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时代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共享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慕课”时代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共享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措施,2012年的高考录取比例已高达75%。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张,很多高校都面临着师生比偏高、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生源的差异性,要求高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高校在现有课程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难点和重点。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借助互联网免费提供教育资源,开启了教育史上的慕课时代。

幕课作为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全新知识传播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的追捧,迅速的得到了很多高校的支持和响应。

高校推出慕课不仅是为展示本校的优秀教学资源,更是为社会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高水平的优质课程,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

随着国外慕课的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一些知名高校为主题的国际性开放教学资源联盟组织,即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慕课平台。

清华大学在2013年成为首个签约美国教育在线平台Edx的中国高校,并成为Edx首批亚洲高校成员,同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课程平台Coursera。

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实施“质量工程”遴选了国家级精品课程3千余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并与高教社联合建设国内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站。

该网站主要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和“慕课”,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民众,提供国内各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

2013年4月,由重庆大学牵头,联盟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内的40余所高校联合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成立,首批共有100门优质课程免费面向学生开放,学生选课修完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黑龙江大学作为省部共建及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崇高使命,坚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广泛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需要,以优化课程体系为主线,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龙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优质课程。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正处于由以外延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变、由跨越式发展向协调发展的转变、由传统综合性大学向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转变、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的关键时期。

通过提高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校级精品课程88门。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

1.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示范作用
黑龙江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校级精品课程88门,形成了国家、省、校的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梯队,学校为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实施了优精品课程资源上网工作,学校分两年建成自动录播教室6间,录播教室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可以充分满足我校精品课程全程录播需求。

目前,学校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已基本完成课程全程录像的录制工作,校级精品课程陆续在开课学期完成课程全程录像的录制工作。

其中,《中国哲学史》、《俄语实践》、《现代俄语》、《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和《文书学》等五门课程已全部完成相关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建设工作,并被列入教育部第三批国家资源共享课。

学校通过总结国家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经验,全面启动省级精品课程的资源上网工作,按照教育部国家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完善精品课程资源,争取在2-3年全部完成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工作,并保证全校师生可以充分使用我校的精品课程资源。

2.建设通识课程资源库
学校在现有教学计划中的通识选修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做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名师讲堂以及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的开放课程在内的优秀教学资源库等整合及资源共享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升级。

在近期开展的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修订工作中,将通识选修课程资源库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内容,集中做好普适性强、学生受益面大、通俗易懂的自然科学类及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工作,做到人文、科技素质熏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厚基础与宽口径相结合,知识拓展与专业特色、专业前沿相结合,满足学生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的需要。

3.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建设
学校于1996年8月筹资创建黑龙江大学校园网,2001年我校与联通公司合作共建校园宽带网,由联通公司投资5000万,完成了校园网工程,全部工程累计投资8000 余万元。

经过近7年的宽带校园网建设,我校校园主干网可以实现“万兆到核心、千兆到楼宇、百兆共享到桌面”,校园网覆盖了主楼、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汇文楼、大学城、家属区等全部学校建筑,包含了30000多个信息点,所有师生用户均可拨号连入校园网。

校园网在网管中心机房配备了几十台高性能服务器,建成了黑龙江大学网站和各种网络应用平台,同时可提供DNS、EMAIL、WWW等网络服务。

目前,学校投入1500多万元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完善的网络环境为我校的课程资源共享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基础。

4.建立课程开放管理机制
黑龙江大学组织相关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充分调研结合我校办学条件,出台相关课程开放管理办法,建立弹性化的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逐级推进优质课程生成体系。

同时,学校制定了《黑龙江大学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加大对课程资源开放建设成果的奖励力度,对
参与课程资源开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有相应的倾斜政策。

通过高额的经费投入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开放的积极性。

2014年黑龙江大学加入了深圳大学牵头创立的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该联盟期望通过共建共享的形式,为加入联盟的高校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总共有56所高校加盟,分布在全国22个省份(含直辖市北京),涵盖38个市级城市,几乎遍布全国。

UOOC(优课)联盟也是目前国内参加高校最多的课程联盟。

与以往高校发布课程不同,此次课程将全程嵌入,与本科教育对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并与学生学分“挂钩”,实现联盟内高校学分“互认”。

该联盟预计用3—5年时间,初步完成联盟组织、联盟平台、联盟课程的建设目标。

初期建设目标完成后,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作与发展模式。

最终,联盟高校之间实现共建共享,学分互认。

黑龙江大学从自己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出发,以学校“三型一特”人才培养总目标为依据,坚持“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校内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全面推进精品课程资源深化和开放课程资源建设,黑龙江大学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已初具规模,而且实现了一下的建设目标。

一是打破了高校内部的专业和学科壁垒,扩展课程广泛性和多样性。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发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资源,满足由于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不高而对课程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二是通过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树立教师队伍资源共享的意识,原则上能够与外专业共同开设的课程尽可能的实现共享,避免高校内部相同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打破各院系课程“小而全”的现状。

三是打破各个教学系统之间的壁垒,弥补综合性大学里不同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更新和对接上存在的不足,构建一个综合性的以共享为前提,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并完善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四是实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在进行课程资源共享之前,通过充分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课程共享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需求较为强烈的课程进行增开或调整,保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真正发挥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相关人员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共享课程的反应和遇到的困难,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给与解决。

五是尝试实现校际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发挥各自高校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外校的优秀课程,发挥各高校的名师的示范作用,调动本校教师钻研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