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马海群周丽霞
来源:《图书馆建设》2017年第06期
[摘要]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从1993年开始,其评价形式是由教育部进行专业评估,评价指标体系相对稳定,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太大区别,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确定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该评价指标比较具体,可以从更微观层面把握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现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革和提升。
[关键词]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简称MLIS)是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学位,是为培养从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
1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St育的发展
我国于2011年确定了首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所院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共有31所院校(见表1)设置有该专业学位,其中有22所高校为211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14所院校为985院校,可见国内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构的实力较强。
1.1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地域分布
以上31所院校的地理分布如表2所示,华东、华北、中南地区比较集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明显不足,总体上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资源的地理分布呈不均衡态势。
这同时也表现出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略显丰富。
1.2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MLIS从2011年开始招生,2011年共招收158人,2012年共招收340人,2013年共招收452人,2014年共招收542人,2015年共招收705人,可见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反映了培养单位对MLIS招生培养的信心,同时也是社会对MLIS认知和认可度提升的表现。
MLIS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为教育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其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1.3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与学术学位(academic degree)有一定区别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具有一般专业学位的特点,如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学制较短、采取联考制度等。
从实践来看,近年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考生来源多样。
因为图书情报硕士专业招生不限毕业年限,属管理类综合招生范围,所以考生来源纷杂,本科专业呈现多种多样的态势。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2014年共招收128名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其专业分布见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学生来源以经济类居多,且文科生比例较大,存在的劣势是学生大多缺少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同时也存在一定优势,就是学科间互补,学生可以将本科专业的理论及技术移植到图书情报专业领域,开阔眼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就业渠道。
第二,生源层次相对不高。
因为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相对简单,所以考生本科毕业院校的层次相对不高。
仍以黑龙江大学为例,2014年入学的128名学生中,仅有9人来自211院校,小半数来自二级学院,所以在教育方面同样面临着考验。
第三,缺少实训基地。
专业硕士以实践为主,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创建时间短,实训基地建设经验不足。
一方面对企业需求不够了解,另一方面企业意愿不明显。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对实习生需求意愿较强,且愿意提供职位,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对实习学生接收意愿较弱,所以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难度大。
第四,就业渠道相对宽广。
从近几年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就业情况来看,其选择更多,渠道更广。
因为学生本科专业背景纷杂,掌握的技能和就业意愿、方向等显示出多样化的局面。
多数本科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依然选择以本科专业为发展方向,少数本科为图书情报、档案专业的学生也仍然坚持在这个学科领域内工作。
1.4相关研究简述
国内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始于2011年,通过中国知网(http:
//)检索可知,国内图书情报界多位知名学者都对此有所关注并发文探讨相关事宜,如周庆山、沈固朝、卢小宾、李刚、李月琳、张向先、柯平、陈传夫、孙建军、王协舟、肖希明等,但这些学者的研究主题大多集中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及教育现状方面,因此对教育质量评价和实证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2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全日制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一般为2-3年,且学制时间有缩短的趋势,其教育质量的判定和评价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科学评价的前提在于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而科学、公正的评价结论只能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上。
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应集合各项评价指标,而且还应该能够真实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全部或部分特征。
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等主要取决于其反映事物的真实程度。
2.1理论依据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不能衡量,就无法管理”(If you can't measure it,you can't manage it),所以构建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2017年伊始,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力争使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培养质量整体提高,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尤其指出要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鼓励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点发展以专业学位为主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
这就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构主动适应需求、改革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是健全质量评价。
早在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弗里曼(R.Ed-ward Freeman)就在其《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
而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斯坦福大学研究所于1963年提出的定义更加宏观和具有普适性,其表述为: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
如今这—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就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来说,其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及培养单位,当然也包括政府、社区、媒体与环境。
2.2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从师资力量、培养方式、就业形式3个方面衡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现状。
各指标的含义如下:
A为师资力量,主要考察各培养单位的师资配备情况。
下设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数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培养质量。
B为培养方式,主要考察培养单位的教学理念及实力。
下设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培养规模、课程设置等,对毕业生掌握专业技能起到很大作用。
C为就业形式,主要考察不同来源的生源毕业后从事具体工作的能力。
下设3个二级指标,从毕业生去向上也能看出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程度,从而反映教育培养质量。
3指标权重确定及实证分析
针对以上11个二级指标,笔者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并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来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3.1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完善本研究,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以上提出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确定,针对本领域专家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并依据层次分析法中的1-9标度法(见表5),确立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评价指标的权重。
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师资力量比培养方式和就业形式都重要,笔者运用方根法来计算各一级指标的权重,结果如下页表6所示。
根据专家咨询结果,教师学历比职称、年龄、数量都重要,而教师并不是以数量居多而占优势的。
同样运用方根法计算师资力量二级指标权重,结果如下页表7所示。
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培养方式中课程设置最为重要,因为课程内容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能反映本专业与实践的结合度。
笔者同样运用方根法计算培养方式二级指标权重,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就业形式中生源结构最为重要,因为生源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
笔者同样运用方根法计算培养方式二级指标权重,结果如表9所示。
以上指标权重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均小于0.1(计算过程略),说明调查问卷中给出的判断矩阵可以接受,所以是有效的。
再计算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合成权重,如A1的合成权重为0.578×0.637=0.368,以此类推,得出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合成权重,如表10所示。
3.2基于黑龙江大学的实证研究
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第—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点,近年来招生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其在2016年lO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评价网
(WWW.nseac.tom)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联合发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专硕)排行榜中名列第2位。
下面笔者就该校进行实证分析。
3.2.1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
黑龙江大学拥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现有校内硕士生教师29人,另有兼职教师6人(见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黑龙江大学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均比较合理,今后可以适当提高博士学位人数占比,学院也应鼓励40岁以下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黑龙江大学为综合性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学制2年,主要为全日制上课,从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学员,这样可以为想提升学历的在职人员提供便利。
从201 1年招生开始,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到2016年基本稳定在100人左右,师生比为l:3,相对合理。
课程设置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部分,专业课又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兼顾理论与实践。
除专业课外,还有外语、政治等公共课,另外设置参加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经典著作研读等其他培养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基本上能够覆盖图书、情报及档案学科理论及实践前沿,能够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2015年)》数据显示,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在就业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单位和岗位的类型多样,这与前文提到的考生来源纷繁复杂是一致的,其中,技术、科研、教学及教辅岗位占比较大。
黑龙江大学2014届毕业生(49人)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在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16人,非本专业工作的1人;在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10人,非本专业工作的2人;在机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6人;1人读博;13人不详。
由以上数据可知,毕业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占比64%,就业前景看好。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在就业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公平竞争和人为障碍。
一方面,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起步晚,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一些用人单位没有给予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平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教育部和人社部之间缺乏沟通,如招聘档案管理人员的机构不认可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档案方向的学历,认为专业不符,这给学生就业造成很大困惑。
所以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需要加强沟通,给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的3个研究方向以明确定位,同时借助媒体力量多加宣传。
3.2.2实证分析
笔者根据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情况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黑龙江大学教师及在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调查内容为11个二级指标,并根据调查结果对11个二级指标计算平均分,然后根据合成权重计算各指标分数,如表12所示。
由表12可以得出,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最后得分为81.283分,基本符合黑龙江大学实际情况。
其中得分较高的项目为教师数量、教师职称结构、培养规模、学制设置等,因为黑龙江大学是黑龙江省唯一设置图书情报专业的教育机构,所以招生伊始即生源充足,培养规模处于国内同类院校之首,教师数量可以满足招生规模,展现和谐发展的态势。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师年龄偏大,需要补充新鲜血液;黑龙江大学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在培养平台上有些受限,这也导致毕业生找工作时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院校要求的限制;生源结构稍有不足,教师学历结构有较大提高空间。
本文中的评价指标比较具体,
可以从更微观层面把握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现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革和提升。
4结语
从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来看,发达国家的发展相对成熟,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有专门的评价机构和评价标准,能够对高质量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我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93年开始,其评价形式是由教育部进行专业评估,评价指标体系相对稳定,不同专业没有太大区别,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以实现有的放矢,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保障。
本文针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情况给予科学评价,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