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释文言》(校对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言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日: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日: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陽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孔子《宣圣讲义》
象辞释文与文言,均本原卦爻次序,一一申述以尽其义。

明其意、推其变、广其用而己,故各爻辞有未达者,释文文言中可探索也。

乾卦六爻,其变无穷、其用无垠,凡关乎天人之道,有非简言可尽者,为明教计不得不补述之于释文及文言也。

在释文文言,虽本原卦爻辞而来,却以立教为旨,则独重人道,为将以匡正人之言行、化育人之知见,克正性命、保中和耳。

故言详于君子之行、大人之德,而立其准则。

如卦爻之象,可象可效者也,故凡释
象之辞、文言之语,莫不著于于五经之义,为示古圣人之言行、与人道所必由之规矩。

而因所占之爻,以先定人事之趋向、次乃及于吉凶祸福,以先人后天,为人道之本,必先自问无咎、而后数可免于咎;自求多福、而后天乃与之福,以人之行、占天之运,必先尽在己,而后可卜其吉凶祸福也,不然、易何为立哉!果不求其可吉可凶之道,安能知其吉凶;果不喻其有祸有福之途,安能明其祸福,此立易以寓教,而特为人道者也。

故无论何卦爻,其辞所示莫不先人道、莫不先尽己之行,而乾尤首揭其旨,如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云云,即本元亨利贞之辞、朝乾夕惕之训、自强不息之语,反复之道而明其义、而勖(xù勉励)之于日行、谨之于庸言庸行,必先自致其吉、而后克吉;自免于凶、而后无凶;自期无咎、而后无咎;自免有悔而后不悔,皆由己之日行见焉、庸言庸行谨焉,初非空谈天道,以吉凶祸福为言、即言吉凶祸福,仍为警戒立教,初非怪诞之词,故全易辞皆为人道立言,皆圣人寓教之书,其文有浅深、辞有险易,不殊也。

乾卦六爻之象,上下内外异象、陰陽顺逆异行,辞亦如之。

在初爻为潜、以陽在下而潜藏,于人为隐为勿用,而以陽居陽位为正,阳上行为顺,故虽在下而得中正之德、虽潜隐而有培成之道,此人事以能顺时守默、潜身遯世、安于贞静、乐于修养,以成德达道之君子处之。

孚乾之始、行陽之初而名潜龙,故在象则言天、在辞则言人,天人之合、当于兹发其端也。

乾之九二、居内卦之正、当陽气之升、处坤位之中、为适时之德,以陽爻陰位、其用在下,以乾体坤用、其德在明,德施于下曰普、明见于时曰文,龙而见于田、则孚大人立德之象,以其德普而功不居、道大而名不扬,此人事之中正和利,以孚乾之九二爻也,此爻与九五、为内外之对、分上下之中、一主一宾、一
行一藏、恰如其位,有其时而能大其用、广其德。

虽一陰一陽之位不同,而宜升宜降之时正好,故皆以大人称而其德皆成也,然陽与陽为朋、陰与陰为邻,其行不同、其类乃分,故二与四为比、三与五为盟,而气有远近、象有幽明、或则以升、或则以沉、或则进而下、或则退而行,故功德依时殊、事业以位论,而在人道则顺时为用、得位为能,三四当人爻之地、则一危一安,陰陽居反复之乡、则宜慎宜勤,此人道谆谆、均寓教于中爻也,而其地以重刚、遇以重陽,内外之交、则非正,上下之异、则失中,盖以卦言则在中、以爻言则失中,故三爻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四爻又加曰:中不在人,以气至此失正则易分、不中则易乖,履危必慎、居满必谦方免于咎,否则咎之不免、祸且旋踵,唯君子处之,乃知慎能谦、以免咎,唯其免咎、乃能成德,故三之慎成五之大、四之谦成二之明,大明终始乃由斯四爻见之,此文言有进退无恒非为邪也云云,明其成德正在其知慎能谦也。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大之必先下之、将欲明之必先沉之,此天下之理势然也,故四爻之辞皆相互而成教、相辅而成文,初非一爻之义、一象之占而已,以位极于天地、用极于神形、道极于中和、时极于夜明,过此则无可言也,非人道所及故无待于言。

虽有其象、不为用,有其名、不为行,则不与于教,故辞不及而文不详,此天地之大则、易辞之定例也。

六爻至九五,其位已极、其时已过、其陽上升已尽于天,而反为陰始,此上九为陰位,而陰气转从此降。

以全卦言:初为潜、则上为亢;以二气言:初为陽潜故不用、上为陽极陰生故无位,以陽极变陰、陰初窃陽,陽位不保故曰高无位,非无位、乃位不能居也,在陽升之极而得陰之位,当陰之始而逢陽之亢,其争最烈、其位至摇,故虽有位犹无位也,以初之潜与上之亢皆
为失中,皆不宜于用,是为卦之终始、而人道不及也,言人道至此已穷不得其用也。

亢则自倾、潜则自晦,晦则宜求其明、倾则宜求其安,而亢处地过远不得其应,如在上而不得民、在位而不得辅,孤孑独尊、不倾何待,故处上尤难于初、而居亢尤异于潜也。

所谓在下位者指九二也,上九与九二、一上一下、不相应也,言虽有九二之贤不为上九之辅也。

处极地则贵也、居上界则高也,不得安、故曰贵无位,不得下、故曰高无民,在上不得贤、居尊不得辅,故不可动,动则有悔,此事理之使然也。

然在君子,则有以处之,以圣德之至,足回气数、顺天时,因地利而人道可济其穷,故文言以圣人不失其正,知进退存亡之道也。

夫九之为用也,陽之德也,而陽因用则变,乾变为坤、陽变为陰,以极则变也。

乾爻极于上九、而九之用乃变矣,故乾元用九为用坤也,以纯陽用纯陰、以纯刚行纯柔,此至道之行、至真至玄之德也,唯先天之元气如之,故用九之占则上治之世,不独圣也,圣而人神,故用九不以位尊、不以名贵、不立首而自治、不离群而皆同,此大同大顺之象也。

变必至于道,此乾元之用,全为道用也,纯德之成、纯真之存、纯玄之名,而介乎天地人,此三者皆自元气生、皆本元气以行,以神明,故神之德于是徵、神之用于是灵,而乾之精亦于是凝,此六爻之极,皆备于乾元,而天地大用皆本于九也。

《宗主附注》
文言者,以辞属文与象对举,即汉人以象与言分列之意,而文言则唯释辞义,不及于象,故名文言,因先时有象无辞,后圣人恐不明象,乃著辞于后。

夫子又恐人之不明辞义,更为文言以广其意,故文言所释皆象辞所有,
文言犹辞说也。

因辞出于象,象有交错、辞有往复,如文章之组织,不曰辞而曰文,明易卦象辞皆文章也,皆当回环推绎,以观索玩味之,如文章之宜咏叹也,故谓之文。

天道不言、而文见于象;地道不言、而文见于物,文之所成,即气数之消长变化,故辞而名之文,其实即辞也。

辞直而文曲、辞梗而文宛、辞浅而文深、辞易而文繁,虽义一而道殊也。

此文字即千古文化之始、文明之基,直揭其名于易卦象辞,以示夫文之真义与文之源流,故文言之名,实圣人精微之意所寄,不独为明天下之至文、易卦之妙文而己,读者其注意焉耳。

又曰:易之文言错乱久矣,乾坤二卦,尚存大概,其余各卦则不全者多,所剩残者,在今系传中。

凡有引易卦爻辞、下加子曰者皆原来文言、皆夫子释爻辞之文,或上阙卦名爻数、或中脱数爻、或下不详,皆残断之章也,亦有重出者,如乾上九辞是,盖多后人记忆补录者也。

以秦时焚书,易以卜筮之用得全,然所全者、原卦爻象辞耳,其他各篇则属论理明道,为圣人寓教之作,正与各经等,故亦被毁弃,纵有留藏者,恐遭世忌,不敢整理,又以竹简重笨磨蚀、错脱遗失,在所不免,故不全也。

汉诸生就其所传、合其剩余、编次既难,乃归集于系传中耳,然文言体例具在,异于系词,果细读之,自能分辨,所惜者不复得其全耳。

今证释经文,如有所短,当随时指明,即在卦爻辞中亦有将文言羼(chàn混杂)入者:如革卦汤武革命云云,纯夫子之文言也,若果文王以前之辞,安得提武王革命哉?此种错乱必须指正以明所出,然后知夫子删定之功、教授之旨也。

人不见文言之题名与编次,只以乾坤二卦有之,实误也。

又曰:神气之行于天下,皆以物而见,故物至则气至、气见则神见,易以神道御气象物,物即象、象即气,故二气消长而物生化,
六位时成而神主中,不独一卦一爻有神所行,即卦爻之间、消长之际亦有神所驭。

气非神不至,而至非一蹴而几,必渐进渐退,而后升降见。

爻则仅示其已升降之迹,而当未升初升、未降初降之时,无爻可示,必由爻之交而意之。

故吉凶祸福来也有原、去也有因,气运之转非一日一时之事,必先识其几而迎之避之,以达其升降之气、而成其善恶之数,非执此不动而能得者,故求福利有其道,诚心求之必有所资,或资于人、或资于物,必如握凿不舍而孔乃穿,篑(kuì)土不息而山乃成。

为道然、为事亦然,诚心不渝、金石为开,以气之不断神自行焉、神之不隔、物自致焉,初无他巧、在乎其诚恒而已,故世不乏求之者,而少成功,以诚恒未至也。

此易卦首乾,即以朝乾夕惕自强不息为训,言举凡天下之成功者无外此诀,圣人明易立教之义,于斯可见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