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2杜甫七排《释闷》读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02杜甫七排《释闷》读记
杜甫七排《释闷》读记
(小河西)
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此诗当作于广德二年(764)春。

时杜甫客阆州,正打算从嘉陵江入长江出峡。

诗中有“闻道嬖孽能全生”句,或是听到了关于皇上决定不诛大宦官程元振的消息,有感而作。

释闷:排闷。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三春柳,周青翠而垂条;九夏名花,遍池亭而照灼。

足可消愁释闷,悦畅心神。

”《…湖上避暑》(唐-皎然):“释闷命雅瑟,放情思乱流。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
十年:自天宝十四载(755)起至广德二年(764)为十个年头。

咸京:原指秦京城咸阳。

后人常用以借指长安。

《惜别行送向卿…》(唐-杜甫):“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失道:即迷失道路;失去道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晋文公出亡,箕郑挈壶餐而从,迷而失道,与公相失。

”《渡河北》(北周-王褒):“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五代史平话-周史》:“臣谓中国之失吴、蜀、幽、幷,皆因失道。


襄野:典“失道襄野”。

《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w ěi)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后以“襄野”喻帝王出游。

忽是:忽似,忽若。

《大墙上蒿行》(魏-曹丕):“岁月逝。


若飞。

”《南隐游泉山》(隋-孔德绍):“还如倒景望,忽似阆风游。

”《芍药》(宋-刘敞):“谁移化工巧,忽是物华饶。


扬鞭:典“七宝鞭”。

《晋书-明帝纪》:“(王)敦将举兵内向,(明)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而出。

”(于湖:县名。

阴察:暗察。

)…(敦)使五骑物色追帝。

帝亦驰去。

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

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

’俄而追者至,问妪。

妪曰:'去巳远矣。

’因以鞭示之。

五骑传玩,稽留遂久,而止不追。

”(诗中“湖城”或指典中“于湖”城。


大意:四海之内十年兵戈不息,连吐蕃也来侵占长安。

不像黄帝访道中在襄城之野迷路,似是晋明帝乘马扬鞭暗地里察看敌营?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豺狼:就“十年”而言指安史乱军,吐蕃入侵者,也包括局部乱贼和匪盗。

固:确实。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合:合当,应该。

《叶性之有诗…》(宋-吴芾):“合当风月夕,更结一笑缘。

”《次韵何起岩喜雨》(南宋-许及之):“守臣有罪固合诛,农夫在勤亦良苦。


升平:太平。

《汉书-梅福传》:“使孝武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

”《放歌行》(唐-王昌龄):“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
大意:到处是豺狼当道行人断绝。

夜晚烽火不断。

乡野尸骨纵横。

天子也该厌倦了奔走,朝中诸公确实该考虑如何才能有太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诛求:强制征收。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

”《白帝》(唐-杜甫):“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嬖(bì)孽:受宠之佞臣。

此指宦官程元振。

《申鉴-杂言上》
(汉-荀悦):“省闼清浄,嬖孽不生,兹谓政平。


参考:《旧唐书-代宗记》:“(广德元年)十一月辛丑朔,太常博士柳伉(kàng)上疏,以蕃寇犯京师,罪由程元振,请斩之以谢天下。

上甚嘉纳,以元振有保护之功,削在身官爵,放归田里。

…程元振自三原县衣妇人服入京城,京兆府擒之以闻,乃下御史台鞫问。

…(广德)二年春正月己亥朔。

壬寅,御史台以程元振狱状闻,配流溱州。

既行,追念旧勋,特矜遐裔,令于江陵府安置。


大意:只怕横征暴敛得不到改变,却听说程元振这嬖孽竟能全生。

嘉陵江边的老翁预料又错。

是我两眼昏花了吗?咋看不见战乱已平风尘已清?
这首诗共12句。

首4句写吐蕃入京代宗东逃。

十年来战乱不止。

天宝末年,安史乱军攻占长安。

广德元年,吐蕃“也复”侵占长安。

上次是玄宗奔蜀。

这次是代宗逃陕。

皇帝为啥逃呢?是像黄帝出巡迷路襄野吗?是像明帝扬鞭察看敌营吗?(两典精彩。

)中4句写战乱后果。

对百姓而言是“人断绝”是“尸纵横”。

对皇上而言,是两次奔走逃难。

面对如此结果,朝中“群公”真该想想办法了!后4句写“闷”。

如何才能“升平”呢?杜甫认为一要“诛求”改辙,二要惩处“嬖孽”。

诛求能否改辙还不知道,但听说嬖孽已“能全生”。

末句沉痛。

我总是判断错误。

我真搞不懂这皇帝。

是我老眼昏花,没看到战乱已平风尘已清了吗?杜甫“闷”的不是吐蕃入京皇帝逃难,是逃难之后仍然不改弦易辙,是导致皇帝逃难的罪魁祸首仍然“能全生”!(这首诗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语意直白。

属对工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