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心理学论文——自我调节能力五篇

心理学论文——自我调节能力五篇

心理学论文——自我调节能力五篇第一篇:心理学论文——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概念、作用部分[摘要]:文章主要介绍自我调节的概念和关于自我调节的三种不同观点以及自我调节的作用表现。

同时在对自我调节及其与自我调节相关的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自我调节的过程。

[关键词]: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班杜拉社会认知观三元模式情绪管理弗洛伊德自我效能感在所有物种之中,人具有最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上,更表现为改造自我。

人改造自我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适应自身素质、资源或条件的变化。

在这里,人的这种自我改造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所研究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是一种使个体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引导自己目标定向的内部处理机制,调节意味着个体能精细地、自动地使用特定的机制和机能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动。

广义的自我调节,是指人改造自我的一切行为和意图,可以大致把它划分为目标选择、行动准备和行为控制三个过程①。

包括心态调整、个性引导、知识更新、信息收集、方法优化、思想品德再造、修养提高、自我完善、体育锻炼、治疗补宜等。

狭义的自我调节,研究者将其范围缩小为自我强化或者自我心理调节,以便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由于自我调节的复杂性,研究者对其解释一直没有达成一致见解。

目前,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把自我调节看作是一种图式,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我调节是一种知识结构,该图式的功能是控制自我和调节自身反应;并且进一步假定连续的活动可以改善自我调节,如果自我调节像图式或其他的知识结构那样起作用,那么自我调节的激活会有利于后来的自我调节。

二是把自我调节看作一种技能,该观点认为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控制自我的能力。

尽管技能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但通过不断的实践,这种技能是趋向于稳定的。

一旦这种技能稳定下来,它对个体以后管理自我活动的影响就会变弱,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自我调节活动上的成功很少或不会受到以前自我控制活动的影响。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综述情绪调节是人类情感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个体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为人们提供了实现心理平衡的方法。

本文将综述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进展,从认知、情绪表达与反应、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认知调节认知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调整认知过程来影响情绪的产生与发展。

其中,认知重评估被广泛研究并验证为一种有效的调节策略。

通过对情境的重新解释和理解,个体能够改变其对情绪事件的评价,从而调节情绪反应。

另外,认知重构也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

它强调个体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加强对现实的正向评价,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2. 情绪表达与反应调节情绪表达与反应调节是指个体如何通过控制自身的情绪表达和反应方式,来影响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效果。

情绪表达策略是情绪调节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情绪抑制和情绪释放被广泛关注。

情绪抑制是指个体在情绪体验或面临情绪激发时,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情绪释放则是相反,个体通过情绪的自由流露来调节情绪反应。

研究发现,情绪表达策略的选择取决于情境和个体的自我调节倾向。

3. 社会关系调节社会关系调节是指个体通过社会支持、亲密关系和社交互动来调节情绪状态。

社会支持具有显著的情绪缓解作用,能够减少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负面情绪。

亲密关系被认为是情绪调节的关键要素之一,它提供了情感支持、愉悦体验和情感共享,有助于个体维持情绪平衡。

此外,积极的社交互动也对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情绪的传递和调节,提高个体的情绪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为个体实施情绪调节提供了指导。

不同的调节策略和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同的效果,个体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境选择适合的调节方式。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个体差异、跨文化差异和情境因素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为有效的情绪调节干预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具体的指导。

心理学对自我调节的影响与研究进展

心理学对自我调节的影响与研究进展

心理学对自我调节的影响与研究进展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根据内部或外部的需求和环境变化,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来维持和调整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学对自我调节的影响,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认知调节1. 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思维、情绪和行为的观察和评估过程。

通过自我监控,个体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内心状态,识别问题所在,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例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或寻求外部支持来改善情绪。

2.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对自我进行价值判断和认同。

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从而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研究显示,良好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

二、情绪调节1. 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个体通过言语、行为或非语言方式来传达内心的情感状态。

适当表达情绪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减轻负面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将内心的负面情绪与他人分享或进行合理的情绪释放,有助于个体调节情绪,提升情绪的稳定性。

2. 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在面对不同情绪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

例如,积极情绪增强策略包括培养乐观的态度、参与积极的社交活动等;而消极情绪减少策略包括放松训练、认知重组等。

研究表明,掌握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个体平衡情绪、提升心理健康。

三、行为调节1. 目标设定:个体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目标设定有助于个体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情绪,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研究发现,设定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的目标,可以提高个体的执行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2. 调节行为习惯:个体通过调节自身的行为习惯来改变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自我调节模式,提升个体的心理弹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习得性的积极行为能够增强个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提高生活满意度。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的现状
1、问题原因
1、问题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渐凸显,主要原因包括学业压力、人际 关系、情感困扰、自我认知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出 现心理困扰,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2、教育模式
2、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课程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辅 导等方式。其中,课程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模式,包括心理健康通识课程、心理学 概论、心理咨询学等。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则是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提供及时 的帮助和指导。
3、实施效果
3、实施效果
虽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实施效果仍然存 在诸多不足。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 面,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的未来展望
1、多元化教育模式
1、多元化教育模式
3、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调 节能力
3、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除了外部的教育和辅导外,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也至关重 要。在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通过引 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模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和压力。
4、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心理健康 教育
未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注重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构建。除了传 统的课程教育和心理咨询外,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剧、心理沙龙、心理训练等多种 形式的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此 外,各高校应重视心理教育学科的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研究,提升学术 水平。

药物在自噬调节中的作用研究

药物在自噬调节中的作用研究

药物在自噬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调节的过程,通过清除和修复细胞内的代谢产物,维持细胞的稳态。

自噬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和免疫应答等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表明药物在自噬调节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自噬调节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一、抑制自噬的药物自噬的过程中,细胞膜形成自噬泡,将细胞内的物质封装并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

在某些情况下,自噬的过程可能对细胞产生负面影响,如细胞死亡或疾病的发生。

因此,抑制自噬的药物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1. 氯喹:氯喹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疟疾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

研究发现,氯喹通过抑制关键的自噬信号通路,如mTO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细胞的自噬过程。

2. 罗莫替尼:罗莫替尼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定突变激活的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

研究显示,罗莫替尼可以抑制自噬的发生,从而增加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

3. 呋塞米: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水肿等疾病。

研究发现,呋塞米可以通过抑制自噬过程,减少肿瘤细胞的存活率,表明呋塞米可能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的候选。

二、促进自噬的药物在某些情况下,促进自噬过程可以对细胞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降解损坏的细胞器和对抗感染。

因此,研究数据表明,一些药物可以促进自噬过程,从而具有潜在的疾病治疗作用。

1. 拉帕替尼:拉帕替尼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

研究发现,拉帕替尼可以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自噬的进行,从而减少乳腺癌的细胞增殖。

2. 奎尼丁:奎尼丁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

研究表明,奎尼丁可以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来促进自噬的发生,从而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3.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研究发现,多巴胺可以通过激活自噬过程,促进神经细胞中有害蛋白的降解,从而减少帕金森病的发展。

三、总结药物在自噬调节中的作用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调节学习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调节学习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调节学习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

将二者结合起来,教育心理学应运而生。

在教育心理学中,自我调节学习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自我调节学习的定义、原理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定义自我调节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使用各种策略来监控、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反思和调整来提高学习效果。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原理1. 目标设定:自我调节学习的第一步是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者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计划。

2. 自我监控: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

他们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如学习日志、进度表等,来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进展进行反思和评估。

3. 自我调节:在监控的基础上,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标进行调节。

他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改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时间和节奏,以适应自己的学习需求。

4. 自我反馈:自我反馈是自我调节学习的关键环节。

学习者需要定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自己提供及时的反馈。

这种反馈可以是积极的鼓励,也可以是针对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三、自我调节学习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提高学习动机:自我调节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和制定可行的计划,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 增强学习效果:自我调节学习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

学习者通过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可以更好地适应学习任务和环境,提高学习效果。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3. 培养学习能力:自我调节学习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反思和调整学习行为,学习者可以逐渐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自我调节学习研究概述

自我调节学习研究概述

自我调节学习研究概述作者:李子寅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1期摘要:文章介绍了自我调节学习概念的发展以及基本理论,并且列举了一些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自我调节学习;理论进展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使用元认知监测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调节情绪行为,使其最优化进而促进学习目标实现的学习过程。

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内部处理机制,个体根据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己学习方法、选择适合学习的环境、调节情绪,以完成既定目标为目的。

一、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一般认为,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SRL)指学习者主动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

它不仅可以被看作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

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提出的背景是源于对美国的三次教育改革运动的反思。

三次教育改革运动认为心理机能、或成长背景、或学校的教育标准决定学生的学业成就,都强调教师、环境和学校的功能与作用,而忽略了学生本能的能动性,把学生看作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地参与者。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后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J·Zimmerman逐步研究使其丰富和发展。

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不依赖他人,依靠自我调节达到学习目标,其中自我目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学习策略的运用是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

学习者能够根据目标导向和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判断制定相应的目标并且随时调节学习策略来实现既定目标。

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从事学习活动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行为,比如组织和转换信息、自我奖励、寻求相关信息、复述和运用记忆术等。

三、自我调节学习的几种理论1.自我调节学习的强化理论。

这种理论主要源于斯金纳的行为操作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监管、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是构成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重要部分。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教学与管理》!""#年$月!"日自我效能理论最早由班杜拉于!"世纪%"年代后期提出,是其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关于一般学习理论的逻辑产物,并构成了对其一般学习理论观点的理论逻辑的历史方式的实现。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它不仅与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而且与一个人能否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

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成败经验。

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替代性经验。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

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

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情境条件。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选择过程。

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摘要】本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概念和理论意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随后详细介绍了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和工作场所的应用情况。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具有积极影响。

本文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启示,为教育和职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应用、教育、工作场所、影响因素、测量方法、总结、展望、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质,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变得愈发深入和广泛。

研究背景方面,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并在1986年被正式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个体情绪和自我调节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学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在管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则被看作是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在不同领域内的信心和能力感,促进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中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应对方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来提升自身能力和实现更高水平的表现。

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也可以为教育和工作领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与展望

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与展望

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陈亚萍李晓东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2期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心理学领域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

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对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相关变量的研究、现状及差异性研究、培养干预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发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足,总结出六个角度的未来研究方向,其中涵盖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例如研究工具的单一,研究对象年龄阶段不均衡,相关变量的综合考察,干预措施的针对性等。

对于将来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以及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研究进展述评一、概述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是指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1]。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领域特殊性,因此应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广泛。

以“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里能够搜索到2000-2012年里共7496个结果。

该文对教育领域里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述评。

学习自我效能感又叫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能否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文献概况在中国知网上以“学习自我效能感”或者“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检索到文献共738篇(2000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

前八年共220篇,近五年共518篇,可以看到近年来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非常之多(表1)。

其中,从研究对象来看,小学生18篇,占2.4%;中学生227篇,占30.8%;大学生183篇,占24.8%。

其他的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高职生,中职生等。

从研究科目来看,英语151篇,数学38篇,物理29篇,生物11篇,语文11篇,体育18篇。

从元认知到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研究的新进展

从元认知到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研究的新进展

选择 、 整合 、 应用学 习技巧 的一套操作 过程 ; 梅尔
( ae, 8 ) 为学 习策 略是学 习者有 目的地影 M yr1 8 认 9 响 自我信息加工 的活动。史 耀芳 (9 1 强调学 习 19 ) 策略 是学生 在学 习过程 中为达到 一定 的学 习 目标有 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 。 第三 , 把学 习策略看作是 学习计 划 ( 息加工 信 过程中执行性控制的部分 ) 。德里 ( e y 18 ) D r ,96 认 r
制 订 的有关学 习过 程 的复杂 的方 案 。
学习策略的主要类型是 :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和 组织策略。平特里奇(99 认为学习策 略包括 ( ) 1 ) 9 1 认知学习策略, 它帮助学生使用这种高水平 的理解方
式关注、 选择 、 阐述和组织信息成为可能 ;2 元认知 () 和自 我调节策略, 它反映了学生计划、 管理和调节他 们的认知策略的意图;3 资源管理策略, () 它是指管理 和控制材料 、 学习者在自己的安排下达到 目 的外部 标
内部的方法之总和。刘电芝等(9720 ) 19 , 2 认为学习 0 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 中有效学习的规则 、 方法 、 技巧及其调控。高文(98 指出, 19 )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
略的核心或监控层面是元认知和 自我调节学习。近 3 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 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轨 0 迹是学习策略研究从初期单纯强调元认知到强调包 括元认知、 动机在 内的自我调节学 习, 这反映了学习 心理学领域一种新 的整合趋势 , 同时也表 明学习策 略研究 日 益强调课堂干预和应用。本文试图在对国 内外学者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加 以初步介绍 的基础
维普资讯
20 06年 7月 第 4期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进展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进展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发 展的研究进展
目录
• 引言 •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理论基础 •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阶段
目录
• 影响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因素 •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与干预措施 • 研究展望与未来趋势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我调节能力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主动调控自己的能力,对儿童的学习、社 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儿童自我调节 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鼓励 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的教学方式 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

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 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调节能力 ,而同伴排斥和欺凌则可能导致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缺陷。
学校氛围
积极的学校氛围和校园文化有助 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而 消极的学校氛围和校园文化则可
学校教育策略
01
02
03
课堂教学渗透
将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融 入课堂教学,通过游戏、 故事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学 习兴趣。
个性化教育方案
针对不同儿童的特点和需 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 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和支持。
合作与互助
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与互 助,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和协作能力,促进自我调 节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方面
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儿童应对压力和挑战,减少 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02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理论 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在患者自我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在患者自我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https //kfyz .chinajournal .net .cn /㊃综 述㊃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在患者自我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韩瑞娟1,张俊娟2✉,李瑞玲3,张士变4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2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 3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4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 疾病认知和关于健康问题的情感表征是患者疾病症状监测及不良行为方式管理和干预的基石,自我调节常识模型是了解影响疾病适应和健康结果的疾病相关以及外部(例如社会和医疗保健环境)因素的宝贵框架㊂本文对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来源与发展㊁主要内容㊁及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加深我国医护人员对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认识,为在模型的多个节点上开发自我管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综述;自我管理;理论中图分类号 R 471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H A N R u i j u a n 1Z H A N G J u n j u a n 2✉ L I R u i l i n g 3Z H A N G S h i b i a n 41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M Z h e n g z h o u 450000 C HN 2H e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P e o p l e s H o s pi t a l Z h e n g z h o u 450003 C HN 3S c h o o l o f N u r s i n g a n d H e a l t h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K a i f e n g 475004 C HN 4P i n g d i n gs h a n S e c o n d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P i n g d i n gs h a n 467000 C HN A b s t r a c t C o g n i t i o n o f d i s e a s e a n d E m o t i o n a l r e pr e s e n t a t i o n s a b o u t h e a l t h p r o b l e m s i s t h e c o r n e r s t o n e o f d i s e a s e s y m p t o m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u n h e a l t h y b e h a v i o r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T h e c o m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u l a t i o n i s a v a l u a b l e f r a m e w o r k f o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d i s e a s e -r e l a t e d a n d e x t e r n a l e g s o c i a l a n d h e a l t h c a r e S e t t i n g s f a c t o r s t h a t i n f l u e n c e i l l n e s s a d a p t a t i o n a n d h e a l t h o u t c o m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e d t h e s o u r c e a n d d e v e l o pm e n t m a i n c o n t e n t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t a t u s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c o m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a i m e d a t d e e p e n i n g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a l s t a f f o n t h e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c o m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a n d p r o v i d e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a t m u l t i pl e n o d e s o f t h e m o d e l K e y wo r d s c o m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r e v i e w s e l f -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 o r y 自我管理是个体为改善健康,积极参与的自我照护活动的过程,是患者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主要策略,主要指在疾病监测㊁饮食管理㊁用药管理㊁运动管理㊁情绪管理㊁日常生活管理㊁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行为表现[1]㊂ 以患者为中心 医学理念的普及,使疾病管理从住院护理转向自我管理,患者对自己的治疗和护理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有效的自我管理是使疾病得到良好控制的重要手段[2-4]㊂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变是一个动态㊁持续和复杂的过程,受多重因素影响,改变往往难以维持[5]㊂为了更好㊃713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5)收稿日期:2022-09-15作者简介:韩瑞娟(1993-),女,主管护师,研究生㊂研究方向:老年护理㊂✉通信作者,E -m a i l :1973z j j@163.c o m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CN 41-1361/R ㊀ISSN1672-7606地诠释以 患者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和建立符合患者疾病特点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措施,从理论层面全面科学地理解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行为改变过程十分重要㊂自我调节常识模型(c o m m o n-s e n s e m o d e lo f 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C S M)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健康行为理论,由L e v e n t h a l等于1970年代首次提出[6]㊂C S M作为一种促进健康和管理疾病的理论模型,自提出后被国外广泛应用在患者自我监管行为动态过程的相关研究中,效果良好[7-8]㊂本文对C S M的来源与发展㊁主要组成部分㊁在国内外自我管理的应用情况及其研究进展做出综述,以期加深我国护理人员对C S M的认识,为该模型在我国疾病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㊂1理论介绍1.1理论的来源与发展英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学者L e v e n t h a l及其合作者专注于探索㊂L e v e n t h a l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恐惧驱动理论与平行响应模型研究的实证结果和理论基础,提出了现有理论并没有提供生成行动控制所需的理论结构和变量,在解释疾病威胁和行动控制方面存在不足,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既可以诠释行为改变的机制及适应过程,又要适合分析连续时间和随时间变化的过程[6,9]㊂L e v e n t h a l及其合作者通过对经历健康变化个体的仔细观察和访谈,整合先前理论研究结果的,最终形成C S M㊂作为一种健康行为理论,提供了理解个人如何处理㊁响应和管理健康威胁的框架㊂C a r v e r等[10]在L e v e n t h a l先前的基础上得出,个人对疾病的信念在促使个人决定寻求治疗或者应对健康威胁直接采取行动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㊂M a r t i n等[11]于2017年的研究得出与先前研究相反的结论,信念也可能与威胁反应有关,这些反应可能导致未能参与寻求治疗的行为,在应对威胁时否认或者最小化威胁,或者产生错误或无效的行动,这些可能对预防和治疗产生严重影响㊂D e m p s t e r及其他的研究者[12-13]认为疾病管理高度(或完全)依赖于个人应对管理威胁的动机,非专业的信念和相关应对反应对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这与之前的模型不一致,该模型在推进有关患者如何自我调节健康威胁的知识方面极具影响力,并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和慢性疾病的管理[14]㊂H a g g e r与O r b e l l[15]于2021年在对模型批判性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的扩展版本,确定了一些影响模型过程的背景和性格因素等关键调节因素,例如疾病类型㊁个体差异(乐观主义㊁完美主义㊁负面情感),概述了区分模型中信念集的方法,例如关于执行应对行为的信念和治疗信念,明确了信念集在预测应对和疾病结果中的作用,此模型可以更全面地解释健康威胁㊁应对反应和疾病结果之间的关系㊂尽管该模型的最初目的是描述人们如何理解健康威胁和疾病以及他们的应对反应,但它后来也被用来描述疾病信念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疾病进展㊁感知健康㊁功能㊁心理健康),通过选择应对程序,最终决定疾病的进程和预后㊂该模型不断发展,包括更有效和更全面地解释患者理解健康威胁并调节其反应过程的其他结构和过程,后续的研究中一部分补充L e v e n t h a l等人原始建议的正式规范,有些研究则试图扩展模型以增加其范围和预测有效性㊂未来的研究进一步对该模型进行扩展,为了使它更有效更全面的解释患者的健康威胁和自我管理的其他结构和过程,更广泛地应用在疾病的预防㊁治疗和恢复过程中㊂1.2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内容1.2.1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3个阶段C S M是一种突出的社会认知方法,用于描述患者对健康威胁的信念㊁信念如何影响应对程序以及这些程序的后续评估如何迭代和动态更新的过程[16]㊂模型确定了两种类型的信念 认知信念和情感信念,它们在认知㊁应答以及评估程序中并行且交互地运行[17]㊂模型的3个阶段动态循环,随着时间和经验变化发展[18]㊂认知阶段:当躯体遭受健康威胁时,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以及外界信息形成的疾病原型被激活,个体对健康威胁的特性进行评估并与原型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在此过程形成疾病的认知表征和情绪表征㊂应答阶段:个体通过选择并采取应对措施消除差异㊂评估反馈阶段:个体对采取行动的结果进行评估,如果差异消除,结果与认知一致,程序终止;如果若差异未被消除,个体会重新评估形成新的疾病认知表征和情绪表征,采取新的行动,继续循环直至差异或健康威胁消除㊂1.2.2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4个组成部分1)健康威胁㊂健康威胁也被称为情景刺激,指的是个人经历和感知健康状况变化的指标㊂T o b i a s认为[19]健康威胁的信息来源可以是内源性的,如躯体的症状和反应,也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如从电子信息媒体上以及亲属朋友医疗人员中获得,是疾病认知的核心途径中的组成部分㊂偏离正常功能的症状和躯体反应与疾病的原型相互作用,并在特定时刻㊃813㊃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5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https //kfyz .chinajournal .net .cn /激活存储在记忆中与疾病相关的信息㊂如果这些信息被认为对健康构成威胁,便会激励个人形成对威胁的感知和情绪的变化,这是整个自我管理过程的起点㊂C i n d y 等[5]研究表明,考虑情境因素也有助于更适当的医疗保健分配和更好的个性化治疗㊂2)疾病表征㊂面临健康威胁或者刺激,患者构建关于他们疾病和治疗的心理表征(或疾病信念),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状况㊂疾病表征分为认知疾病表征和情绪疾病表征㊂认知疾病表征是对健康威胁的陈述,由5个维度组成:①身份;②原因;③后果;④控制;⑤时间线[5]㊂每一个维度都可以作为影响健康威胁的自我管理而单独存在,但他们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㊂疾病表征反映了疾病或者症状威胁的程度,为确定应对反应所需的行动提供动力,激发个体的应对反应,形成应对策略以减轻威胁和相关痛苦㊂3)应对程序㊂应对程序是个体在面临健康威胁时,在疾病表征的刺激下,形成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策略,包括2个方面:①行动计划,指有意识的考虑和决定为追求目标而采取行动的过程,是行动发生的未来情景的可视化,提供了干预和促进更好遵守健康行为的机会[20]㊂了解计划过程对于开发临床试验以增加治疗的启动和维持并将这些过程转化为临床实践至关重要㊂②应对行为,涉及具体计划以克服预期的行动障碍,促进将意图转化为行动,以改善健康结果㊂应对程序是自我调节常识模型中的关键要素,说明了疾病表征对疾病相关结果影响的中介效应㊂4)结果评估㊂结果评估是个人对其自我调节行动在应对健康威胁方面感知成功或失败的反思,贯穿于疾病管理的全过程,是使用常识来评估个体的行动计划和自我调节目标之间的一致性[21]㊂它提供了指导疾病应对和陈述的信息来源㊂评估作为一种动态反馈机制,通过评估应对和健康结果对疾病陈述进行不断修正和持续更新,影响行动计划㊁重新评估的迭代过程㊂2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在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2.1 C S M 在就医行为方面的应用C S M 作为一种健康行为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模型,体现患者对健康状况的认知,对健康相关行为和行为改变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㊂N e l -s o n 等[22]通过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对611名儿童及其照顾者实施基于C S M 的认知结构开发的健康教育手册和牙科信息指南等行为干预措施,提高了龋齿儿童照顾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儿童牙科就诊次数,有利于学校口腔筛查工作的开展㊂此研究有助于增加儿童口腔健康后续恢复性护理,从社会支持和教育材料的角度,弥补了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动机性访谈干预效果不明显的缺陷㊂李亚楠[23]基于C S M ,对2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就医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信念水平㊁高抑郁水平以及积极应对倾向可减少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的发生㊂这提示医务人员应加强个体应对疾病相关症状的教育,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应对,从而促进就医决策㊂除此之外,为了加强预约就诊患者管理,减少预约就诊患者失约,C S M 还被用于住院预约患者就医行为意向模型的构建,结果显示行为态度㊁主管规范及疾病认知对住院预约患者的就医行为有积极影响[24]㊂以上研究表明,C S M 从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定性研究逐渐向相关性的定量研究发展,从以患者为中心,到以患者及其照顾者,或以家庭为中心的研究来探讨影响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过程的机制㊂2.2 C S M 在遵医行为方面的应用遵医行为是指个体对医嘱(包括服药依从性㊁治疗㊁饮食㊁生活方式)的遵从行为,良好的遵医行为是疾病治疗与转归的保障㊂C S M 是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寻求护理和坚持治疗行为干预的理论框架,如糖尿病㊁哮喘㊁心脏康复㊁高胆固醇血症㊁癌症㊁皮肤病病等[25-30]㊂E s t e l l e 等[31]对253名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认知㊁应对策略㊁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疾病认知和应对策略会显著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进一步验证了C S M 中疾病感知和行动策略对健康结果的驱动因素的决定作用㊂未来的研究可基于C S M 开发相关的心理治疗,以提高患者接受度和内部资源(例如使用自传记忆㊁接受和承诺疗法)㊂M a n u e -l a [32]将身心康复中心招募的抑郁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3次20m i n 的会议㊂干预组医生在干预前接受使用基于C S M 疾病表征定制的反馈表和案例引导患者进行讨论陈述的培训,使用患者关于疾病和治疗陈述以及关于疾病㊁药物和康复的信息需求作为提供信息起点来改进关于疾病和治疗的信息㊂在康复开始前2周和康复结束时评估两组患者对药物㊁疾病和康复信息的满意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疾病和药物信息㊃913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5)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CN 41-1361/R ㊀ISSN1672-7606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但研究结果并未显示其他主要和次要结果变量的有效性,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评估干预对行为相关变量(如依从性)的长期影响㊂刘思雨[33]根据入院的顺序将100名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4个月的基于C S M的干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基于C S M的干预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感知水平㊁功能锻炼依从性和膝关节功能㊂与李敬文㊁徐南娇等[34-35]研究结果相似,基于C S M的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㊂因此,C S M的结构及认知㊁应答以及评估三个阶段给我们提供了干预措施的靶点,有利于患者对健康行为的坚持和遵从,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在不同节点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㊂2.3C S M在症状管理中的应用A m i n a t h等[36]运用C S M框架对17例慢性瘙痒患者进行深入访谈,探讨他们对慢性瘙痒的疾病认知以及C S M框架下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根据C S M的5个领域(身份㊁原因㊁时间㊁控制和结果)进行主题归纳与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对慢性瘙痒认知存在不足和偏差,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无助行为和心理社会病态㊂C S M充分描述了患者对慢性瘙痒的疾病感知,涵盖了他们对症状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对策略和后续结果㊂此研究揭示了医患沟通中的弱点,在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应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明确性和一致性,使患者更好地描述疾病,了解病因㊁期望㊁管理和应对瘙痒症状的有效方法㊂H e n r y等[37]对17名银屑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经历进行访谈,经过分析和归纳为7个主题:睡眠障碍的特征㊁睡眠模式的改变㊁关于干扰睡眠的症状㊁睡眠不佳对日常生活的影响㊁尝试改善睡眠和管理睡眠障碍的后果㊁控制睡眠的持续时间㊁认知应对策略的矛盾效应,其中前6个是C S M框架中的主要内容㊂虽然这些结果揭示了睡眠障碍对银屑病患者的重大影响,但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前瞻性的研究调查夜间睡眠与白天银屑病患者症状之间的时间关联,让评估和治疗睡眠障碍成为银屑病患者标准临床护理的一部分㊂沈支佳等[38]基于C S M采用量性结合质性研究的方法,了解不同应对方式的伴低血糖意识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感知现状与特异性体验,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不同应对方式的患者疾病感知具有特异性㊂这提示我们可以从患者疾病感知体验与应对方式为出发点,为患者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㊂2.4C S M在心理健康自我管理中的应用C S M是一种健康自我管理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建议患者从健康威胁的疾病表征出发指导自我管理,对于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何理解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自我管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㊂M c A n d r e等[39]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不仅是在治疗过程中减轻症状和改善功能,而且要改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对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的管理,将C S M作为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纳入心理治疗,特别是治疗的初始和终止阶段,有助于治疗师制定针对患者独特自身背景的个性化治疗计划,指导治疗师帮助患者学习自我管理策略,提高患者对所选治疗的参与度,最终改善他们对心理社会问题的自我管理和治疗结果㊂B e a r等[40]通过C S M对26名患有焦虑和抑郁的青年患者疾病认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得出的五个主题广泛映射到C S M的维度,表明在如何看待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方面,焦虑和抑郁是非线性的㊁在发作和缓解之间反复是终生存在的,恢复和应对是波动和复杂的,疾病虽然对生活具有负面影响,但也有积极的一面㊂因为患者对疾病感知是复杂的,信念的复杂性与治疗和健康结果相关,所以临床制定纳入疾病信念的模型十分重要,为了增加寻求社会支持㊁治疗参与和适应性应对策略,治疗应致力于对疾病信念的共同理解,患者㊁家庭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信念模式一致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满足患者心理健康的需求㊂N o a m[41]在C S M的指导下,探讨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 D H D)的疾病认知和应对,总结得出,A D H D儿童疾病表征的5个维度反映了他们的对疾病的信念,明确了不同个体之间信念的类型和应对策略的差异性㊂综上所述,社会和健康心理学文献中的几种自我管理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管理(例如控制理论㊁自我决定理论),然而这些模型主要关注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例如目标设定和成就㊁控制和动机,很少考虑到个人对自我管理的现象学观点或文化对此观点的影响㊂因此,C S M是一个被广泛用于理解疾病表征和心理社会结果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尽管该模型最初是为了躯体疾病开发的,但研究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管理领域,对实现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㊂2.5C S M在患者治疗和康复期望管理方面的应用期望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指患者对某些特㊃023㊃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5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https //kfyz .chinajournal .net .cn /定行为结果的信念[29],研究者们常以C S M 作为理论框架对期望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㊂G e h r i n g 等[42]对14名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采用个人访谈的质性研究描述患者如何理解身体健康状态(症状)的变化并制定和评估管理计划的过程,访谈提取的主题涵盖了C S M 疾病表征中5个领域身份㊁原因㊁时间线㊁控制和后果,以及前景(面向医疗保健系统㊁提供者和康复工作)和动机(康复的外部和内部)发现手术患者的看法和手术后时机康复过程可能不一致,研究结果向我们展示在临床实践中评估患者的看法和期望,有必要积极让患者参与自己的医疗保健,在回家过渡期间提供足够支持㊂L a f e r t o n 等[43]基于期望的概念将自我调节常识模型与社会认知理论㊁社会学习理论,以及期望反应理论结合,形成患者对医疗期望的综合模型,包括患者对于治疗和行为结果的预期㊂考虑到患者对不同医疗条件下健康结果期望的重要性,通过此模型对期望的综合理解和评估,有助于优化患者的期望以改善健康结果的干预措施㊂P a gn i n i [44]通过C S M 详细阐明了疾病感知和疾病预期结构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包括疾病经历的多个方面,后者是一个特定的元素,即对未来疾病相关场景的预期㊂C a n e i r o等[45]通过临床个案结合C S M 的内容,说明了肌肉骨骼疼痛的患者疾病信念的形成以及他们对个人行为㊁情绪反应和肌肉骨骼疼痛的结果产生的影响,此模型指导我们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症状,通过生物心理社会视角促进其心态和行为改变,减少康复期望,实现中情绪失调㊂C S M 促进医护理解患者期望产生及控制健康行为变量所涉及的过程,以解决治疗和护理中的复杂问题[46],评估和讨论患者的期望对医患沟通和共同决策也具有一定价值㊂但目前的研究多从期望的单一维度出发,前景和动机并不是模型中原有的机构,未来的研究应重点探索对C S M 结构的期望问卷式评估,调查期望与行为和健康结果的关联,并将这些看法纳入干预措施的设计中㊂3 小结C S M 在广泛借鉴和总结多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的理论㊂国外对C S M 的研究的较为广泛,尤其是在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中应用较为成熟,但国内相关的文献较少㊂目前的研究表明,常识模型研究总体趋势是关注疾病表征维度与自我管理行为和疾病结果之间相关性,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例如,多元回归㊁结构方程建模型)探索疾病表征不同维度对结果的独特影响,然而不同维度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模式对应对程序选择或结果评估的决定作用的相关研究受到限制㊂在接下的研究中,鉴于疾病认知对行为改变在模型应用研究中很少提及,我们要根据已有的理论和证据,对模型提出进一步修改和扩展,提供验证这些关键过程的测试,扩大其解释表征与应对反应和疾病相关结果的过程的能力㊂另外,可以在模型的多个节点上开发干预措施,通过更多干预性研究证据支持理论发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期在疾病自我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㊂参考文献1 M UA T H I T D O N N A F V I V I E N C e t a l A n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f o r p e o p l e w i t h t y pe 2d i a b e t e s af t e r a n 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 e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J J C l i n N u r s 2017 26 121110-1111 2 PI E T L C R I X T M Z C A R I N E V e t a l P a t i e n t s e l f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t r a c k i n g a e u r o p e a n e x pe r i e n c e J R h e u m D i s C l i n N o r t h A m 2019 45 210-1016 3 B A H R A M M A Z A R T R O Y A S e t a l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p r o gr a m b a s e d o n t h e h e a l t h b e l i e f m o d e l h b m a m o n g wo m e n w i t h g e s t a t i o n a l 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a q u a z i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J A r c h I r a n M e d 2019 22 4168-173 4 OR B E L L S P H I L L I P S L A u t o m a t i c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i l l n e s s J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R e v 2019 13 4378-405 5 LE V E N T H A L H P H I L L I P S L A B U R N S E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c s m a d y-n a m i c f r a m e w o r k f o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i l l n e s s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J J B e h a v M e d 2016 39 6935-946 6 L E V E N T H A L H F i n d i n g s a n d t h e o r y i n t h e s t u d y of f e a r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J A d v E x p S o c P s yc h o l 1970 5119-186 7 JO H N P A M A R T I N T W J A N E Y C P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o s u p p o r t b e h a v i o r a l s e l f -m a n a ge m e n t of c h r o n i c d i s e a s e s JA n n u R e v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2019 40 127-1468 L E V E N T H A L H I l l n e s s c o g n i t i o n u s i n g co m m o n s e n s e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a d h e r e n c e a n d a f f e c t c o g -n i t i o n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J C o gn i t T h e r R e s 1992 16 2 143-1639 LE V E N T H A L H S I N G E R R J O N E S S E f f e c t s o f f e a r a n d s p e c i f i c i t y o f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u po n a t t i t u d e s a n d b e h a v i o r J J P e r s S o c P s yc h o l 1965 2 1 20-29㊃123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5)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CN 41-1361/R ㊀ISSN1672-760610C A R V E R C S S C H E I E R M F W E I N T R A U B J Ke t a l A s s e s s i n g c o p i n g s t r a t e g i e s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b a s e da p p r o a c h J J P e r s S o c P s y c h o l198********-103711M A R T I N S H N o n-c o n s c i o u s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d u a l-p r o c e s s t h e o r i e s i n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o g y J H e a l t h P s y-c h o l R e v20161041073-108012M A R T I N D D O R I S H N O L E E N K M I l l n e s s p e r-c e p t i o n s a nd c o p i n g i n p h y s i c a l he a l t h c o n d i t i o n s a m e-t a-a n a l y s i s J J P s y c h o s o m R e s20157961009-101613H A G G E R M S K O C H S C H A T Z I S A R A N T I S N e ta l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 m e t a-a-n a l y s i s a n d t e s t o f a p r o c e s s m o d e l J P s y c h o l B u l l2017143111117-115414B E N Y A M I N I Y K A R A D E M A S E C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t h e s p e c i a l i s s u e o n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r e g-u l a t i o n J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R e v2019134373-37715H A G G E R M S O R B E L L S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e l of i l l n e s s s e l f-r eg u l a t i o n a c o n c e p t u a l r e v i e w a n d p r o-p o s e d e x t e n d e d m o d e l J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R e v20213871-3116Z H A N G C Z H A N G R S C HW A R Z E R R e t a l A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h e a l t h a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a p p r o a c h J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2019387623-63717S U Z A N N E M F R A N C I S Q R U T E V e t a l T h es t a t e o f t h e a r t a n d f u t u r e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f o r u s i n g l o n g i-t u d i n a l n-o f-1m e t h o d s i n h e a l t h b e h a v i o u r r e s e a r c h as y s t e m a t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o v e r v i e w J H e a l t h P s y c h o l R e v20171141073-108018H O W A R D L E L A I N E A L J E S S I C A Y B C o g n i t i v es c i e n c e s p e a k s t o t h e c o m m o n-s e n s e o f c h r o n i c i l l n e s sm a n a g e m e n t J A n n B e h a v M e d20114121001-100719K U B E T G L O M B I E W S K I J A R I E F W U s i n g d i f-f e r e n t e x p e c t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s t o o p t i m i z e t r e a t m e n t o f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e d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 P s y c h o s o m M e d2018806535-54320M A R T I N S H A L E K S A N D R A L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i n t e n t i o n a n d a c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i n h e a l t h c o n-t e x t s s t a t e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p r o p o s a l s f o r t h e w a yf o r w a r d J A p p l P s y c h o l H e a l t h W e l l B e i n g2014611009-111121A U J L A N W A L K E R M S P R I G G N e t a l C a n i l l-n e s s b e l i e f s f r o m t h e c o m m o n-s e n s e m o d e l p r o s p e c-t i v e l y p r e d i c t a d h e r e n c e t o s e l f-m a n a g e m e n t b e h a v-i o u r s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 J P s y-c h o l H e a l t h2016318931-95822N E L S O N S M I L G R O M P A L B E R T J M e t a l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m m o n-S e n s e M o d e l o f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 t o I n c r e a s e C h i l d D e n t a l V i s i t s J J D RC l i n i c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201944323-33223李亚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24杨木娣住院预约患者就医行为意向模型的构建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2125L I B E R A T O A C T H O M P S O N E A D O U G H E R T YC M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m e d i a t i n g e f f e c t s o f s e l f-e f f i c a c y o np a t i e n t p h y s i c a l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h e a l t h f o l l o w i n g I C Di m p l a n t a t i o n J J B e h a v M e d2021446842-85226T A N E N B A U M M L L e v e n t h a l H B r e l a n d J Y e ta l S u c c e s s f u l s e l f-m a n a g e m e n t a m o n g n o n-i n s u l i n-t r e a-t e d a d u l t s w i t h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 p e r-s p e c t i v e J D i a b e t M e d201532111034-104527H A G G E R M S H A M I L T O N K H A R D C A S T L E SJ e t a l P r e d i c t i n g i n t e n t i o n t o p a r t i c i p a t e i n s e l f-m a n-a g e m e n tb e h a v i o r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F a m i l i a l H y p e rc h o l-e s t e r o l e m i a a c r o s s-n a t i o n a l s t u d y J S o c S c i M e d2019213112-12428S T E P H E N S O N P Y U E N E S K A C Z K O W S K I G e ta l T h e i m p a c t o f i l l n e s s p e r c e p t i o n s a n d c o p i n g s t r a t e-g i e s o n u s e o f s u p p o r t i v e c a r e f o r c a n c e r J C a n c e r sB a s e l202113102501-252729P E D R O M P A T RÍC I A N P A U L O F e t a l A m u l-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a p p r o a c h i n p s o r i a t i c d i s e a s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tm o d e l s o f d e r m a t o l o g y-r h e u m a t o l o g y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s i nP o r t u g a l J A c t a R e u m a t o l P o r t2021464333-34130B U I G U E S C Q U E R A L T A D E V E L A S C O J A e ta l P s y c h o-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e a s e a t t e n d i n g af a m i l y-c e n t r e d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r e h a-b i l i t a t i o n p r o g r a m m e e u r o ac t i o n m ode l i n S p a i n JL i f e202111289-9431E S T E L L E F N A D I A C P H I L I P B e t a l C o m m o n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r e g u l a t i o n f o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d h e r-e n c e a n d q u a l i t y of l i f e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w i t h s t r u c t u r a le q u a t i o n m o d e l i n g J P a t i e n t E d u c C o u n s202110411012-101632G L A T T A C K E R M H E Y D U C K K M E F F E R T C e ta l I l l n e s s B e l i e f s T r e a t m e n t B e l i e f s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N e e d s a s S t a r t i n g P o i n t s f o r P a t i e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E-v a l u a t i o n o f a n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f o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D e p r e s s i o nJ J C l i n P s y c h o l M e d S e t t i n g s2018253316-33333刘思雨基于自我调节模型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疾病感知的影D郑州郑州大学202134李敬文肝硬化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疾病感知的相关性分析与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㊃223㊃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5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https //kfyz .chinajournal .net .cn /202035 徐南娇 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感知及服药依从性的效果评价 D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36 M OO S A A S L E N G N K U M C L e t a l A q u a l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s t u d y o n t h e i l l n e s s p e r c e pt i o n o f c h r o n i c pr u r i t u s i n o l d e r A s i a n a d u l t s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J H e a l t h E x pe c t 2021 24 51801-1811 37 HE N R Y A L B U N D Y C K Y L E S D e t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s l e e p d i s t u r b a n c e i n p s o r i a s i s a q u a l i t a t i v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u s i n g t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J B r J D e r m a t o l 2019 180 6 1397-1404 38 沈支佳 罗彩凤 刘巧艳 等 基于常识模型的2型糖尿病伴低血糖意识受损患者疾病感知的混合方法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364590-4596 39 MC A ND RE W L M M A R T I N J LF R I E D L A N D E R M e t a l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o f c o u n s e l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yi n t r o d u c i n g 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s e l f -r e g u l a t i o n J C o u n s P s yc h o l Q 2018 31 4 497-512 40 BE A R H A K R A U S E K R C H I L D S J e t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i l l n e s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 o f y o u n g p e o pl e w i t h a n x i e t y a n d d e p r e s s i o n a q u a l i t a t i v e s t u d y J P s y c h o l C o n s c i o u s 2021 94 41036-1058 41 N O A M R U t i l i z i n gt h e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o f i l l n e s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 t o e x p l o r e c h i l d r e n s p e r c e pt i o n s o f a n d c o p i n g wi t h A D H D J J E t h M e n t H e a l t h 2021 30 21069-1080 42 GE H R I N G M B L E R R E T S J O H N S O N J e t a l P a t i e n t e x p e c t a t i o n s f o r r e c o v e r y a f t e r e l e c t i v e s u r g e r ya c o m m o n -s e n s e m o d e l a p pr o a c h J J B e h a v M e d 2020 43 2185-197 43 LA F E R T O N J A C K UB E T S A L Z M A N N S e t a l P a t i e n t s e x p e c t a t i o n s r e g a r d i n g me d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a c r i t i c a l r e v i e w of c o n c e pt s a n d t h e i r a s s e s s m e n t J F r o n t P s yc h o l 2017 8 233-242 44 P A G N I N I F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r o l e o f i l l n e s s e x pe c t a t i o n s i n t h e p r o g r e s s i o n of m e d i c a l d i s e a s e s J B M C P s y-c h o l o g y2019 7 1 1-5 45 CA N E I R O J PB U N Z L I S O S U L L I V A N P B e l i e f s a b o u t t h e b o d y an d p a i n t h e c r i t i c a l r o l e i n m u s c u l o -s k e l e t a l p a i n m a n a g e m e n t J B r a z J P h y s T h e r 2021 25 117-29 46 H AB E R T H I N M A N R S D O B S O N F e t a l H o w d o m i d d l e -a g e d a n d o l d e r a d u l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 h i p pa i n v i e w t h e i r h e a l t h p r ob l e m a n d i t sc a r e a p r o t o c o l f o r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d q u a l i t a t i ve e v i d e n c e s yn t h e s i s J B M J O pe n 2021 11 11 e 53084责任编辑:陈国剑㊃323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5)。

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进展

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进展

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进展在现代社会中,情绪调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情绪的管理不仅对个人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也对劳动力市场和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进一步研究情绪调节方法的效果和机制,对于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认知策略、情绪表达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一、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情绪调节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来调节情绪。

研究表明,积极评估、重塑认知和自我反思等策略对情绪调节有重要作用。

以认知重塑为例,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培养个体对负面事件的积极解释,可以显著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和持久。

此外,积极评估和自我反思也被证明对情绪调节起到积极的效果。

这些策略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途径进行干预,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人们在社交交流中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有效地表达情绪对于情绪调节和自我愈合非常重要。

长期抑制情绪表达可能导致消极情绪的积累,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而良好的情绪表达可以促进情绪的释放和身心的平衡。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情绪体验共享对情绪调节具有正向影响。

人们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认同感,进而缓解负面情绪并提高情绪稳定性。

三、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方法和技术来帮助人们改变情绪状态和调节情绪体验。

心理干预在情绪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个体增强情绪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表达和调节策略,并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的影响。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构暴力观念、情绪焦点疗法和心理咨询等。

这些方法通过引导个体自我探索和认知调整,帮助其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进而改善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认知策略、情绪表达和心理干预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情绪管理领域,有效地帮助人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提高幸福感。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依恋、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进展2024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依恋、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进展2024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依恋、情绪调节关系的研究进展2024非自杀性自伤(NSSl)是指个体无自杀意图,反复对身体组织造成轻中度损伤,且不被社会认可的自我伤害行为,其常见形式包括切割、击打、抓挠、灼烧等。

NSSI高发于青少年群体,全球青少年NSSI检出率为22.1%(95%CI:16.9%〜28.4%),我国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22.37%(95%CI:18.84%~25.70%入NSSI与抑郁症、进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密切相关,且自伤史也是个体自杀的危险因素。

NSSI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NSSI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显示其涉及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且NSSI是个体应对强烈负性情绪的适应性不良反应,情绪功能失调是其发生和维持的可能机制和关键因素之一。

依恋是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还对个体日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深远影响,而不安全依恋模式对NSSI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回顾NSSI青少年依恋、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从依恋理论和情绪调节的视角深入理解NSSI的心理病理机制,并为青少年NSSI的预防与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一、依恋与NSSl1.依恋的概念与分类依恋是指个体与重要他人形成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的倾向,其源于与主要抚养者的互动体验。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的早期经历会产生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图式,Bowlby称之为内部工作模型。

Bartholomew根据自己与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将成人依恋关系分为4类,包括安全型、先占型、漠视型和恐惧型,这些依恋类型属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2个维度。

依恋焦虑反映个体对分离、被拒绝、被抛弃的担忧程度,依恋回避反映个体与他人的亲密程度以及个体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独立程度。

低焦虑低回避对应安全型依恋,高焦虑低回避对应先占型依恋,低焦虑高回避对应漠视型依恋,高焦虑高回避对应恐惧型依恋。

2.亲子依恋与NSSI的关系多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亲子依恋在青少年NSSI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发现彳氐质量亲子依恋预示NSSI的风险增加,且父/母子疏离程度越高,风险越高;而良好的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是NSSI的保护性因素。

节律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问题

节律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问题

节律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问题随着各种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节律生物学作为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节律生物学是以生物钟为基础的研究,生物钟是一种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操作的体内生物遗传表现,控制生物体内各种生理和行为方面的周期性表现,例如睡眠/清醒周期、饮食周期等。

本文将围绕着节律生物学的基础原理和研究进展,讨论现今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生物钟的基础原理通常,生物钟的表现与各种环境因素挂钩,例如日光、食物、水和社交互动等。

然而,生物钟还可以在完全隔离的条件下,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保持一定的周期性。

这表明生物钟与生命的物质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物钟的机制具有以下特征:1. 生物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通过内部反馈循环来维持自身的稳态。

这个反馈循环由生物钟基因和调节蛋白质组成。

2. 生物钟是一个自我维持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常数周期性和稳定性。

3. 生物钟会受到一系列的信息输入和内部信号的调节,维持体内环境物理和代谢平衡。

二、研究进展近年来,生物学领域在节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有了大量的进展,如突破性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等。

1. 基因的发现:生物钟基因通常被称为Clock基因,在哺乳动物中这个基因编码一种叫做circadian locomotor output cycles kaput (CLOCK)的蛋白质。

Clock基因还与许多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环路有关。

2. 开发新技术: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工具,能够帮助研究生物钟的复杂性,例如单细胞转录组学、单细胞蛋白质组学以及基于医疗影像和生物光学的技术。

3. 关于生物钟的成像:尽管生物钟的神经生理机制相对较难研究,但是一些研究人员使用刺激响应和成像技术来了解生物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三、前沿问题尽管已经有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但是在节律生物学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难解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人员的探索方向和研究方法的选择,这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 先天生物钟和后天经验学习的相互作用。

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下)

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下)

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下)2 存在问题与争论方向回顾以往的心情调整争论,心情心理学家也发觉存在一些问题或缺陷。

并认为今后的心情调整争论将以解决这些问题为重点课题。

2.1 心情调整的标准调整,意味着依据某种标准行为或与某种规章相符合。

但是,心情调整的标准或规章是什么,或者说应当是什么呢?以及谁来准备心情调整的标准及其适用性?这似乎谁都知,然而谁又都说不清楚,好象存在某种商定俗成的东西,然而落实到具体情境中,又经常消逝不全都的状况。

这个问题的产生缘由可能有三:其一,心情调整的努力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交往情境中,因此,能适应一种情境的心情调整方法、不愿定能适应另一情境;同样,在一种情境中受到推崇的心情调整方式,在另一种情境中可能会导致消极后果,例如,那些“从事心理治疗”的人,赞成人们公开地、恳切地表达生气心情,但是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数状况下,不管如何恳切地表达生气、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消极后果。

再如,不管儿童表达生气的方式是否恰当,他们常常会由于对大人发怒而患病惩处。

其二,心情调整能否有效,取决于个体的自我功效感,即是否能有效应付情境的主观感受。

因此,心情调整的好坏又存在某种个人标准,其可能与基于普遍希望的外部标准不相全都。

例如,应付挑衅,那些攻击力气较强的儿童认为制服对方是最好的心情调整方式。

其他儿童则由于惧怕攻击的消极后果而将之视为不好的心情调整方式。

其三,心情调整本身也有个适度的问题。

任何心情调整方式或方法,假如使用不当(不足或过度)都会产生适应不良或失调的问题,比如.就内疚而言,缺乏调整会引起愁闷,调整过度又可能导致偏执行为。

2.2 心情调整的争论内容以往关于心情调整及其进展的争论大都集中在消极心情领域,由于许多争论者发觉,人们认为的最好的心情调整方法,大都是在特定消极心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似乎心情调整主要与消极心情体验相联系,或是以乐观心情取取代消极心情,现在,一些争论者对此提出质疑。

例如,Park(1994)指出,在乐观心情状态中,人们需要进行心情调整,否则会导致社会交往问题。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

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

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

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

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

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

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

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在健康行为中的应用进展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在健康行为中的应用进展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在健康行为中的应用进展
肖静;蓝雅芬;陈韩冰;仇德群;龚法妹;郑翠红
【期刊名称】《循证护理》
【年(卷),期】2024(10)4
【摘要】健康行为是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为健康行为的预测和干预提供了理论框架。

对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的起源、机制、内容要素、应用现状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理论的认识,为解决病人健康行为转变问题提供新视角。

【总页数】5页(P640-644)
【作者】肖静;蓝雅芬;陈韩冰;仇德群;龚法妹;郑翠红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2.保护动机理论在健康行为促进和疾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3.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健康行为研究的一种新取向
4.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在健康行为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5.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在健康行为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 5]
自我调节 ( self regulat ion) 是指个人系统地引 导自己的思维、 情感和行为 , 使之指向目标实现的 一种过程。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行为现象 , 近年 来, 这种心理与行为在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临 床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和教育等领域 中都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将从自我调节的行为 认知取向研究、 自我调节的神经机制研究、 自我调 节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回顾自我调节的理论和实 证研究。
[ 25] [ 24] [ 21, 22, 23] [ 22]

腹 内 侧 前 额 皮 质 ( Vent rom edial P refro nt al 13
Co rt ex , VP FC) 与涉及到情感 的大脑边 缘结构有 密切联系[ 26] 。在自我调节行 为的许多方面, 特别 是情感的加工和表达或抑制不合适的反应会明显
12
计和准备实施某项计划来实现目标。第三个阶段 是行为控制环路 ,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 Carver 等人 提出的作为监督过程的测验
[ 6]
应 ; 并且进一步假定连 续的活动可以 改善自我调 节 , 如果自我调节像图式或其他的知识结构那样起 作用, 那么自我调节的激活会有利于后来的自我调 节。二是把自我调节看作一种技能 , 该观点认 为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控制自我 的能力。尽管技能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 但通过 不断的实践 , 这种技能是趋向于稳定的。一旦这种 技能稳定下来, 它对个体以后管理自我活动的影响 就会变弱, 也就是说 , 一个人在自我调节活动上的 成功很少或不会受到以 前自我控制活 动的影响。 第三观点把自我调节看作一种资源 , 而这种资源是 有限的 。该观点认为所有形式的自我调节都 需要一些资源; 最初的自我调节任务会消耗人们的 调节资源, 从而对随后的自我调节行为产生不利影 响 ; 自我调节的成功与否依赖于资源的可得性, 可 利用的自我调节资源越多 , 自我调节成功的可能性 就越大 ; 同样的资源可用于各不相同的自我调节任 务 , 包括认知和思想的调节、 情感调节、 冲动行为和 欲望行为的调节以及外在表现的调节。上述三种 观点都有一定的实验支持 , 但是大部分的实验研究 倾向于支持第三种观点, 即自我调节是一种有限的 资源。
[ 9]
二、 自我调节神经机制的研究
有关自我调节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 17] , 额
问卷 ( t he Self Reg ulat ion Q uest ionnaire, SRQ) 。 叶控制着自我调节的许多方面 , 但同时自我调节也 后来 , Car ey 等人[ 12] 对 SRQ 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 涉及其 他 的 特 殊 区 域。 Daffner 等 人 的 研 究 表 析, 结果表明只有一个因素, 即自我调节能力因素 , 明[ 18] , 额叶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有效地应对新的或令 从而编制了短文版自我调节问卷 ( t he Short Ver sion of t he Self Reg ulat ion Questio nnair e, SS RQ) 。近来, Neal 和 Carey 对 SSRQ 做 进一步的 心理测量学分析 [ 13] , 结果表明 , 自我调节包含冲动 控制和目标设置两个因素。从而形成了冲动控制 分量表( t he SSRQ Impulse Co nt ro l, SSRQ IC) 和 目标设置分量表 ( t he SSRQ Goal Set ting, SSRQ GS) 。但对自我调节问卷是单维的还是多维的 , 这 些研究的结 果并不一 致。最 近, Sm it h Donald 等 人[ 14]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自我调节有三个 维度 : 情感的自我调节、 注意力的自我调节和行为 的自我调节, 也认为儿童自我调节结构多样性。 由于自我调节的复杂性, 研究者对其解释一直 没有达成一致见解。目前 , 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种 观点。 一 种 观 点 把 自 我 调 节 看 作 是 一 种 图 式 , 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 我调节是一种 知识结构 , 该图式的功能是控制自我和调节自身反

Baum eister 等人把自我调节过程分为: 建立一个目 标或满意的状态、 做出能够达到目标的正确行为、 监控朝向目标的过程 [ 6] 。而 K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o ly 提出了自我调 节过程五阶段论: 目标选择、 目标认识、 维持方向、 [ 7] 变换方向和目标终止 。Brow n 则提出自我调节 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目标选择、 行为准备、 一个控制 环路
[ 8]
。他认为, 在第一阶段 , 人们必须选择一个
目标 , 确定他们要做什么。在第二个阶段, 人们设
* 收稿日期 : 2007
12 26
作者简介 : 江伟 ( 1982 ) , 女 , 山东青岛人 ,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 通讯作者 : 黄希庭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 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社 会 课 题 攻 关 项 目 中 国 心 理 健 康 服 务 体 系 现 状 及 对 策 研 究 ( 05JZD00031) , 项目负责人 : 黄希庭 ;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青少年 责任心量 表的编制和 全 国常模的建立 ( 200401001) , 项目负责人 : 黄希庭。
一、 自我调节的行为认知取向研究
对自我调节行为认知取向所做的研究很多, 可 以作如下的概括。 从自我调节的侧重点来分析, Garcia 提出侧重 两种自我调节类型: 强调 自我 ( self ) 的自我调节 和强调 调节 ( regulation) 的自我调节[ 1] 。前者强 调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尤其是个体调节行为 的策略, 一个人能够自主地选择且能够有效运用已 有的技能、 工具和其他资源, 就可以认为他 ( 她 ) 能 够进行自我调节 ,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心 理学、 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 后者强调个
( 西南大学 心理学院、 教育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 , 重庆市 400715)
摘 要 : 自我调节是指个人系统地引导 自己的思维、 情感和行为 , 使之指向目标实现的一种过程。 对自
我调节行为认知取向的研究主要包括自我调节的类型、 自我调节的 过程、 自我调节 的结构和对 自我调节 的解 释。有关自我调节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 , 额叶控制着自 我调节的多 方面 , 但同时自我 调节也涉 及其他特殊 区 域。自我调节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此外 , 未来 的研究可以从多角度对自我调节以及自我 调节与自我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 15, 16]
人惊奇的环境 , 正确地调整我们的反应使之与环境 中遇到的变化相适应, 并相应地调节我们的行为。 背 外 侧 前 额 皮 质 ( Dorsolat er al P refro nt al Co rtex , DL PF C) 对于 自我 调节 的成功 与否 很重 要。D Espo sit o 等 人[ 17, 19, 20] 认 为, 自 我调 节与冷 执行功能的联系最密切, 若没有背外侧前额皮质, 则不可能进行成功的自我 调节, 而且 它一直与计 划、 新颖性加工、 选择、 工作记忆和语言功能有关。 背外侧前额皮质的功能还包括注意的转换、 选择注 意和维持注意 。 M cDonald 等人认为 , 背 外侧前额皮质对心理控制是很重要的, 因为它为合 适的 行 为 提 供 了 自 上 而 下 的 输 入。 Spence 和 F rit h 的研 究表 明 , 在与 行为 有关的 自我 调节 中 , 背外侧前额皮质是很活跃的。若背外侧前额皮 质受损伤, 会 导致情感淡漠, 注意力 衰退, 计划减 少 , 短时编码减少, 判断力衰退 , 记忆力降低等
[ 5, 15] [ 15]
操作
测验 退出
( T OT E) 模型 。在第一个 测验 阶段 , 人们对当 前状态和最后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 ; 操作 阶段 , 采取措施使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靠拢; 第二个 测 验 阶段, 对新的当前 状态与目标状 态进行比较 ; 退出 阶 段 , 当 目 标 达 到 时, 操 作 即 停 止。在 T OT E 模型的研究中 , 操作 阶段 比其他阶段受 到的关注要少些。 对于自我调 节的结构, 研究者也有 不同的观 点。在 Gr ossarth Mat icek 等人 编制的自我调节 问卷 ( t he Self Regulat io n Invento ry, SRI) 的基础 上, M arqu s 等人 [ 10] 用探索性因素 分析的方法对 SRI 的因素结构进行了检验 , 结果表明 , 自我调节 由 5 个因素构成 : 积极行为、 可控性、 情感和需要的 表达、 果断性、 幸福寻求, 并编制了包含 72 个题项 的自我调节问卷。但是, 大多数被试在该问卷上的 得分比较高, 其原因可能是量表中的题项都是从积 极的、 有益于健康的角度来叙述的, 导致被试做题 时可能产生 社会期 望效应。而 Brow n 等人[ 11] 则 提出一个描述自我调节过程的七步模型 : 接收相关 的信息、 对信息进行评价并把它与标准做比较、 引 发变化、 寻找选择、 形成计划、 执行计划、 评价计划 的有效性 , 并编制了包含上述 7 个因素的自我调节
第 34 卷 第 2 期 V ol . 34 N o. 2
*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l of Sout hw es t U ni versit y ( Social Sciences Edit ion)
2008 年 3 月 M ar. , 2008
自我调节研究进展
江 伟, 黄 希 庭, 陈 本 友, 赵 婷 婷
[ 17]
能实现的情况下 , 放弃原来的目标并重新追求其他 有价值的目标可使人从中受益。人们可以减少由 不可达到的目标所带来的沮丧 , 并通过实现其他有
[ 32] [ 32]
涉及到腹内侧前额皮质 。眶前额皮质 ( Orbit al 价值的目标来获得一种目的感 。研究发现 , Pref rontal Co rt ex , OF C) 是 腹内侧 前额皮 质的一 目标的放弃和目标的重新设立能补偿原先没有实 部分 , Damsio 和 N aut a 的研究表明, 眶前额皮质受 损通常会导致冷漠 , 并会削弱社会 判断和社会反 应, 引起自我调节不良, 而且不能把环境和个人的 情感联系起来, 从而会严重扰乱日常行为[ 27] 。 Bush 等人的研究表明 [ 28] , 前扣带皮质 ( Ant e r io r Cingulated Cort ex, ACC) 的前面部 分主要负 责加工认知信息 , 而后面的部分主要负责情感和调 节过程。前 扣 带 皮 质 与 对 修 改 要 求 的 回 应 有 关[ 29] 。此外 , 在注意过程中 , 包括任务之间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