,故曰用九見羣龍无首吉也。

○注九天之德
○正義曰:九天之德者,言六爻俱九,乃共成天德,
非是一爻之九則爲天德也。

---------------------------彖
---------------------------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天也者,形之名也。

健也者,用形者也。

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虧,爲物之首統之者,豈非至健哉。

大明乎終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時而成,升降无常,隨時而用。

處則乘濳龍,出則乘飛龍,故曰時乘六龍也。

乘變化而禦大器,靜專動直,不失大和,豈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疏】彖曰大哉乾元至各正性命
○正義曰:夫子所作彖辭,統論一卦之義。

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名,故畧例云: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

案褚氏莊氏並云,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所以名爲彖也。

但此彖釋乾與元亨利貞之德,但諸儒所說此彖分解四德意各不同,今案莊氏之說於理稍密,依而用之。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者,此三句緫釋乾與元也。

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故以元德配乾釋之。

大哉乾元者,陽氣昊大,乾體廣遠,又以元大始生萬物,故曰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者,釋其乾元稱大之義,以萬象之物皆資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稱大也。

乃統天者,以其至健而爲物始,以此乃能統領於天,天是有形之物,以其至健能緫統有形,是乾元之德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釋亨之德也。

言乾能用天之德,使雲氣流行,雨澤施布,故品類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者,此二句緫結乾卦之德也。

以乾之爲德大明,曉乎萬物終始之道,始則濳伏,終則飛躍,可濳則濳,可飛則飛,是明達乎始終之道,故六爻之位,依時而成,若其不明終始之道,應濳而飛,應飛而濳,應生而殺,應殺而生,六位不以時而成也。

時乘六龍以禦天者,此二句申明乾元乃統天之義,言乾之爲德,以依時乘駕六爻之陽氣以控禦於天體,六龍卽
六位之龍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謂之六位也。

陽氣升降,謂之六龍也。

上文以至健元始緫明乾德,故云乃統天也。

此名乘駕六龍各分其事,故云以禦天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者,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資始之義,道體无形,自然使物開通,謂之爲道。

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

變,謂後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也。

化,謂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謂之爲化。

言乾之爲道,使物漸變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

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禀受,若貴賤夭壽之屬是也。

○注天也者形之名也至豈非正性命之情者邪○正義曰:夫形也者,物之累也,凡有形之物以形
爲累,是含生之屬各憂性命,而天地雖復有形,常
能永保无虧,爲物之首,豈非統用之者,至極健哉。

若非至健,何能使天形无累,見其无累則知至健也。

乘變化而禦大器者,乘變化則乘濳龍飛龍之屬是也,而禦大器,大器謂天也,乘此濳龍飛龍而控御天體,所以運動不息,故云而禦大器也。

靜專動直,不失
大和者,謂乾之爲體其靜住之時,則專一不轉移也。

其運動之時,正直不傾邪也。

故上繋辭云夫乾其靜
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韓康伯注云,專,專一也,直,剛正也。

不失大和,則下文保合大和
是也。

豈非正性命之情者邪,以乾能正定物之性命,
故云豈非正性命之情者邪,謂物之性命各有情,非
天之情也。

天本无情,何情之有。

而物之性命,各
有情也。

所禀生者謂之性,隨時念慮謂之情。

无識
无情,今據有識而言,故稱曰情也。

夫子爲彖之體,
斷明一卦之義,體例不同,莊氏以爲凡有一十二體,
今則畧舉大綱,不可事事繁說。

莊氏云彖者,發首
則歎美卦者,則此乾彖云大哉乾元、坤卦彖云至哉
坤元,以乾坤德大,故先歎美之乃後詳說其義。


有先疉文解義而後歎者,則豫卦歎云,豫之時義大
矣哉之類是也。

或有先釋卦名之義,後以卦名結之
者,則同人彖云,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有,彖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之例是也。

或有特疉卦名而稱其卦者,則同人彖云,同人曰同
人於野,亨注云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
也,是乾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

此等之屬爲文不
同,唯同人之彖特稱同人曰,注又別釋其餘諸卦之
彖,或詳或畧或先或後,故上下參差體例不同,或
難具解,或易畧解。

若一一比並,曲生節例,非聖
人之本,趣恐學者之徒,勞心不曉也。

今皆畧而不
言,必有其義於卦下而具說。

保合大和乃利貞
不和而剛暴。

【疏】正義曰:此二句釋利貞也。

純陽剛暴,若无和順則物
不得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合會。

大和之道乃能利貞於萬
物,言萬物得利而貞正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萬國所以寧,各以有君也。

【疏】正義曰:自上已來皆論乾德自然養萬物之道,此二句
論聖人上法乾德,生養萬物,言聖人爲君在衆物之上,最尊
高於物,似頭首出於衆物之上,各置君長以領萬國,故萬國
皆得寧也。

人君位實尊高,故於此云首出於庶物者也。

志須
卑下,故前經云无首,吉也。

但前文說乾用天德,其事旣詳,
故此文聖人,以人事象乾,於文畧也,以此言之,聖人亦當
令萬物資始,統領於天位,而雲行雨施布散恩澤,使兆庶衆
物,各流布其形,又大明乎盛衰終始之道,使天地四時貴賤
高下各以時而成,又任用羣賢以奉行聖化,使物各正性命,
此聖人所以象乾而立化。

------------------------------象
-------------------------------------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疏】象曰天行健至自強不息
○正義曰: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緫象一卦,故謂之大象。

但萬物之體,自然各有形象,聖人設卦以寫萬物之象,今夫子釋此卦之所象,故言象。

曰天有純剛,故有健用,今畫純陽之卦以比擬之,故謂之象。

象在彖後者,彖詳而象畧也,是以過半之義思在彖而不在象,有由而然也。

天行健者,行者運動之稱,健者強壯之名,乾是衆健之訓,今大象不取餘健爲釋,偏說天者,萬物壯健皆有衰怠,唯天運動日過一度,蓋運轉混沒,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

健是乾之訓也,順者坤之訓也,坤則云地勢坤,此不言天行乾,而言健者,劉表云詳其名也,然則天是體名,乾則用名,健是其訓。

三者並見,最爲詳悉,所以尊乾異於他卦。

凡六十四卦說象不同,或緫舉象之所由,不論象之實體,又緫包六爻,不顯上體下體,則乾坤二卦是也。

或直舉上下二體者,若雲雷屯也,天地交泰也,天地不交否也,雷電噬嗑也,雷風恒也,雷雨作解也,風雷益也,雷電皆至豐也,洊雷震也,隨風巽也,習坎坎也,明兩作離也,兼山艮也,麗澤兌也,凡此一十四卦皆緫舉兩體而結義也。

取兩體俱成,或有直舉兩體上下相對者,天與水違行訟也,上天下澤履也,天與火同人也,上火下澤睽也,凡此四卦或取兩體相違,或取兩體相合,或取兩體上下相承而爲卦也,故兩體相對而俱言也。

雖上下二體共成一卦,或直指上體而爲文者,若雲上
於天需也,風行天上小畜也,火在天上大有也,雷出地奮豫也,風行地上觀也,山附於地剝也,澤滅木大過也,雷在天上大壯也,明出地上晉也,風自火出家人也,澤上於天夬也,澤上於地萃也,風行水上渙也,水在火上旣濟也,火在水上未濟也,凡此十五卦皆先舉上象而連於下,亦意取上象以立卦名也。

亦有雖意在上象而先舉下象以出上象者,地上有水比也,澤上有地臨也,山上有澤咸也,山上有火旅也,木上有水井也,木上有火鼎也,山上有木漸也,澤上有雷歸妹也,山上有水蹇也,澤上有水節也,澤上有風中孚也,山上有雷小過也,凡此十二卦皆先舉下象以出上象,亦意取上象共下象而成卦也。

或先舉上象而出下象,義取下象以成卦義者,山下出泉蒙也,地中有水師也,山下有風蠱也,山下有火賁也,天下雷行无妄也,山下有雷頤也,天下有山遯也,山下有澤損也,天下有風姤也,地中有山謙也,澤中有雷隨也,地中生木升也,澤中有火革也,凡此十三卦皆先舉上體後明下體也。

其上體是天,天與山則稱下也,若上體是地,地與澤則稱中也。

或有雖先舉下象,稱在上象之下者,若雷在地中復也,天在山中大畜也,明入地中明夷也,澤无水困也,是先舉下象而稱在上象之下,亦義取下象以立卦也。

所論之例者皆大判而言之,其間委曲,各於卦下別更詳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